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色。

近年來,青島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稟賦突出的優勢,深耕海洋科技創新,推動現代海洋產業走向深遠海,合理挖掘“深海寶藏”,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強省中貢獻青島力量。

10月16日,中央駐魯和山東省市主要媒體“挺進深藍”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青島,感知當地海洋經濟的蓬勃和科研成果的進步。

採訪團首站來到總部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明月海藻集團,走進由該集團建設的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人員在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明月海藻集團 供圖)

明月海藻集團始建於1968年,是一家以大型褐藻爲原料提取海藻生物製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半個世紀以來,這家企業從一棵海藻做起,專注海藻活性物質的深度開發和應用。

在該企業的一個展館內,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化改性研究室副主任張德蒙給媒體展示了一個裝有雪花般白色粉狀的小瓶。他介紹說,這是超純度海藻酸鈉成品。

據瞭解,海藻酸鈉是一種優異的海洋生物材料,可被廣泛應用於醫藥領域。超純度海藻酸鈉滿足體內植入標準要求,可製備成溶液、凝膠、微球、載細胞微膠囊等植、介入醫療器械產品,用於急性剛衰竭、腫瘤、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心力衰竭、頑固性疼痛、尿失禁等疾病的治療。

據悉,此前美國IFF公司旗下Novamatrix系列超純海藻酸鈉是全球唯一商品化的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非無菌產品售價109美元/g,無菌產品售價更是高達219.5美元/0.25g。下游企業因受制於原料供應,僅能開展臨牀前研究,無法申報臨牀試驗。

該企業自2018年起,充分發揮在海藻酸鈉材料的工程化製備經驗、資金及經營管理優勢,經過2年工程技術攻關及建設,終於在2020年7月建成國內首條年產200公斤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產線並於8月順利投產,成爲國內首傢俱有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產能力的企業,有效填補國內市場空白,並消除國內2008年至今有標準無產品的尷尬。

“我們的超純海藻酸鈉生產線設計產能每批次2公斤,年產能爲200公斤,預計可滿足100萬人份腫瘤栓塞製劑、體內藥物緩釋製劑等產品應用需求,直接經濟效益可達2億元,能帶動下游藻酸鹽植介入製品百億市場。” 張德蒙介紹說。

青島百年建埠離不開港口的發展。同樣擁有百年曆史的山東港口青島港近年來名聲大噪,受到世界矚目。由青島港自主研發的亞洲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自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以來,裝卸效率持續穩步提高,已經連續七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

採訪團第二站來到同樣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現場感受智慧港口的“黑科技”。

山東港口青島港自主研發的亞洲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山東港口青島港 供圖)

據瞭解,目前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平均單機效率達到36.2自然箱/每小時,最高達到52.1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人工碼頭,作業效率比國外同類自動化碼頭高5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裝卸效率最快的自動化碼頭,也是亞洲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公司總經理李永翠全程參與了該自動化碼頭的建設過程。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說,該碼頭共規劃建設6個泊位,岸線長2088米,現已建成投產4個泊位,岸線長1320米,16臺自動化橋吊,76臺高速軌道吊、83臺自動導引車,全部實現無人駕駛。

“自動化碼頭能節省人力,提高裝卸效率,在智能化、綠色環保、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已經成爲行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李永翠透露說,當前青島港正在着手對傳統人工碼頭的自動化升級。

另一個大國重器“深藍一號”則走向深海,爲人們“舌尖上”的福祉服務。這座相當於40個標準游泳池大小、質量超過1500噸的“巨無霸”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潛式智能網箱,用於距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120海里的黃海冷水團所在海域進行三文魚養殖生產,有望改變我國深海三文魚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深藍1號和養殖工作船正向俯拍 (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 供圖)

2021年6月,“深藍一號”網箱首次實施規模化收魚,單魚平均重量超過4公斤,成活率達到80%,共收三文魚15.6萬尾,品質達到歐盟出口標準,標誌着我國首次規模化養殖高價值魚類取得成功。

“深藍一號”網箱所在海域爲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總面積553.6平方公里,由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建設,是農業農村部批覆的全國首個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該海域底層海水溫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適宜鮭鱒魚等三文魚的生長。未來,這裏將建設更多的“深藍一號”。

當前,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建設正在建設一個養殖綜合管理中央平臺,未來將和諸多網箱聯動,形成“1+N”的深海養殖模式。

採訪團第三站則來到西海岸新區的一碼頭,瞭解養殖綜合管理中央平臺的建設情況。

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湯慶凱告訴採訪團:“這原是一個退役的海上鑽井平臺,我們計劃用6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改造成小型的“島嶼”,然後拉到“深海一號”旁邊,爲深海養殖提供飼料存放、能源供給以及工作人員日常的生活場所。”

據介紹,預計到2025年,項目總投資將達到50億元,將建成1個養殖綜合管理中央平臺,12個大型深水網箱,養殖水體達到170萬m³,可生產中高端鮭鱒成品魚800萬尾,年產量4萬噸,帶動就業崗位近萬人,打造百億級深遠海產業集羣。

“我們計劃在未來3到5年內,圍繞三文魚養殖、育苗以及飼料精深加工和高端裝備的研發製造,打造一個全產業鏈條的示範工程,爲全國深遠海綠色養殖提供可複製的經驗,推動我國深遠海養殖更上一臺階,實現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並讓中國老百姓喫上高品質的蛋白質,助推消費升級。”湯慶凱說。(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責任編輯:黃河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