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科技今年的驚心一刻,當屬5月15日早上8時20分左右,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車“祝融號”在火星表面着陸。這是中國火星探索史的歷史性時刻:中國成爲藍色星球上第三個實現登陸紅色星球的國家。

從技術上來說,火星着陸是“繞、落、巡”探測任務中最困難、最兇險的一關。在這堪稱“黑色九分鐘”的過程中,“天問一號”火星着陸多功能避障敏感器團隊經受住了考驗。該團隊年輕的主任設計師朱飛虎說:“我們的技術保證了它的平穩着陸。”

朱飛虎的出色工作引起了阿里巴巴達摩院(以下簡稱達摩院)的注意。達摩院早在2018年就發起一項名爲“青橙獎”的公益評選,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發掘有潛力實現關鍵突破的科研新星。朱飛虎,就是達摩院今年的“驚喜發現”。

“青橙獎”的評選“金線”

敢於探索技術無人區,研究方向原創性強、具備挑戰世界級難題的能力,是達摩院青橙獎的評選“金線”。

在10月14日公佈的第四屆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上,和朱飛虎同樣具備巨大潛力、來自不同科技領域的青年學者還有9位。他們從365位參評人中脫穎而出,平均年齡僅33歲,每人將獲百萬元獎金。

獲悉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五號探測器總設計師楊孟飛說:“我很欣喜地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敢於在重大問題上挑大樑、當主角,擔起下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

每年從數百位參評人中最終評出10位,達摩院稱爲“最好的他們”;而他們,也都在挑戰世界上最難的科研題目。

“神童”和“天才”長大以後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韋東奕和中國科技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是歷屆青橙獎中首次出現的“數學雙子星”。這兩位數學天才的“江湖傳說”,常因異於常人的傳奇色彩而爲人津津樂道。

比如,韋東奕曾手提饅頭礦泉水接受採訪,人稱北大數院“掃地僧”;陳杲14歲就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和他的龍鳳胎姐姐陳杳的名字,是他們父親在夢中夢到的。

“神童”和“天才”長大以後怎麼樣了?

陳杲在此前的研究中,先後解決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一個叫做“引力瞬子”的問題和丘成桐先生等人研究弦論中提出的一項數學難題。現在,他開始關注數學界七大“千禧年問題”之一的“霍奇猜想”,並發現了一些新線索。

“這個研究是很漫長的過程。在未來——可能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的研究,我希望能夠真正的有一些進展。”陳杲說:“這算是我的人生目標之一。”

韋東奕的導師、中科院院士田剛也希望韋東奕嘗試一些著名難題,鼓勵他做“千禧年問題”中的一個。“這個問題難度也比較大,我不確定能否做出來,只能盡力去嘗試。”韋東奕說。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趙慧嬋、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研究員陸盈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是本屆青橙獎榜單中的“巾幗力量”。“女性能頂半邊天”這句論斷,在科研領域同樣適用。

趙慧嬋所從事的軟體機器人研究,被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認爲是“機器人領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而她在柔性驅動、柔性感知、人工肌肉等領域的學術創新,正推動着新形態機器人本體設計方法的發展;

陸盈盈長期致力於鋰電高效儲能的研究,探索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兼具的儲能路徑,她的研究將助力能量密度與安全性兼顧的下一代鋰電;

方璐從事光場智能成像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她率先提出了大規模可重構光電計算理論與架構,爲百億像素光場智能成像提供了新路徑。

破解半導體器件精密製造、大規模計算機系統調優、拓撲量子材料發掘、分子結構與功能開發……

青橙獎榜單上的青年才俊——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劉淵、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研究員金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志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權,他們作爲新一代青年學者的傑出代表正擔綱重任,勇挑大樑。

他們的研究着眼未來,對於自己的得失反倒不那麼在乎。

王志俊“一入物理深似海”,沉醉於拓撲量子材料研究一紮就是十幾年,拿到百萬獎金,也許會用於北京買房付首付。投身物理,他從不後悔:“回想當初,我不後悔高考志願選擇的是物理專業,而且不服從調劑;這十多年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覺得人生還是應該有一些堅持。”

好奇心驅使的科技遠征

達摩院青橙獎獲得者展現出了科學家的共性:永遠被好奇心驅使,卻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引領。

“從事航天研究,是出於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我本科是哈工大,那裏航天文化和氛圍非常濃,受到很好的薰陶。”朱飛虎說,到了清華讀博士後,有了更多可能性,他的同學有的去做金融、從事IT業,收入待遇都很高,“但我自己還是希望不忘初心,參與到航天這種國家重大工程裏去,作出自己的貢獻”。

於是,一畢業,他就去了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可喜的是,朱飛虎帶領的空間激光類產品研製團隊已經成長起來了,他們將是後續實施小天體探測、探月四期、中國國際空間站等重大航天任務的基石。

雖然並不在航空航天領域,但陸盈盈對火星的“衝動”一點不少。她100萬元青橙獎獎金,大概會被存起來,用作買一張“火星飛船票”的儲備。她還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用在火星上。

陸盈盈2014年從海外歸國。其實她在美國一直很順利,美國工程院院士Lynden A. Archer評價她:“無論何時何地,盈盈都展現了全方位的卓越:她思路清晰,恪守研究準則,是個傑出的科研新星。”

但她還是選擇回來:“2014年左右國家開始在新能源電池等領域展開新佈局,我剛好就是做這一塊的,能夠回國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那再好不過了。”

“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夢想就是能夠爲人類社會去貢獻一點點,哪怕改變微乎其微。”陸盈盈向記者透露,她會堅持做原創研究、做有用的研究、做有影響力的研究。對於未來,她也很有信心:“未來三年,我希望能夠建立一支浙江的國際化儲能研究團隊。”

王權最近才知道獲得青橙獎還有100萬元獎金。一向家庭財產“歸家裏領導管”的他,這次想支配一下這筆獎金:“我可能會設立一個小的基金,去獎勵學生做一些天馬行空的事。”

有感於青年學者的才略和擔當,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很驕傲地看到,這些青年學者真正代表了時代的‘硬核要求’,他們堅定的科學信念、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和顯著的科研成就都是青橙獎鼓勵的。”

科學是場遠征,青年正意氣風發。張建鋒表態一定要好好支持“最好的他們”,支持他們參與建設一個最好的科研大時代。

轉載自:“中國科學報”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