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觀看精彩演出。

■文體活動中心是大家最喜歡的地方。

■綜合服務站可以幫村民及時解決問題。

□文/圖本報記者崔虹 通訊員陳樂娟

近年來,元氏縣有個村子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居住環境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村民的錢袋子更是越來越鼓了。這就是曾榮獲過市級文明村、省會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多項榮譽稱號的元氏縣南因鎮東杜村。

強學習 重視基層黨建工作

走進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東杜村村委會辦公大院,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院內的林蔭松柏。“這些樹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可以說見證了我們村‘兩委’班子的團隊發展。”東杜村黨支部書記陳濤然說。

據介紹,東杜村歷屆“兩委”幹部都十分重視基層黨建工作,現在的“兩委”班子屬於老中青結合,有60多歲的老黨員,也有80後黨員。新班子上任後,第一時間組織“兩委”班子到西柏坡參觀學習,並重溫入黨誓詞,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全面推行“村民代理事務”,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並於去年成功舉辦了黨建年會,許多黨員普遍反映這次年會是近幾年來最成功的一次。

同時,東杜村嚴格落實村幹部坐班、“四議兩公開”等制度,制定了“村幹部包片、片幹部包戶”黨建工作責任制,將黨建責任目標量化分解到每名班子成員身上,充分調動大家凝心聚力抓黨建的積極性,增強了幹部的自我約束意識和榮譽感。而且,不斷加強幹部的自身學習,提升大家的能力,且創建了“黨員微信羣”,及時發佈黨的方針政策。

乾淨整潔 村容村貌發生鉅變

已過花甲之年的趙有坤是土生土長的東杜村人,談及這些年村裏的變化,他打開了話匣子。

“村裏以前都是土路,不好走,還特別髒。”趙有坤說,尤其是遇到下雨的時候,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村民們基本都不出門。夜裏外面伸手不見五指,人們更是早早就窩在了家裏。說起飯後的業餘活動,趙有坤深有感觸地說:“哪有什麼活動?要是想看錶演什麼的,就得去鎮裏或者縣裏,村裏可沒有這個。”

談到如今的東杜村,趙有坤的臉上樂開了花:“路修了,樹種了,路燈安了,活動多了,連廁所都改了,跟城裏的生活沒什麼區別了。”

走進元氏縣南因鎮東杜村,記者注意到,村裏的主要街道已經全部進行了硬化,兩旁栽植了觀賞樹木,並製作了文化牆。“我們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村裏主街道硬化,主要道路栽植觀賞樹木210株,製作文化牆40塊,粉刷主街道牆體6780平方米。”據陳濤然介紹,2013年,東杜村就安裝了監控設備,在村裏主要路段安裝攝像頭16個,去年對路燈進行了更新換代,安裝太陽能路燈100多盞。“現在,改廁、氣代煤等工作正在順利進行,讓村民實現清潔取暖。”陳濤然說。

建成廣場 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說起喫完飯最想去的地方,東杜村村民會不約而同地給出同一個答案:村文化廣場。“在那兒可以跳舞,還能看演出。”李雲霞說,夏天的時候那裏最熱鬧,每天喫過晚飯,廣場就成了村民最樂意去的地方。

村民們所說的廣場建成於2006年,之後,經過村裏多方跑辦和上級鼎力支持,又投資50萬元,加裝了懸浮地板,設計夜間燈光8個,室內外健身器材32件,籃球架、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應有盡有。“這不僅是東杜村羣衆跳舞娛樂,開展文體活動的最佳場地,也吸引了周圍村羣衆的積極參與並進行文體娛樂活動交流。”李雲霞說,在夏季夜晚,廣場人數最多能達五六百人,“省心連心藝術團還在這兒舉辦了宣傳‘十九大’文化下鄉活動。”

廣場北邊,是東杜村在1984年建成的村級禮堂,當時投資47萬元。近兩年,又投資40萬元對禮堂屋頂、門窗進行了修理更換,對牆面進行了重新粉刷。據介紹,這座禮堂是按照當時的單、雙號設計入場,可同時容納1000人在那裏觀看節目。“這些座椅是當時保留下來的。”陳濤然說,下一步,東杜村將對該禮堂進行升級改造,加裝舞臺燈光,組織羣衆編排一些羣衆喜聞樂見的話劇、歌舞等,“尤其對我村的“牛鬥虎”進行深入的挖掘編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豐富羣衆文化生活。”

陳濤然介紹說,爲體現農村的新風貌、新時尚,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東杜村成立了秧歌隊、鑼鼓隊、廣場舞隊,還進行了“好家風、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美麗庭院評選,並對該村的傳統民俗“牛鬥虎”進行了深入挖掘,現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貼心服務 方便羣衆辦事

“俺們村有個便民服務大廳,可方便了。”陳惠東說,村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事,都可以去便民服務大廳,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圓滿解決。

陳濤然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他們奮鬥的目標。爲了更好地爲村民服務,2015年,村裏建成了便民服務大廳,其主要功能有三部分:首先是方便羣衆辦事。村幹部每天都在那裏坐班,羣衆有事隨時就能處理,而且還形成了一套爲羣衆服務的機制。“通俗一點兒講就是老百姓動嘴,村幹部跑腿兒。”陳濤然說,同時,積極發揮黨員作用,在500米服務圈的基礎上,發揮每一個黨員的作用,要求每名黨員分包周圍5戶羣衆,爲每個黨員製作了聯心卡,羣衆有困難可直接給黨員打電話。“比如我村黨員李靜波,曾經幫助外地在我村工作人員解決處理交通事故有關事宜。”陳濤然介紹說,便民服務大廳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成立了青年黨員應急小分隊,可以處理一些日常比較緊急的事務。通過黨員帶頭開展的各項活動,村民之間也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

增加收入 村民錢包越來越鼓

“東杜村的特色農業主要是生薑種植和紅薯深加工。”陳濤然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東杜村就是遠近聞名的電纜生產專業村,線纜生產廠家達8家。目前,該村有企業21家,規模以上企業5家,主要以線纜生產和大型噴灌設備爲主,年納稅達800萬元,解決就業崗位300個。

陳濤然介紹,東杜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積極探索實踐,在資產覈資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中走出了一條較爲成熟的道路,並取得了初步成效。據介紹,東杜村2018年以前集體年收入12萬元,由於歷史原因,該村以前的合同承包期限過長,承包費過低。在經濟合同規範整改過程中,該村“兩委”幹部親屬帶頭重新簽訂合同,補交承包費,對不理解、不配合的承包戶打親情牌,耐心講解,最終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完成合同整改工作。通過2019年的集體經濟合同改革,糾正集體經濟合同60份,使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到35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才能增強爲羣衆辦事的能力,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爲此,東杜村“兩委”把廢棄破舊的小廠重新整合,引進天瑞德紡織廠、雪寶紡織廠、肉聯廠入住到東杜村南工業園區,重新給集體經營注入了活力,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該村村北舊窯坑廢棄多年,在集體合同清理中,村“兩委”幹部通過競標,承包給養殖戶,既解決了村內環境衛生,又化解了鄰里矛盾,也給羣衆提供了就業崗位。2019年,東杜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羣衆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上級要求繼續穩妥紮實有序推進改革,以市場爲導向,結合村經濟基礎、區位特點和資源條件,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讓羣衆增收致富。”陳濤然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