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法家,各各法不同。

有一种是“写字”,其意义立足于实用。早年间的小学有写字课,描红。哪个孩子写得干净整齐,老师就多画俩红圈儿。也叫写字课,而没有叫书法课,名副其实。写字强调的是规范,而不是个性。

以写字论书法,过去但凡是个秀才、举人,都远胜现在所谓的书法家,发展空间太有限。

还有一种是把毛笔书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用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有人称之为现代书法,但因失去了书法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书法以外的艺术形式。好比达利把自己标志性的胡子画到《蒙娜丽莎》上成为一件作品。在这里,《蒙娜丽莎》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和达·芬奇无关,和古典油画也无关。利用书法元素所进行的绘画、设计、表演等,本不该在书法里讨论。

孙过庭《书谱》(局部)

真正的书法是在写字基础上加入修养、个性、才情等元素,由“技”而“道”的书写,这才是真传统。老祖宗就是这么玩儿的,书法最有价值的内核是由技而道,根本不是写字那么简单。用《淮南子》的话说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孙过庭说技的层面是: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说:“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结果是什么?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就是道的层面。

翻开中国书法史,只有个性鲜明、具有精神意义的书家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沈周,太像黄庭坚,就进不了书法史。如果不是画得好,后世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么个人。

用以书载道的要求看,满大街顶着书法家帽子跑的人,三分之二以上并不懂书法。

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那好,我们且看看一个人得有多少本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我们都知道书法的线条靠功力来体现魅力,要入纸,要苍劲。苍劲还不够,要既苍且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一笔下去得墨分五彩。这功力怎么来的?练呗!一万小时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每天雷打不动地写仨小时,得十年磨一剑。更何况,这只是“起步价”。

光练手不行,还得练眼。功力这东西,没点儿功力的人看不出来。好比你站在三层楼上只能看五百米的风景,要看五里以外的风景得到二十层楼上看。眼光是随着手头功力在长的。

还得了解书法史。首先,你得从书法史中找要学的东西;其次,面对一种书法风格,得知道是原创还是摹仿,知道借鉴了什么、融入了什么。书法的宝库里不仅有正统的“二王”书风,还有砖文啊、权量啊、瓦当啊等民间书风。了解书法史,自我的站位就会高一些。

得懂点文字学。知道一个字从哪儿来的,又是怎么演变的。比如草书,很多字不是从楷书而是从隶篆演化来的,不知所以然,就难知其然。一个字掌握多种写法,就不会在结构相同、偏旁一样的字连续出现时手足无措。

不说真草隶篆四体皆精,至少得皆通。单练一个书体,甚至一家,必然最后落入俗格。

千秋万世 清拓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书法要达其情性,这情性怎么体会?空灵与空洞,粗野与放逸,丰腴与雍容,流畅与油滑……总得分清吧?所以,美学的书是必读的。

要让作品有张力,就不能像算盘珠子那么摆。得讲究章法布局,有了错落揖让、疏密留白、起承转合,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才有“气”的弥漫。特别是想让作品有点现代感,《点线面》《平面构成》是必修课。落款写在什么位置,是写成一个面还是一条线?黑白灰的作品上,印章那最显眼的一点红,应该点在什么位置?中国画构图的理论得学一下。

看得见的课都好上,问题是,成就一个书法家的课有一大半是看不见的。思想的提炼,生活的修行……你得对这世界有一个根本的认识,并用这个认识指导你的一切行为。律宗成就了弘一,禅宗成就了八大,酒神成就了张旭……你对世界有主见了,自然对书法也就有了主见。开悟增慧、涵养性情的层次决定书法的走向与成就。太难了,一辈子的事儿,这就是要熬到“人书俱老”才算到境界的原因。王希孟18岁就可以画出《千里江山图》,有二十来岁名垂千古的书法家吗?

书法之深奥就像菩萨手里的玉净瓶,可以杨柳枝蘸几滴,也可以倒出四海水。以至孙悟空跪下说:菩萨,弟子拿不动。

书法家这帽子,寻常的也拿不动。

转自:艺术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