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唐穎俠:中國以何理念助推全球治理新格局?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中國以何理念助推全球治理新格局?

作者 唐穎俠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0月25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的紀念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紀念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這份講話是中國“以人民爲中心”外交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中國全面參與以聯合國爲中心的全球治理的宣告書。應對全球危機需要全球治理新思維。50年來,中國秉承“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參與聯合國建設,維護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生靈塗炭、百廢待興,奉行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聯合國在戰後廢墟上開出了生命之花。聯合國自誕生之日起,便承擔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和保護人權的重要使命。中國作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國,也是在《聯合國憲章》上首個簽字的創始會員國,在初期曾受到某些國家的排擠阻撓,被擋在聯合國大門之外。但是,邪不壓正,公道自在人心。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自此揭開了中國外交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回首這50年中國與聯合國共同走過的歷程,中國實現從被動參與到積極引領,從遵從規則到貢獻智慧的外交角色轉變。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也無論外交政策如何演變,其中有一條堅守不變的主線,即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抓住這條主線,就可清晰梳理出中國50年來在聯合國外交實踐的脈絡。

10月25日,“美美與共 和平向未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左)和巴基斯坦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克拉姆一同觀看展覽。 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攝

首先,發展是破解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主張的全球優先政策選擇。當前世界經濟飽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復甦乏力。全球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南北”發展鴻溝進一步加大,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和挑戰日益嚴峻,人類再次走到世界的十字路口。是屈從單邊霸凌、以鄰爲壑還是堅守多邊主義、加強合作?我們該何去何從?中國基於自身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提出將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強主要經濟體政策協調,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是中國主動通過發起聯合國倡議、設置國際議程以引領全球治理方向的重要努力,爲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其次,“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詮釋了全球治理的出發點和歸宿。發展的目的是爲了人民的福祉,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各個國家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和促進人權,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民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再次,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方式,爲全球發展路徑提供了具體指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第一,應注意到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性,關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通過緩債、發展援助等方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着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第二,科技是發展的驅動力,創新是發展的生命力。只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挖掘疫後經濟增長新動能,世界各國才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第三,面對全球環境危機,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甦發展。

實現全球發展的關鍵在於落實,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承諾,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中國在與聯合國50年的合作發展中從不空談,言出必行。尤其在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重要出兵國,在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位列派出維和人員數量第一,目前有2200餘人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執行任務。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與141個國家及包括19個聯合國機構在內的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加入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參加了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善意履行條約義務。截至2021年10月中旬,中國已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5億劑新冠疫苗,爲建立全球免疫屏障作出重要貢獻。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12月31日,第22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舉行升旗儀式喜迎元旦,在剛果(金)布卡武市“中國半島”營區舉行了隆重的升國旗儀式。中新社發 李志強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50年前,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喬冠華,在第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的發言中表明瞭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外交理念。中國認爲,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成爲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準則,各國人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本國的社會制度,有權維護本國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國家都無權對另一個國家進行侵略、顛覆、控制、干涉和欺負。任何一個國家的事,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管;聯合國的事,要由參加聯合國的所有國家共同來管,不允許超級大國操縱和壟斷。中國現在不做,將來也永遠不做侵略、顛覆、控制、干涉和欺負別人的超級大國。

時光走過了半個世紀,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彷彿還在耳邊。中國已經從相對落後的國家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承諾和行動從未改變。中國並未如西方學者所預言的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衝突對抗中;相反,恰恰是西方國家在包裝渲染該話語使其意識形態化。作爲新興大國,中國也沒有落入“金德爾伯格陷阱”拒絕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相反,正是美國自己在大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挑戰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習近平主席基於中華傳統文化和東方智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在國際關係中實現合作共贏。這正是全球治理新格局的真諦,也是聯合國存續發展的價值所在。(完)

受訪者簡介:

唐穎俠,法學博士,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副主任。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中國國際私法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自然資源法學會常務理事。天津政府法治智庫專家。《人權研究》期刊編委會委員、《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人權藍皮書)》審稿專家。曾赴香港大學法學院、韓國首爾大學法學院、挪威奧斯陸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丹麥人權研究所、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人權高專辦、歐洲人權法院、歐洲理事會及歐盟議會、烏茲別克斯坦國家人權中心等進行訪問和交流。主要研究領域爲國際法、人權法、氣候變化法,多年來致力於人權指數、環境權利、兒童權利、氣候變化與人權等問題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