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OP26中國青年代表鄭歡:用交互方式講述氣候變化與人類關係

氣候變化對兒童和年輕人的生活和未來構成了嚴重威脅。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均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聯合國致力於爲年輕人的行動提供支持。

當地時間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青年代表參與其中。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代表團預計通過實地+在線的方式參加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作爲綠會青年領軍基金執行主任、綠會COP26代表團成員,鄭歡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她第五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此次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上,她將與其他中國青年代表一起,發出中國青年的聲音,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將向更多人解釋中國的生態文明觀

新京報:今年是你第五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些年你見證了大會怎樣的變化?

鄭歡:我從2016年開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隨着身份從學生轉變爲行業工作者,主客觀視角也有所變化。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195個成員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上達成一致,在這之後的會議基本圍繞氣候變化方向的相關責任、目標以及實施路徑的探討,可以說《巴黎協定》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協議。

從參與情況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經歷了從雄心壯志到舉步維艱,再到現在進入了關鍵時刻的過程。大會本身的變化和環境氣候變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與地緣政治高度相關,比如我們現在可以預知,在今年的COP26談判後,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恢復以及全球在這一議題上的合作與承擔方式都會在不同的話題下有所體現。

新京報:本次COP26上,你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在COP26上,你希望能代表中國青年發出怎樣的聲音?

鄭歡:我個人的主要任務分爲兩個,即“輸出”和“輸入”。“輸出”是通過各類的受邀會議與活動,向更多人解釋中國的生態文明觀,我還會將綠會以及青年領軍基金在過去三年所做的相關工作同世界各地的參會者分享。比如我們如何通過與開源技術社羣合作,把技術開發羣體帶入到氣候變化以及環境保護領域,如何通過新的技術方式、藝術內容創作,把氣候變化的傳播變得可視化、可交互,以及就“碳平等”的概念與更多的相關機構進行交流和探討。

所謂“輸入”就是,每一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分爲藍色、綠色兩個區域,藍色區域主要是負責談判,綠色區域負責全球各行業公司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創新的展示,我也希望去參觀學習一些厲害有趣的創新與實踐,分享給更多人。

新京報:作爲中國的青年代表參加COP26,今年你做了哪些準備?

鄭歡:首先是防疫方面的準備。其次,在來現場參會之前研究了所有大會議程,以及今年談判的重點內容。生物多樣性保護傳播以及技術創新等,都是我們重點參與的活動。同時,我們也安排了一些在倫敦以及蘇格蘭的合作機構的參訪,希望加強與海外傳播與技術機構的聯繫與合作,更好地傳播中國在氣候變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工作。

希望氣候危機變成機會 賦能青年發展

新京報:你在抵達英國之前參加了COP26中國青年參會代表能力建設研討會,在和其他專家、青年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收穫?

鄭歡:各個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從各自行業角度出發,分享有關事實和實踐經驗,探討面對的挑戰及應對方式。專家分享方面,我從事實數據瞭解了我國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進展,以及在全球視角下,我們青年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比如美國的累計排放是我們的兩倍,人均排放也是我們的兩倍,我們的人均排放與歐盟相當。這些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作爲中國青年代表,我們要有全球視野,同時在看待一些談判和討論的方向與結果時,也要客觀辯證。

在青年參與方面,大家都提到了一點,即如何把氣候危機背後的空白與挑戰用一個合理可持續的經濟機制變成機會,使其賦能青年的發展,這將爲一線青年實踐者提供比較堅實的思考方向與空間。比如要讓青年人看到,現在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氣候變化目標很龐大,但落實起來非常具體。一個傳統企業轉型需要人才,我們把這些信息渠道搭建起來,告訴年輕人可以進入到這個領域,幫助市場構建一個機制,鼓勵更多青年人蔘與進來。

新京報:中國青年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經做出了哪些努力?國際上的評價如何?你們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難?

鄭歡:中國青年在氣候教育和傳播方面貢獻突出,比如清華大學發起的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舉行的全球青年零碳未來峯會等。還有一些青年創業家在能源、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技術方面做出貢獻。

聯合國對中國的評價比較高,因爲中國人做事情比較實際一些。我們會把氣候變化和新科技結合,也會與不同的場景結合。比如我們機構把野生動物形象和數字藝術品結合後進行拍賣,因爲數字藝術相對來說是現在比較熱的一個話題,爲氣候變化找到新的融資方式。

就我們的機構來講,也確實遇到過一些困難。比如在2019年,氣候變化對於公衆來說還是冷門的話題,我們和藝術家團隊合作做了一個藝術品在尤倫斯藝術中心展出。他們取得了海底大量珊瑚的圖片,用AI訓練這些圖片,觀衆看到屏幕上海底的珊瑚非常美麗,但是隨着觀衆數量增多、距離更加接近,美麗的珊瑚會白化。這直觀說明了人和海洋系統之間的關係。我們和不同行業的人去解釋氣候變化,需要找和他們利益相關的地方,把這件事的意義轉化成行業的價值,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做這件事。

“鏈接”技術從業人員與氣候議題

新京報:你認爲,氣候變化對兒童和年輕人的生活和未來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鄭歡: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兒童、婦女在氣候變化之下無疑非常脆弱,年輕人的未來也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極端天氣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對於兒童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成長挑戰可能從一出生就存在,也會給年輕人上學以及工作選擇帶來不可控性。

新京報:在青年氣候教育傳播上,你們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鄭歡:我們面向的羣體是技術從業人員,也希望在文化藝術領域產生影響力。我們將會聯合各開源社區以及科技愛好者成立一個以全球技術爲環境的社區,希望“鏈接”技術從業人員與氣候議題,他們掌握着最實際的工具,我們相信他們可以在最有前景的場景中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有所幫助。

此外,我們還和遊戲開發者、媒體數字藝術作家以及科幻作家合作,讓他們用非常未來的方式去講氣候變化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讓講述變得可視可交互。因爲氣候傳播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我們當下的行爲造成的影響具有實踐的滯後性和地域空間性,這讓氣候變化和人的相關性變得難以建立,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美的、未來的方式去做氣候傳播方面的工作。

比如,科幻作家陳楸帆最近寫了一本新書,針對低碳和氣候變化意味着什麼,我們進行了交流,併爲他提供了一些報告和數據,他在書中的一些章節就提到了環境和氣候變化。我們也請藝術家根據相關內容創作藝術作品,闡釋未來技術和環境的關係。

這些年,很多人在做存量的工作,我們的機構希望“破圈”,去做增量的工作,讓更多“圈外人”瞭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並且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做。

我們還做了一款遊戲,和國內的一些遊戲機構合作,把生態環境相關議題的信息和資料分發給年輕人,讓他們去學習,並通過48小時的時間開發出一款好玩、能說明氣候和人類關係基本知識的遊戲。

我覺得,青年人能做的就是不斷實踐、創造和發聲,多合作、少比較。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朱月紅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