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說化妝品“可食用”都是在騙你的,千萬別信

記者 | 劉雨靜

爲了凸顯商品安全無添加,“食品級”是一些化妝品品牌在宣傳中常會提及的概念。但事實上,按照藥監局規定,安全的化妝品並不代表可食用,添加了食品級原料的化妝品也不能稱自己爲“食用級”。

10月8日,國家藥監局正式發佈《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顯示,兒童化妝品需有專門標識,並不得標註“食品級”“可食用”等詞語或圖案。該規定是中國首個兒童化妝品發佈的監管規定,除標籤要求外,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10月18日,國家藥監局又發佈文章《“食品級”化妝品是對消費者的誤導》,進一步強調,不存在食品級的化妝品,化妝品的安全性與是否可食用並無關係。一方面,一些化妝品企業在生產化妝品時使用同樣可以用於生產食品的原料,因此藉機稱其化妝品爲“食品級”,暗示喫了也沒問題。另一方面,對於消費者而言,評估化妝品是否安全,需要依據其原料安全性、產品配方、生產工藝使用方式、貯存條件等等評判。

此外,“食品級”原料即使想添加在化妝品中也並非完全安全。

根據《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廣泛存在的物質被收錄爲化妝品禁用原料,禁止添加在化妝品中,比如:魔芋、維生素K-1等。如果商家想在化妝品裏添加未收錄在《化妝品已使用原料目錄》的原料,還需對其皮膚刺激性、皮膚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進行毒理學評估,經全面評估認爲安全的,並經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新原料註冊或者備案後,方可作爲化妝品原料使用。

事實上,從今年起,針對化妝品宣傳亂象,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發佈消費提示,稱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的概念。

在早前的化妝品宣傳中,也並非只有兒童化妝品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問題。特別是在口紅這類彩妝的宣傳中,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電商宣傳中,都存在着“可食用”的誤導性宣傳。比如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中,一些“三無”自制口紅就會宣稱採用全天然的植物材料、無添加防腐劑,以彰顯其安全性;而一些博主的收費推廣也會提及商品天然安全,哪怕喫進肚子裏也對身體無害。在小紅書App中,僅是提及可食用口紅的內容就高達4000條。

早期的電商違規宣傳。

此前,也的確有不少品牌是因爲添加了食品原料而走紅的。一些食品原料一度成爲很多化妝品原料中炙手可熱的選擇——比如大米、紅豆、黃糖、黃瓜等等。

美妝與美食這兩個品類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英文裏有一個專用詞彙叫“Foodmetic”,指的就是那些以食物爲靈感的化妝品和護膚品。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韓國市場,當時韓國品牌SkinFood、W.Lab等品牌打出了在護膚品中加入食品的概念,比如雞蛋面膜、大米麪膜,在當時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此後不少國家的品牌都做過類似的嘗試,比如日本一度風靡到中國的酒糟面膜、紅豆麪膜、豆腐面霜等等,馥蕾詩的黃糖脣膏、紅茶麪膜等等。

拋開這類食品原料帶來的實際效果不談,從營銷角度,將食材與美妝掛鉤確實有好處。

雞蛋、豆腐、大米這類食品在人們心中原本就是健康、安全的形象,在人們對品牌還沒有強烈忠誠度時,通過與食物掛鉤,能強化消費者對於產品效果的認知——比如當品牌在某款面膜的包裝和營銷中強調“雞蛋”的概念,消費者便自然地會將剝殼雞蛋的光滑表面和化妝品聯繫起來。

但營銷概念與違法宣傳是兩回事。據化妝品觀察報道,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督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不止“食品級”化妝品是僞概念,就連無化學成分添加的純天然化妝品也並不存在。在化妝品生產過程中,爲了保證化妝品的性狀穩定,商家多少會添加水、乳化劑、增稠劑、防腐劑等化學添加劑。即使是那些添加了食品的化妝品,主要成分依然是化學原料,並不具備可食用的條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