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這是一個永遠爲中國人民所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北京30萬軍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開國大典。人羣和旗幟、綵綢、鮮花、燈飾匯成了喜慶的錦繡海洋。下午3時,毛澤東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

今天,丹丹和大家跟隨珍貴的檔案,在泛黃紙張上的字裏行間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歡慶時刻。

文物展示

1949年9月26日,北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下發的《關於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注意事項的通知》。(北京市西城區檔案館藏)

這份檔案是北平市市民分指揮部製作,並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在1949年9月26日下發給各區的通知,其主要內容是如何組織羣衆參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此通知正文部分共計853字,分爲七個部分,集中討論了發動羣衆參加開國大典應注意的問題,如參加人數、聯絡員及糾察隊員的分配,隊長的設置、各類物品的準備、遊行隊伍注意事項、領隊人注意事項及其他幾個未解決問題等。由此可見,該份文件可謂是一幅展示羣衆參加開國大典遊行慶祝前所做各類事項的“全景圖”。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萬羣衆齊聚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該文第一條要求北平市各區要以區委員會、區公所爲主,組織市民成立市民分指揮部,點明此次組織發動的主要對象包括有組織和無組織的工人(有組織工人除由市總工會通知者外,其餘均由區領導參加)。1949年2月2日北平市和平解放後,全城曾臨時被劃分爲32個區,其中內城區仍延用舊的行政區劃,分爲12個區,只不過將原來的內一區至內七區改爲第一區至第七區,將原來的外一區至外五區改爲第八區至第十二區。而郊區則保留了原來的8個區,將原來的郊一區至郊八區延續到了內城12區之後,改名爲第十三區至第二十區。此外,又將新劃入北平市軍事管制區域內的河北省臨界地區分爲12個區,以此便共同構成了開國大典前北平市的基本架構。此次發動的羣衆對象主要包括城內12個區以及城郊6個區內的工人羣衆,規定“參加大會者,城內十二個區,每區發動一千至一千一百人,郊六個區發動三千人(數目上次會已分配)。”由此可以判斷,參加開國大典的北京各區羣衆人數大約在15000人至16200人之間。

開國大典舉辦前夕,由於北平剛剛解放,城內殘存的國民黨特務以及反動黨團骨幹分子依舊十分猖獗,分散潛伏的原駐北平國民黨憲兵第19團也一時難以全部肅清,整個城市治安環境仍需大力維持。國民黨在成都、重慶、廣州等地還保留有相當力量的空軍,其飛機還會反覆前來襲擾。在人口和房屋密度如此大的天安門地區發動大規模的羣衆參加新中國成立的慶典活動,如何保證隊伍安全,以及在危急情況下仍能夠做到整齊劃一、有序撤離,自然成爲組織方的重點工作。爲此,北平市民政局要求每區都應該派出聯絡員及糾察隊員,糾察隊員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維持本單位秩序,如遇空襲緊急情況時,協助華大糾察隊維持秩序”;每區根據情況相應派出糾察隊員,其人數具體規定爲“一至十三區出席大會者,每區糾察隊員三人,十四至十七等四個區,因參加人數少,每區出糾察隊二人”。此外,參加大會的城郊各區還需要“每區出聯絡員一人,負責和分指揮部聯繫,並帶領本單位進入會場,安置指定地點”。各區所選出的聯絡員和糾察隊員必須保證政治上可靠,並能勝任此項工作,糾察員、聯絡員的入會符號則由大會統一制發。

除派出糾察隊員和聯絡員外,參加遊行的各區隊伍也要求以大隊的形式組織起來,並根據各自人數多少設正副大隊長一人或二人,下設中隊分隊;凡是被選爲正副大隊長的同志均需自行籌備一寸半寬一尺長的紅布臂章,並在臂章上詳細寫明正副隊長所屬區名和本人姓名。由此可見,遊行隊伍雖然人數衆多,但其以高度嚴密的組織手段,擁有了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保證了隊伍在慶典過程中的整齊劃一和高效運轉。

既然是參加開國大典,喜慶的氣氛自然是需要各支遊行隊伍來營造,爲此北平市市民分指揮部也詳細做了準備工作,要求各區要自行製作一丈左右的旗子,顏色以紅色爲宜,旗子上面要用黃字或者白字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大會”字樣及本單位名稱。除製作旗子外,爲了保證持續至夜間的慶典可以繼續進行,各區幹部和市民也要自行籌備燈籠,顏色以紅、綠、紫爲宜,不能使用與慶典氣氛不相符合的白色,數量上要保證至少三人一個、越多越好,如果實在籌措不到燈籠,也可以用火把代替。所有的燈籠和旗子必須在1949年9月30號前準備完畢,以備10月1日慶典當天使用。正是由於此項準備工作的開展,新中國纔在漫天飛舞的橫幅旗幟中以及燈火輝煌的北平城內莊嚴宣告誕生。

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羣衆隊伍雖不如解放軍部隊那般行動迅速、令行禁止,但也有自己的紀律,參加遊行的隊伍一律要遵守以下要求:“不準帶秧歌,不準帶鑼鼓,不準化妝,會場內不準帶車子,不準帶武器;各單位在會場必須服從指揮,防空一般地不動,因有設備;持毛主席、朱總司令像時,沒扣風紀扣者不要持;老弱小孩一律不準進會場。”“因閉會時間太長,必須每人自帶乾糧,能帶水者更好。”除了個人需要注意以上事項外,各支隊伍進入天安門會場時,應由領隊人將每支隊伍分爲六列縱隊以便迅速入場;各隊伍領隊需要在進入會場前統計各隊人數,填寫好名單,並在進入會場時交給會場門口的聯絡員。

總的來說,除最終開會的準確時間以及市民區域劃分、進會場路線及遊行路線沒有明確尚需另行通知外,此份文件幾乎詳細規定了各區羣衆在參加大典前所應準備的各類事項。

通過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我們彷彿可以穿越時空,回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歷史現場,清晰地看到72年前北京各區的羣衆是如何被組織起來參與開國大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

1949年開國大典中接受檢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莊嚴的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正式開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軍隊主要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其他愛國人士,城防部隊指戰員,工人、農民、市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代表以及蘇聯方面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共30萬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其中包括北京各區羣衆代表隊伍。中央人民政府祕書長林伯渠宣佈慶祝典禮正式開始,軍樂團高奏《義勇軍進行曲》,毛澤東走到麥克風前莊嚴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緊接着,他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在新中國首都緩緩升起。與此同時,在嘹亮的軍樂聲中,54門禮炮齊鳴28響。當五星紅旗在禮炮轟鳴聲和《義勇軍進行曲》的伴奏中冉冉升起時,在場羣衆紛紛將紅旗紅燈高高舉起,把天安門廣場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

下午4時整,在毛澤東宣讀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後,林伯渠祕書長宣佈閱兵開始。整個閱兵結束後,羣衆遊行才正式開始,並一直持續到天黑,一批批羣衆隊伍走過天安門城樓接受檢閱,並將手裏舉的紙燈籠、紗燈籠以及火把紛紛點亮,天安門城樓上的巨大宮燈與城樓下千萬盞紅星型燈籠火把交相輝映,將廣場點綴成爲燈的海洋。

開國大典當天晚上,人民羣衆高舉彩燈,載歌載舞地遊行。

可以說,正是當時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高效組織,以及北平市市民分指揮部的精心準備,加之北平各區羣衆的積極配合,才得以保證參加慶典的羣衆遊行環節既有條不紊又氣氛熱烈,與軍隊大閱兵一道共同組成了完整的開國大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