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观看精彩演出。

■文体活动中心是大家最喜欢的地方。

■综合服务站可以帮村民及时解决问题。

□文/图本报记者崔虹 通讯员陈乐娟

近年来,元氏县有个村子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居住环境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的钱袋子更是越来越鼓了。这就是曾荣获过市级文明村、省会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元氏县南因镇东杜村。

强学习 重视基层党建工作

走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杜村村委会办公大院,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院内的林荫松柏。“这些树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可以说见证了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团队发展。”东杜村党支部书记陈涛然说。

据介绍,东杜村历届“两委”干部都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现在的“两委”班子属于老中青结合,有60多岁的老党员,也有80后党员。新班子上任后,第一时间组织“两委”班子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推行“村民代理事务”,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并于去年成功举办了党建年会,许多党员普遍反映这次年会是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一次。

同时,东杜村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制定了“村干部包片、片干部包户”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建责任目标量化分解到每名班子成员身上,充分调动大家凝心聚力抓党建的积极性,增强了干部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荣誉感。而且,不断加强干部的自身学习,提升大家的能力,且创建了“党员微信群”,及时发布党的方针政策。

干净整洁 村容村貌发生巨变

已过花甲之年的赵有坤是土生土长的东杜村人,谈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

“村里以前都是土路,不好走,还特别脏。”赵有坤说,尤其是遇到下雨的时候,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村民们基本都不出门。夜里外面伸手不见五指,人们更是早早就窝在了家里。说起饭后的业余活动,赵有坤深有感触地说:“哪有什么活动?要是想看表演什么的,就得去镇里或者县里,村里可没有这个。”

谈到如今的东杜村,赵有坤的脸上乐开了花:“路修了,树种了,路灯安了,活动多了,连厕所都改了,跟城里的生活没什么区别了。”

走进元氏县南因镇东杜村,记者注意到,村里的主要街道已经全部进行了硬化,两旁栽植了观赏树木,并制作了文化墙。“我们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村里主街道硬化,主要道路栽植观赏树木210株,制作文化墙40块,粉刷主街道墙体6780平方米。”据陈涛然介绍,2013年,东杜村就安装了监控设备,在村里主要路段安装摄像头16个,去年对路灯进行了更新换代,安装太阳能路灯100多盏。“现在,改厕、气代煤等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让村民实现清洁取暖。”陈涛然说。

建成广场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说起吃完饭最想去的地方,东杜村村民会不约而同地给出同一个答案:村文化广场。“在那儿可以跳舞,还能看演出。”李云霞说,夏天的时候那里最热闹,每天吃过晚饭,广场就成了村民最乐意去的地方。

村民们所说的广场建成于2006年,之后,经过村里多方跑办和上级鼎力支持,又投资50万元,加装了悬浮地板,设计夜间灯光8个,室内外健身器材32件,篮球架、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应有尽有。“这不仅是东杜村群众跳舞娱乐,开展文体活动的最佳场地,也吸引了周围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并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交流。”李云霞说,在夏季夜晚,广场人数最多能达五六百人,“省心连心艺术团还在这儿举办了宣传‘十九大’文化下乡活动。”

广场北边,是东杜村在1984年建成的村级礼堂,当时投资47万元。近两年,又投资40万元对礼堂屋顶、门窗进行了修理更换,对墙面进行了重新粉刷。据介绍,这座礼堂是按照当时的单、双号设计入场,可同时容纳1000人在那里观看节目。“这些座椅是当时保留下来的。”陈涛然说,下一步,东杜村将对该礼堂进行升级改造,加装舞台灯光,组织群众编排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歌舞等,“尤其对我村的“牛斗虎”进行深入的挖掘编排,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陈涛然介绍说,为体现农村的新风貌、新时尚,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东杜村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广场舞队,还进行了“好家风、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美丽庭院评选,并对该村的传统民俗“牛斗虎”进行了深入挖掘,现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贴心服务 方便群众办事

“俺们村有个便民服务大厅,可方便了。”陈惠东说,村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事,都可以去便民服务大厅,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陈涛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2015年,村里建成了便民服务大厅,其主要功能有三部分:首先是方便群众办事。村干部每天都在那里坐班,群众有事随时就能处理,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为群众服务的机制。“通俗一点儿讲就是老百姓动嘴,村干部跑腿儿。”陈涛然说,同时,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在500米服务圈的基础上,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作用,要求每名党员分包周围5户群众,为每个党员制作了联心卡,群众有困难可直接给党员打电话。“比如我村党员李静波,曾经帮助外地在我村工作人员解决处理交通事故有关事宜。”陈涛然介绍说,便民服务大厅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成立了青年党员应急小分队,可以处理一些日常比较紧急的事务。通过党员带头开展的各项活动,村民之间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增加收入 村民钱包越来越鼓

“东杜村的特色农业主要是生姜种植和红薯深加工。”陈涛然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杜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电缆生产专业村,线缆生产厂家达8家。目前,该村有企业21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主要以线缆生产和大型喷灌设备为主,年纳税达8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00个。

陈涛然介绍,东杜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探索实践,在资产核资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中走出了一条较为成熟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介绍,东杜村2018年以前集体年收入12万元,由于历史原因,该村以前的合同承包期限过长,承包费过低。在经济合同规范整改过程中,该村“两委”干部亲属带头重新签订合同,补交承包费,对不理解、不配合的承包户打亲情牌,耐心讲解,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合同整改工作。通过2019年的集体经济合同改革,纠正集体经济合同60份,使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到35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增强为群众办事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东杜村“两委”把废弃破旧的小厂重新整合,引进天瑞德纺织厂、雪宝纺织厂、肉联厂入住到东杜村南工业园区,重新给集体经营注入了活力,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该村村北旧窑坑废弃多年,在集体合同清理中,村“两委”干部通过竞标,承包给养殖户,既解决了村内环境卫生,又化解了邻里矛盾,也给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2019年,东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继续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村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增收致富。”陈涛然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