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燃財經工作室

作者 | 謝中秀 趙晨希 曹   楊 張   琳

馮曉亭 郭一夢 杜曉玲 鄧雙琳

編輯 | 謝中秀

來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蔬菜價格一騎絕塵。“座標北京,9月份在每日優鮮買的西藍花,一顆(300g)才6.5元。今天打開一看,一樣的品類、一樣的重量,價格卻漲到13.8元了。”小馬不解道。

常逛菜市場的貝兒也表示:“最近菜販翹得很。以前都是隨意稱重、按需買菜。現在好了,菜販把菜捆好,要求你必須成捆買,不然就別買。”

進入10月,菜價上漲、“菜比肉貴”的消息不斷傳出。北上廣年輕人的閒聊和社交平臺的發言也關心起蘿蔔青菜的問題,“一斤荷蘭豆15元”、“一斤菠菜12.8元”、“一根黃瓜5.5元”……成爲社交刷屏句式。10月中旬,山東某火鍋店貼出“因菠菜漲價暫不提供菠菜”更是將菜價飛漲送上了熱搜。

菜價爲何飛漲?

商務部監測的36個大中城市蔬菜批發價格走勢圖顯示,大概從9月下旬開始,各地蔬菜批發市場周價格指數就呈現出上揚態勢。同時,多數分析和解釋表示,9月下旬以後出現的北方大範圍持續降雨,特別是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北方蔬菜產區對菜價上漲影響最大。

成都一位菜店店主就告訴燃財經,“一是前段時間雨水多淹了一些菜;二是今年氣候問題,很多菜長不起來。我剛和批發商聊,他們還在說原本一畝地產300顆生菜,現在一畝地不到200顆。而且因爲雨水多、氣溫低,菜長得還沒之前好,產量根本跟不上。”

據燃財經不完全梳理,目前菜價上漲已經波及全國各地,北京、湖北、湖南、廣東,以及成都、青島等多地都傳出了菜價上漲的消息。

而飛漲的菜價也影響了北上廣年輕人的買菜自由。“以前買菜做飯是爲了省錢,現在買菜做飯還不如叫外賣。”小馬直言。除了乾脆投向外賣的懷抱,還有更多年輕人連雙11優惠的計算方式都顧不上了,開始做起了買菜的“數學題”。

“每天都在美團買菜、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幾大App上來回切換,對比菜價,尋找最便宜的買菜方式”、“我最近愛上了錢大媽,因爲方便又便宜,到了晚上還打折”。也有人愛上了路邊菜攤,“路邊攤可以講價。”

本期小酒館,我們和北上廣的買菜青年聊了聊,菜價飛漲的當下,北上廣的年輕人都去哪裏買菜。他們之中,有的人從各生鮮電商轉到了樓下超市,發現超市買菜竟然更便宜;也有人買菜全靠小區附近的流動菜車,對於菜價上漲全然沒感覺;還有的愛上去早市搶“促銷”菜……

不過,燃財經留意到,多地表示:菜價高企的情況將會在11月中旬之前得到緩解。比如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就表示:11月,隨着天氣轉好,廣東冬種蔬菜將逐漸大量上市,全省蔬菜供應總量充足,菜價預計穩中有降。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蔬菜栽培專家李海燕也判斷:再有20來天,就可以恢復到與往年持平的水平。

菠菜10元3堆,早市YYDS

貝兒 |  24歲 自由職業者

自從來到北京,感覺一切的事物都是定好的價格,就連買個菜,大家也都不問價格直接買。初來乍到的我還會詢問價格,後來慢慢也“入鄉隨俗”了,即使買貴了,也會硬着頭皮把錢付給商家。

但這就導致我的買菜成本非常高。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合租的室友,總是每到週末早起然後拎一大袋蔬菜回來,價格也非常便宜。某一次留意了她袋子上的文字:xx市場。地圖搜索了一下發現,距離我住的地方還不到1公里。

於是抱着試試的心態,我也加入了早市的隊伍。去了才發現,真的好便宜。此後,我就成爲了早市的忠實粉絲,每逢週末我便像是跟老年人的作息同步,早上6點起牀,收拾收拾去市場溜達,買夠差不多一週左右的菜。跟着大媽大爺的腳步,挑選商家是肯定不會出錯,就連爲了一毛錢討價還價也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尤其最近我還發現了早市的一個“大祕密”,就是“宜晚不宜早”。因爲早市的時間一般是6-12點左右,而由於作息問題,大爺大媽們也會在早上7點之前去早市採購最新鮮的食物。

但一般到了11點,早市的攤主就會進行促賣,原價5元/斤的蔬菜,還會打5折,10元3斤的蔬菜也有,我就買到過10元3斤的菠菜。再晚一點,當早市的保安放大喇叭催促離開的時候,一些攤主更會“大甩賣”,便宜的時候,你會得到2塊錢隨便挑的菜葉子。

這時候的菜品質量其實不會有太大的折扣。但卻非常適合我這種懶人,相比以往的6點早起趕早市,我現在更願意睡到11點左右去趕個晚集、撿撿漏。

不過最近菜價瘋漲,早市也有些漲價的苗頭。我今天早上就看見一個7元/斤的生菜沙拉。有些青菜也不再能隨意挑選,而是必須成捆、成堆的購買。對於我這種獨居年輕人來說,過多的分量只是負擔,最後只會扔進垃圾桶裏。

於是有朋友推薦我一些買菜的App。但對比來看,跟早市簡直一個天一個地,比如一個西藍花400g就達到了13.5元,相當於早市裏同等克數的兩倍價格。於是,我還是毫不猶豫,選擇了早市,挑挑揀揀、再撿撿漏,總能挑到合適的。

社區菜籃子,我的“命根子”

苗苗 | 25歲 媒體運營

最近的菜價一天一個樣。即使在下班路上,擠在地鐵裏也能聽見有人在討論“買不起菜了”。

但對於我來說,這種感受並不明顯。因爲我有駐紮在小區五六年的“移動菜籃子”,蔬菜新鮮,而且價格穩定、公道。前幾天我去買菜,價格還是圓白菜1元/斤、白蘿蔔1元/斤、西紅柿2元/斤,相比其他地方動輒十幾元的蔬菜,這個價格可以說是非常低了。

當時我還跟經營“菜籃子”的阿姨說起最近菜價瘋漲的事情,但阿姨卻說:“我都在這兒賣了四五年菜了,跟大家都是老熟人了,我們少賺點無所謂,大家能喫到好喫不貴的菜更重要。”令我十分感動。

“移動菜籃子”的經營者是一對夫妻,他們在河北保定經營着蔬菜大棚,通過與物業協商,每週二、四、六,他們都會拉着一車菜進小區售賣。一般是從早上9:00賣到中午12:00左右,地點是樓下健身器械區的一塊小空地,比起一公里以外的菜市場,下個樓就買菜的方便受到了小區居民的歡迎。

除了距離近,價格公道、穩定,“菜籃子”還把人情味做到了極致。

爲了保證社區居民採購所需,兩位經營者建了一個微信羣,每次來之前都會把當天的菜拍照發到羣裏,而我們需要什麼,基本上只要提前說都能被滿足。米、面、油這些本不在菜店必要提供範圍內的東西,只要羣裏有人要,他們都會給拉過來。不僅如此,遇到上了年紀的叔叔和阿姨,他們還會幫忙把東西搬上樓。

疫情爆發期間,周邊的菜市場都關門了,但夫妻倆的“菜籃子”卻一直照常營業。雖然每次都要從保定過來,還要經過各種檢查,但他們總說:“小區的人都在等着他們,不能讓大家喫不到菜。”

我因爲平時做飯不多,所以小蔥、香菜等配菜也不必要多買、多配。但“菜籃子”總是會隨菜送給我幾根蔥、幾顆蒜。有一次,我週末臨時被叫去公司加班,定好的菜卻沒有時間去取,結果夫妻倆一直等我等到下午三點。

不過這種模式也有不足,就是它週二、四、六纔來,有些居民用菜量大,或者想每天都喫到新鮮的菜,當“菜籃子”不來的時候,就需要去很遠的超市或菜市場買菜。如今超市、菜市場菜價上漲,大家對“菜籃子”的需求更大了,還會追着他們的“流動攤點”去其他小區買菜。

現在, “移動菜籃子”進小區已經有四五年了。夫妻倆因爲物美價廉,爲人熱心,受到了小區居民的喜愛。買菜不再是簡單的交易,經常有叔叔阿姨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跟他們拉家常,還會幫忙看攤兒,甚至每次收攤也會幫忙一起打掃。

這種買賣之間的人情味,和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關切感,或許纔是更動人的。

流動賣菜車,新鮮又便宜

樊帆 | 30歲 國企員工

我在北京郊區居住,但在市區工作。

前幾天休息時間,幾個同事突然聊起菜價,說現在某些線上買菜平臺,一斤油麥菜就要近12元,而一顆僅僅300克的圓生菜也要近9元。而一袋400g裝的所謂的“供港黃瓜”竟然高達17元。

但對於生活在郊區,且本來就屬於蔬菜產地的我,對這卻感受並不明顯。因爲我們那兒有很多種植基地,此外還有一些“原著居民”保留着種地的習慣,自家就有大棚,種着常喫的根菜、莖菜、葉菜等。

靠近大棚的第一個好處當然就是供應充足,且容易買到便宜的菜。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好處是,經常會有大爺大媽開着電動車,在小區賣自家種的蔬菜。價格非常便宜,而且很新鮮,基本上都是大爺大媽們從大棚裏摘完之後,馬上就拉到小區門口或者路邊來賣。

最近菜價瘋漲,但我們還是享受着非常便宜的蔬菜。比如在我們常常購買的大爺大媽的電動賣菜車上,足夠一家人喫的茴香也不過2元錢;單個重量200g左右的圓生菜,一袋五個,售價只要5元;而2元5個西紅柿、3個土豆的情況更是早已習慣……碰上大爺大媽心情好,或者混熟了,他們還會隨手多送幾個。

當然,社會發展的當下,我們也可以和大爺大媽預定。加了微信,告訴大爺大媽想喫什麼菜,第二天就會給你帶過來,又新鮮、又美味。

所以我們買菜基本無須再去逛菜市場或者大賣場,樓下一遛彎的功夫就都買好了,而且也是這樣的便利性,讓我們周邊的人對於賣菜這個事情的認知基本還是停留在線下,很少有人會用那些社區購或者美團賣菜這種線上平臺。因此,近期菜價瘋漲也未波及到我們。

突然覺得,郊區生活也很美好。

從生鮮電商轉樓下商超,“真香”

慢慢丨30歲  廣告行業從業者

我們小區門口就有一個商超,但是之前我都犯懶,想着生鮮電商多方便,直接下單就送上門了,而且還有很多滿減優惠、看起來挺便宜的,所以一直在生鮮電商買菜。

但疫情之後,小區封閉,不允許非小區人員進入,快遞、外賣也不行,只能放在距離我很遠的一個集中點。對比之下,App下單取貨的路比去門口商超買菜還遠。於是我就改變了消費習慣,開始去門口商超買菜了。

不去不要緊,一逛我才發現,線下大型商超蔬菜價格“真香”。以前我在生鮮電商App買雞蛋,最便宜也要8、9元/10個,算下來接近1元/個,但在商超,13元我就可以買到30個雞蛋,算下來不到3毛/個。另外我很喜歡喫的蘿蔔,App買也要8、9元/個,但在商超,只需要1元/個,而且很大。

同時,商超的商品還更加“可視化”,我可以親手挑選我喜歡的、新鮮的蔬菜。不像生鮮電商App,每次送來的東西都看對方挑選,偶爾個頭小都算好的,有時候菜還會不新鮮,甚至壞了。雖然壞掉的菜可以退貨處理,但是我那頓飯可能就做不了了,得重新下單買菜。

商超令人心動的一點還有,每到晚上八點、九點鐘或者週末的“甩賣”。因爲生鮮產品,今天賣不掉明天也不能繼續賣,只能扔掉,所以每到晚上就是它們的“甩賣”時間。一般情況下,都能打個對摺。高端貨架的臨期蔬菜,原價十幾元,打折下來可能只需要1元。

這些菜可能在要求高的阿姨看來,可能都屬於“沒菜了”的範疇。但其實品質還是可以的,沒有壞,最多有一點品相不那麼好。很多菜是因爲進貨量大賣不出去。

另外商場活動就更划算了。遇上商超活動期,商品往往半價,平時賣十幾元、二十幾塊元的紅燒牛肉方便麪六袋裝,只需要5.9元;1Kg的黃桃水果罐頭不到10元;一塊雞胸肉也不到5元.....

後來我直接註冊了該商超的會員,隔幾天就會有短信提醒,幾月幾日期間,會有什麼折扣活動,每週菜價是怎樣的情況。這家商超之所以這麼便宜,我猜測,一方面,可能跟我所住的區域有關,我住在北京五環邊上。或許該商超其他連鎖店面的菜價,會根據區域不同有所波動。

另外一方面,有一次我和店員聊天,該店員告訴我,這家商超屬於東南亞某大型集團旗下的連鎖零售店。無論是這家大型集團,還是連鎖零售店,都有專門的農業供應鏈,其養殖產業覆蓋了豬、雞、魚蝦、蟹、蔬菜等等。我想這可能是專門的農業集團與互聯網平臺,對商品供應鏈控制的最大差異點。

不論如何,品類豐富,肉蛋奶、果蔬種類、熟食樣樣齊全,還有各種優惠和活動,這個商超絕對是買菜黨的天堂。

“每日一菜”,

每天1元就有新鮮蔬菜送上門

依依|32歲 運營總監

我家小區配套設施並不完善,距離我家最近的菜場也有三公里,所以每次買菜都要騎車10分鐘,再載着一大堆、可以喫一週的蔬菜回來。但這樣耗時又費力。不過我又不習慣網上買菜,因爲更相信自己親眼看到,親手選的菜。所以還是一直勉強繼續着這種買菜方式。

直到今年6月份我和朋友約着去一個農家樂玩。玩的時候,聽見一位大爺在給別人介紹,可以包年買菜,365元/年,每週會有5斤左右的菜送上門。我一聽就心動了,365元,每天才1元,而且大概也就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可以買一年,就算有風險也虧不到哪裏去,於是果斷拉着朋友一起辦了年卡。

到現在,我已經收菜收了三四個月了。雖然每天送的都是一些常見的青菜、土豆,但感覺也值回本了。據大爺介紹,他們有自己的大棚,種着當季蔬菜,每週會有專人負責每片區域送貨,並且保質保量、送菜上門。

送貨上門買菜這種形式,對於上班族來說,可太方便了,每週就像拆盲盒,有着期待,有時候不知道喫什麼,等送來菜就有了靈感,可以直接做飯了,不需要我在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於買菜和往返的路上,很方便。而且每週的菜也不一樣,如果有的菜不喜歡,還可以接受定製,錢沒花多少,幸福感提高不少。買菜省下的時間我也可以幹完很多家務。

現在疫情期間,不讓送貨上門了,但還是照常送菜。只是給大家放在物業門衛那邊,每一袋蔬菜按編號領取。但相比於以前要騎三公里電動車去菜場買菜,還是方便很多。

而且大爺家的大棚也接待遊玩。我們還去過大棚採摘蔬菜,既體驗了農家樂趣,採摘的蔬菜還可以買回家。這樣讓我對每週收到的蔬菜更有信心,因爲是我親眼見到過的菜。

爲了買到便宜菜,我撿起了盒馬會員

張靜丨27歲 外企員工

上海是最摩登的城市,在上海打拼了四年的我,也竭力維持着符合上海氣質的都市麗人形象。

但疫情一頓沖洗,我只能承認,我是一名“滬漂”而已。以前我都是外賣或者餐廳解決喫飯的需求。疫情之後,一方面出於衛生安全角度,一方面也是錢包遭遇了不測,我開始減少在外就餐次數,買來了電磁爐和若干家用小電器,養成了在家做飯的習慣。

單身的我,做飯難度並不大。早上用三明治機做個火腿三明治,或者用小蒸鍋蒸點麪包粗糧,再配上一杯咖啡,快手早餐完成;中午在公司食堂喫;晚上下班前在美團買菜或者叮咚買菜線上下單,到家就能收到菜,開始做飯。

但我最近明顯感覺買菜的支出增加了。因爲各平臺都有滿49元免運費,或者滿99減50元之類的活動。以前爲了湊免運費或者優惠券,我都要精挑細選好久。但最近,剛加入購物車幾樣蔬菜和兩份肉,就超金額了。細細一看,“奶油生菜5.9元/120g”、“茼蒿13.9元/300g”……換算下來,相當於二十多塊錢一斤呢,即便有優惠券,那也得十幾塊錢一斤菜。

遭遇這個打擊的當晚,我沒有在生鮮App上買菜,而是不信菜價如此兇猛,扎進了各大超市,試圖看看超市菜價如何。但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心灰意冷地走了幾家超市之後,我經過了盒馬,想起來之前爲了搶茅臺辦過他們家會員。

於是走進去逛了逛,發現盒馬買菜也還可以接受。因爲有“X會員0元領菜”的活動,每週二還有額外折扣。免費領的菜有面類、肉絲、菌菇、青菜……總之每天上架的菜品都不一樣。此外還有折扣區,涵蓋新鮮菜肉、半熟品、滷味熟菜等。

折扣下來,盒馬的菜價格還算合適,但也不完全便宜。不過城市生活成本不比其他地方,要想買到既便宜又省心的菜。的確難。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盒馬免費菜和折扣都得看運氣。因爲每逢下班點過去要麼沒啥心儀的商品,要麼商品全領完了。折扣區更是完全看運氣,運氣好,像三文魚腩、牛排等也會恰巧碰上有五折優惠。

而且盒馬的會員是218元/年,我是因爲之前搶過茅臺,早已賺回成本。如果在盒馬消費頻次不高的話,其實也不是特別有吸引力。

高端超市,菜價漲不漲跟我沒關係

蔡菜丨28歲 婚禮策劃

我一直在ole超市買菜,因爲之前在深圳的時候,它就開在我家對面的商場裏面,購買非常方便。而且我一直在做身材管理,控制碳水攝入,所以做中餐的時候不多,大多數時候都是喫蔬菜,偶爾會做牛排、壽喜鍋之類。

ole是華潤萬家旗下的精品超市,好像在廣州、深圳比較多。來北京之後就見得不多了。據北京的同事說,北京有果蔬鮮、菜鮮果美、BHG,也是同樣類型的高端超市。但習慣使然,我還是去ole比較多。

貴是大家對ole的突出印象。比如350ml的聽裝可口可樂,外面也就賣2.5元,但在ole超市就要賣十幾元,就因爲是美國/日本進口的。還有人分享過說:“排骨150元一斤,給小朋友燒排骨,一盤光原料就300元了。”

不過對於我來說,ole並不貴。因爲我通常買的都是蔬菜。而ole的蔬菜算是正常價格,比如我昨天看到的鮮竹蓀,一盒價格是39.8元,印象中跟盒馬差不多。蔬菜的話,ole的蔬菜價格一般是10多元,比如菠菜14.8元/份,菜心15.8元/250克。單聽起來是很貴,但我每次只需要買一份或兩份青菜,所以加起來並不是特別多。

而且最近菜價瘋漲,但在ole好像沒什麼變化。可能都一樣高,高點也難以覺察。

其實即使是ole這種高端超市,也會有打折商品。比如昨天我買到的毛毛菜苗,雖然19.9元/份。但是有買一送一,算下來只花了10元/份。就現在的菜價來說,應該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了。而且我昨天還買到了16.8元/10顆的伊勢雞蛋,也是非常划算了。

我的收入並不高,每個月僅一萬元+。但因爲做飯次數不多,每週可能就在週末做一次飯放鬆一下自己,所以即使在高端超市買菜,一個月花費也不會超過500元。

去ole買菜,一是圖輕鬆。因爲它沒有其他超市嘈雜的促銷聲音,還有售貨員緊追着你的推銷。而且ole的蔬菜區域並不大,但是擺放得非常整齊,簡直是強迫症福音和視覺享受。另外在這裏,也不用淘神費力去挑選商品,因爲每一樣商品都是經過超市挑選的,品質看起來都不錯,看中的品類隨便拿一份就可以了。

二是有些品類只在這種精品超市纔有,比如之前買的澳洲M6級和牛,真的非常漂亮,油花分佈均勻、宛如雪花,而且喫起來也幾乎入口即化。還有喫壽喜鍋要用到的生食雞蛋,以及黃油、芝士等等……

貴不貴其實更多的是個人心理對商品價值的衡量。就好比我買的和牛,雖然500多元/400g,但我和男朋友都認爲它物有所值。但動輒999元的陽光玫瑰葡萄或者其他水果,以及十幾元的進口可樂,我們也都認爲它確實是在“搶錢”。

菜價飛漲,

我在各平臺對比完價格纔敢下單

冷冷|25歲 後端工程師

最近“菜價高”頻頻上熱搜,據說菜市場一天一個價。但我由於工作繁忙,很少去菜市場買菜,一般都是靠生鮮App解決,所以對菜價的變化感知並不算特別明顯。

不過,雖然生鮮App上蔬菜的價格變化不大,但同樣價格買到的蔬菜明顯不如以前多,品質也不如之前好。

比如,之前6.98元可以買到500克的新鮮西紅柿,但現在買只能收到兩小顆品質一般的西紅柿。再比如,之前3元左右可以買到100克香菜,現在差不多的價格只能買到50g。

菜價飛漲以後,我身邊一些會“精打細算”的朋友爲了買到新鮮便宜的蔬菜,開始趕起了早市、逛起了農貿市場。但我住的地方交通並不算便利,而且工作時常晚上加班,很難有時間去逛早市。

以前我很喜歡用美團買菜,因爲覺得蔬菜相對新鮮一些,但說實話,美團買菜的價格在各類生鮮App中並不佔優勢。

菜價飛漲以後,我對單一買菜App的“忠誠度”下降了不少,我開始選擇在各個生鮮平臺“薅羊毛”。每次想買什麼蔬菜,都先比對一下各個平臺上的價格,看哪家價格最低、量最大,就在哪家下單。

而且,每個平臺的優惠力度不一樣,每天能領到的優惠額度也不同。我也會看每天哪個App發放的優惠券最大,比如每日優鮮有時會發放滿99元減50元的大額券,一般這種時候,我就會選擇在每日優鮮上買菜。

雖然線上買菜終歸不如線下親自挑選便宜實惠,但對於我們這樣忙碌的“打工人”來說,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應對菜價飛漲了,畢竟飯總是要喫的。

希望菜價早日降下來,讓我早日恢復“買菜自由”。

*題圖來源於pexels,部分配圖來源於unsplash、視覺中國。

*文中小馬、貝兒、苗苗、樊帆、慢慢、依依、張靜、蔡菜、冷冷爲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