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當然是要掙,但要掙得合理,這個需要有一個規則。”張紀中認爲,演員片酬目前仍然過高,但不能只怪流量演員,是大環境造成的。“我們說姓鄭的女孩,她要了這麼多錢,爲什麼給她?誰給她?它的合理性在哪?後面的操作是怎麼樣的?”

近日,70歲的導演、製片人張紀中接受網易娛樂採訪時,稱要警惕外來文化侵略,直言中國文娛產業在創造性方面有所不足,對比迪士尼和環球影城,應該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文化插上娛樂的翅膀,讓大衆能接受。

針對娛樂圈今年頻頻“爆雷”和飯圈亂象,張紀中直指娛樂圈很多人所謂的“初心”只是想着賺錢。圈子的規律也從藝術規律轉變成“我出錢我說了算”,平臺成了規律,流量成爲選擇演員的標準,所謂的‘飯圈”,形成一種勢,拉低了我們的審美,但不能只怪流量演員,是大環境造成的。

導演、製片人、監製、演員張紀中,代表作品有電視劇《笑傲江湖》(2001)、《天龍八部》(2003)、《神鵰俠侶》(2006)和《射鵰英雄傳 》(2003)等,最近一部擔任製片的作品是2015年播出的電視劇《英雄時代》。

近日,一向直言不諱的張紀中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稱,中國文娛產業創造性方面“蠻差”的,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應該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文化插上娛樂的翅膀,讓大家都能接受。

“你比如說我們經常看人家迪士尼、環球影城,那是人家的文化,人家文化進來‘侵略’你,你還覺得很爽。而現在(我們)所做的這些公園都是叫遊樂園,沒有什麼主題,我就希望我們來做一個我們自己文化的事,看能不能跟它抗衡。”

談及娛樂圈亂象,張紀中對“娛樂圈”的叫法感到不滿,稱“真是不好聽”,原本是文藝界,是照亮人們心靈的行業,結果現在的年輕人都被培養成一個被賺錢的工具,沒有“初心”。

至於選秀節目裏選手說的理想算不算“初心”,張紀中稱,他們有好的想法,背後其實是我怎麼多賺點錢,“隱藏起來的實際目的是這個”。

“錢當然是要掙,但要掙得合理,這個需要有一個規則。”張紀中認爲,演員片酬目前仍然過高,但不能只怪流量演員,是大環境造成的。“我們說姓鄭的女孩,她要了這麼多錢,爲什麼給她?誰給她?它的合理性在哪?後面的操作是怎麼樣的?”

他覆盤了流量經濟的成因,稱對於平臺而言,“你有流量我就給你收購”;而對於製作方而言,“你拍了那麼多,都不收購,好,爲了播出,你說張三行,我就找張三,比如一共有十家去找了張三,這邊我說給一千萬,給兩千萬,三千萬,就這樣擡價,這些人最終拿到的可能是一個最爛的劇本,但價錢最高。”

張紀中認爲,圈子的規律已經從藝術規律,轉變成“我出錢我說了算”,平臺成了規律,流量成爲選擇演員的標準。

他補充稱,當然平臺也很難,沒有流量,也拉不上廣告,“平臺也是爲了掙錢,我們也算一算賬。(於是)大家都在這算經濟賬。”張紀中反問道,平臺賺錢嗎?“據說都在賠錢 。”

流量是怎麼造成的呢?在張紀中看來,“很多年輕的小朋友,在網上盲目地追星,所謂的‘飯圈’,形成一種勢,拉低了我們的審美,把一些演戲好的老戲骨排斥在外,讓完全生瓜蛋子似的小鮮肉上。當然也有些年輕人、小鮮肉不錯,但是裹挾在這個濁浪之中,你能獨善其身嗎?”

這個現狀對於藝人演員來說,是掙得盆滿鉢滿,之前抬上去的身價,誰都不願降下來,“等到接第二個戲的時候,你看我原來就拿這麼多錢,現在我得更高一點。”張紀中直言,但他們的藝術水準卻不見得跟得上。

對製作方而言,好不容易 “跪着”請來的演員,到了劇組依舊給他“跪着”,嚴重影響了劇組的風氣,“你到我這兒是擺譜來了,還是幹嘛?你來拍戲就給我好好拍戲。這個劇組我不允許這樣。”

張紀中稱,一個劇組如果不樹立好的風氣,天天“跪舔”這些人,無法做出好的作品,拍好作品的導演也一定不會這麼遷就。

他還談到了演員“耍大牌”的現象,稱自己也遇到過。“有些演員提出的這種要求,我要帶着我媽,帶着我的孩子,我的狗,帶着我的助理,那麼我一共要六間房,幾輛車,”他會直接拒絕,“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你就是一個演員。“

張紀中回憶道,楊麗萍當初演梅超風,一個助理都沒帶,只有自己一個人,拎着箱子就來了,在片場即便沒有自己的戲份,也一直在現場待着觀摩,十分敬業。

所以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年輕人,在可能的情況下,人家跟你照個相,你就跟人照一個,“觀衆喜歡你,你不要把這種喜歡當成你不可一世的資本,你是因爲人家喜歡你纔到了今天,那些纔是你的上帝,最後你成了上帝,這怎麼行?”他希望現在的年輕演員,能多懂一點藝術規律,提高自己的藝術鑑賞力,才能走得長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