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胡曉軍 靳昊 劉華東 周曉菲 鍾超 章文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鍊出鮮明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

  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系列偉大精神,蘊含着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精神密碼,成爲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精神之光,指引中國共產黨越過萬水千山,創造百年輝煌;精神之光,跨越時空,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回望來路,眺望征途,中國共產黨人將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堅定信念,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

  精神偉力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今年5月,上海興業路76號,閉門修葺的中共一大會址,緊閉的門窗沒有隔絕天南海北遊人的參觀熱情。

  在這裏執勤的安保人員,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今年以來,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來到這裏,展開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100年前,那羣高呼“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的年輕人,從各地聚集到這裏,燃起黑暗中國的點點星火,點亮古老民族的復興希望。

  100年後,這座石庫門建築周圍,早已樓宇林立、廣廈參天。它見證了中國的滄桑鉅變,而它所承載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卻永不褪色、永不改變。

  百年風雨,激盪着悲壯、豪邁、光榮的恢宏史詩。真理的光芒、精神的偉力,穿過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視死如歸的革命英烈、瀝血孤營的沙場將士、毀家紓難的仁人志士、樸素深情的烽火家書……採寫抗戰精神述評的過程中,記者一次次被革命先烈的故事所感染。這些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不屈抗爭歷史,蘊藏着一個民族涅槃重生的精神密碼。

  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4週年,位於北京豐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了“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抗戰文物專題展”。展覽共展出500餘件套精選的歷史文物、80餘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參觀遊客絡繹不絕。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前來,在他們的慨嘆和淚水中,記者感悟到抗戰精神的傳承和賡續。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志願軍老戰士張兆堂與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互敬軍禮的照片。2020年年初,患上新冠肺炎的張兆堂在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的救治下康復出院。“最可愛的人”與“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相互致意,偉大的精神力量噴薄而出,薪火相傳。

  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力量,穿着單薄棉衣、拿着落後裝備、喫着冰雪就炒麪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摧垮了穿着羽絨服、擁有最先進武器、喫着牛肉喝着咖啡的敵人。

  在上甘嶺,鏖戰43天,“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投下5000多枚炸彈,出動飛機3000餘架,坦克近200輛,把山頭炸掉兩米,卻依然沒能跨越這兩座小山包。

  “這一戰能勝利,憑藉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展覽現場,志願軍老戰士劉健這樣說,70年過去,他的眼神堅定一如當年。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天剛微亮,83歲的湖南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村民朱中雄早早來到祖宅打掃衛生、整理擺設,迎接從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端坐在堂屋的長凳上,他爲遊客一遍遍講述着發生在這裏的“半條被子”的故事。

  朱中雄是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兒子。1934年11月,一支紅軍部隊駐紮在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牀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此後,老人逢人就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半條被子”的故事背後,是黨員幹部對人民羣衆念茲在茲的情感與牽掛,是共產黨人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和不變情懷。

  “瓜連的蔓子,蔓子連的根。老百姓連的共產黨,共產黨連的人民。”從延安時期起,陝北就有這首民歌,傳唱至今。

  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蔣介石準備接待經費8萬元;陳嘉庚到延安後,毛澤東請他喫晚飯,桌上只有白菜、鹹蘿蔔乾,外加一味雞湯。這味雞湯,是鄰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遠客,特地送來的。後來,陳嘉庚在緬甸仰光華僑歡迎會上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就是那頓飯,讓陳嘉庚看到了國共兩黨的差別,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一個政黨的最高領導人與人民同甘共苦,人民還有什麼理由不擁護,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呢?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從井岡山時期“不拿羣衆一個紅薯”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到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發表“爲人民服務”的演講,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始終如一。

  在江西崇義縣樂洞鄉白茅坪,有一棵鬱鬱蔥蔥的梅子樹,它在這裏已經靜候了87載。每年的清明、冬至,當地村民都會自發來到梅子樹下,爲長眠於此的一位紅軍連長掃墓、祭奠。一代接一代,至今已經堅持了87年,梅子樹也默默地爲紅軍連長遮風擋雨87年。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部隊到達樂洞,進行短暫休整。休整期間,紅軍深入羣衆、訪貧問苦,號召羣衆“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白茅坪羣衆的擁護和支援,演繹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頌歌。

  長征路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櫛風沐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靠的就是始終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

  以真理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上海興業路的石庫門,嘉興南湖的紅船,井岡山麓的八角樓,長征路上的瀘定橋,延安的寶塔山……這些記錄下一個個歷史時刻的地理標識,承載着紅色記憶、閃耀着時代光芒。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精神的火焰,永遠向上。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着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江西廣大幹部羣衆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矢志不渝地賡續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在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舊址的一個角落,青草和野花的掩映下,立着一方矮矮的墓碑,上書“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1911.4—1998.6)”幾個字。

  工作之餘,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後勤保障處職工蔡軍常來到這裏,向學員和遊客們講述女共產黨員曾志的故事。

  在篳路藍縷的革命年代,曾志強忍骨肉分離之痛,將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託付他人;新中國成立後終於重聚,已是領導幹部的她卻不徇私情,讓兒子留在井岡山繼續務農;孫子想辦個“農轉非”,她斷然拒絕;去世後,她留下遺言“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

  蔡軍便是曾志的曾孫。“我會繼續講好太奶奶的故事,把井岡山精神分享給更多的人。”面對遊客敬仰的目光,蔡軍動情地說。

  精神之光,燭照前行的方向。

  走過百年,踏上“新的趕考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面對新的征程,中國共產黨人將以史爲鑑、開創未來,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不斷引領民族復興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光明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李慧、胡曉軍、靳昊、劉華東、周曉菲、鍾超、章文)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7日 01版)

原標題:弘揚光榮傳統 賡續紅色血脈

值班主任:田豔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