刊首語:2021,中國金融業新十年大幕開啓。新浪財經推出《金融大時代》年度專題,專題包含“100人100瞬間”、“時代有溫度”、“行業有情懷”三大篇章,回望歷史鏡鑑,記錄金融人物,展望星辰征途。

本文由新浪財經、 A智慧保聯合出品

20年前,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中國叩開了WTO的大門,一條嶄新的經濟全球化之路就此打開。入世20年來,在機遇與挑戰、競爭與合作的碰撞交融中,中國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市場活力被顯著激發,壽險業也得益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乘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政策東風,獲得了長足發展。

從2001年末,1424億元的保費收入,到2020年末,3.17萬億元的保費規模,20年間,人身險公司以高達近21.24倍的增速,躋身世界第二大壽險市場。

體量迅猛擴張的背後,是我國人身險產品的不斷迭代與革新。從20年來的演進歷程觀察,21世紀初期,我國壽險類型還較爲單一,人壽保險佔據超九成的市場份額,且以理財型保險爲主,保障型產品嚴重缺位。

近年來,在“保險姓保”的監管引導,以及民衆健康保障意識日漸覺醒的背景下,以重疾險爲代表的保障型健康險產品,按下了“快進鍵”,成爲壽險業第二增長引擎,帶動壽險業邁向3萬億時代。

不可否認,過去的20年,我國壽險業的成績頗爲亮眼,但放眼當下,前方路途依然佈滿荊棘,在保險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壽險業渠道改革、意外險亂象治理等一系列難題,依然有待破解。

人壽保險

從“理財爲王”到迴歸保障

對於我國人身險市場來說,人壽保險無疑是地位最高的險種,截至2020年末,3.17萬億元的壽險保費規模中,人壽保險貢獻了近2.4萬億元,佔比超七成。伴隨中國“入世”,受益於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20年來,人壽保險也跑出了17.62倍的保費增速,爲拉動壽險業整體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結人壽保險近20年的發展路徑,可以說,是一條從注重財富管理,到找回保障本源的迴歸之路。這當中,以投連、萬能、分紅險爲代表的理財型保險,一度主導市場,先後經歷了三次起伏。

第一次起伏發生在21世紀初,彼時的壽險產品,正處在高定價利率滑落後的新一輪產品轉型潮中,在此期間,受益於股市的一路上揚,兼具人身保障及投資理財屬性的投連、萬能、分紅險相繼登上歷史舞臺,成爲市場上的當紅“花旦”,一度拉動人壽保險保費激增。2002年末,人壽保險保費收入突破2000億元關口,同比大增61.02%,創下20年來最大保費增速。

然而,高增長下也暗藏隱患,2001年7月,股市行情發生反轉,因國有股減持引發暴跌,投連險收益隨即由正轉負,終致發生大規模集體性退保事件。這一行業性“傷害”,在2004年達到極致。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年末,人壽保險全年保費增速降至個位數,僅有6.8%,較上一年末28.71%的增速水平相去甚遠。

2008年,人壽保險迎來第二次飛躍,這次依然源於理財型保險的爆發式增長,憑藉2007年牛市積累的較佳業績,吸引大批消費者投保,截至2008年末,人壽保險保費規模突破6600億元,同比大增49.18%。

但可悲的是,2008年,同樣也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之年,A股開啓熊市模式,隨後幾年險資投資收益一路走低,理財型人壽保險風光不再,特別是2011年,在投資低迷和營銷員銳減的雙重打擊下,當年保費收入錄得-10.16%的負增長。

到了2015年,又是一次A股牛市高潮,理財型保險再度活躍,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是中短期存續型萬能險。當時,部分較爲激進的中小保險公司,一度以萬能險高收益爲噱頭,試圖彎道超車衝規模,由此也拉動了當年人壽保險的保費增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人壽保險保費規模達1.74萬億元,同比增長31.37%。

萬能險高歌猛進的同時,險資頻向二級市場舉牌,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也引起監管的高度關注。2017年5月,監管對萬能險等中短期存續產品作出規範,強約束下萬能險逐漸謝幕。

自此,人壽保險市場開始迴歸保障本源,在經歷了2018年保費負增長的陣痛期後,險企通過發力保障性較強的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等產品,擺脫了對理財型保險的依賴。

健康險

後起之秀 漸成第二增長曲線

相較於人壽保險的幾經起伏,在摸索中前進的健康險宛如新時代的寵兒,搭乘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政策東風,近幾年駛入發展快車道。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壽險公司經營的健康險保費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達7058.5億元,佔壽險業整體保費規模的22.3%,較2001年末4.28%的比例大幅提升。

縱觀健康險近20年的發展,其真正迎來跨越式增長的時點,是在2016年,正是在這一年,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豐富健康險產品,鼓勵開發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促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發展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到2030年,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隨後,嗅到政策機遇的險企們積極開發健康險產品,截至2016年末,健康險保費規模突破3700億元,同比大增71.37%,增速創下2004年以來新高。

不過,彼時保險機構銷售的健康險,仍大多以理財型產品爲主,這也間接導致,2017年監管約束萬能險等理財產品下,健康險保費增速迅速走低,當年保費增速僅有6.76%。

2018年,健康險重新企穩,當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同時在“保險姓保”的監管路線指引下,以重疾險、醫療險爲代表的保障型健康險迎來大發展,成爲各大保險公司佈局的重點。數據顯示,2018-2020年末,健康險連續三年位列各類人身險保費增速首位,分別達22.11%、27.7%和13.38%,成爲壽險業新的增長點。

從發展模式上看,健康險業務也不再拘泥於僅銷售保單,諸多險企紛紛藉助科技、醫療等資源優勢,鏈接大健康、養老產業,打造閉環生態。

意外險

發展滯後 捆綁亂象頻出

在整個人身險體系中,意外險被視爲最不可或缺的險種,關係到消費者最基本的人身保障,但從近20年的保費數據來看,意外險的規模整體依然偏小,發展較爲滯後。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壽險公司經營意外險保費規模633.21億元,佔壽險業整體保費的2.64%。若加上財險公司經營意外險的保費規模,也尚不足1200億元。

作爲人身險產品中的“剛需”險種,且保費較爲低廉,緣何多年來,意外險會長期遇冷,難以得到規模化發展?

在業內分析人士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市場上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多爲短期意外險,不具有現金價值, 從投資和保值的角度講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從投保需求來看,近年來由於意外險多與火車票、飛機票等出行場景捆綁銷售,這種亂象也導致消費者單獨購買意外險的慾望大大降低。此外,部分意外險手續費畸高,缺乏合理定價的問題也嚴重影響了該類產品的良性發展。

從產品供給角度看,目前我國意外險產品較爲單一、同質化嚴重,缺乏針對細分人羣的創新產品,險企的創新開發意識有待提升。

事實上,近年來,對於意外險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監管也在加快推動改革。2020年3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意外險改革的意見》,提出了“到2020年底,意外險費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基本建立,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產品供給更加豐富;到2021年底,意外險費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基本健全,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市場格局更加規範有序,服務領域更加廣泛,廣大羣衆更加認可。”的改革目標。

隨後,2021年9月,《中國保險業意外傷害經驗發生率表(2021)》也正式發佈,這不僅有助於意外險的產品開發和定價更加規範透明,同時也爲市場主體進行差異化、精細化定價提供了有力支持。

結   語

我國入世的20年,是國民經濟騰飛的20年,也是壽險業蓬勃發展的20年。展望未來,找準市場定位、立足保障本源,將是壽險業長期不變的底色。在這一底色之上,畫出一條向上的高質量發展曲線,也將是壽險業接下來爲之奮鬥的目標。

前插行後插行刪除複製剪切設爲主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