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就在剛剛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顧誦芬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是科技工作者的無上榮光

他們是誰

又爲國家科技創新做了哪些貢獻

經社君帶您先睹爲快

王大中院士

國際著名的核能科學家、教育家

是我國核能科技的領軍人

他帶領清華大學核能研究團隊

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爲主要特徵的先進核能技術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在國家需要核能時

他毅然選擇了核反應堆專業

在覈能發展陷入低谷時

他堅持初心不言放棄

在認定了固有安全的學術目標後

他持之以恆直至登上反應堆安全的最高峯

視頻連線中,王大中院士獲獎感言:

清華園外的清華“200號”

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

王大中從清華大學機械系轉入工程物理系

成爲我國第一批反應堆專業學生

1953年,剛剛進入大學時的王大中

王大中一生的求索之路

與我國的核能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

燕山腳下的虎峪村

是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

反應堆選址之處

工程編號“200號”

從此,“200號”成爲清華大學

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代號

這裏,也成爲王大中長期奮鬥的地方

20世紀60年代初,“200”號基地年輕的建設者(左列自上而下第三爲王大中)

一窮二白,從零起步

平均年齡只有23歲半的建堆隊伍

沒有人有過出國留學的經歷

也沒有人見過真正的反應堆是什麼樣子

他們從做“馬糞紙”工程模型開始

用幾十臺手搖計算機進行設計計算

自力更生、咬牙拼搏

1964年9月

歷經6年的艱苦奮鬥

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

核反應堆成功建成

剛建成的屏蔽試驗反應堆外景

王大中作爲青年學子中的佼佼者

逐漸成長爲具有工程實踐經驗

和戰略思維的領頭人

破解世界核能安全的技術難題

上世紀80年代初

世界各國對反應堆的研究

還沒有聚焦在安全性上

王大中以戰略性眼光瞄準固有安全

將重點放在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研究上

當時,世界核能發展陷入低潮

但這並沒有動搖王大中

研製先進反應堆的決心

他跟蹤國際高溫堆發展前沿

做出了3個重大戰略性選擇

一是模塊式球牀高溫氣冷堆堆型

二是從小規模實驗堆到

全尺寸工業示範電站的發展路線

三是在覈心關鍵技術上

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

這對中國乃至世界高溫氣冷堆技術

發展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明確了我國高溫氣冷堆從當時起

到未來三十年的技術發展路線

在“863”國家高技術計劃的支持下

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始了

10兆瓦模塊式球牀高溫氣冷堆的研發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壓力殼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

採用球形核燃料元件

全堆要裝2萬多個球

高溫氣冷實驗堆燃料元件

燃料球直徑6釐米

包含8000多個四層包覆結構的

直徑0.9毫米的燃料顆粒

高溫氣冷實驗堆燃料芯核

每爐一次製備500萬個顆粒

不合格率要小於十萬分之二

……

又是從零起步

又是“從0到1”的突破

2000年

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特性的

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在清華大學建成

2000年12月1日,王大中(中)、吳宗鑫(右)在清華大學10兆瓦高溫氣冷堆臨界現場

此時,距開始這項研究已過去14年

這標誌着我國掌握了

自主發展高溫氣冷堆的技術基礎

邁出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行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一大步

從實驗反應堆向工業規模原型堆的跨越

2021年9月12日

山東榮成石島灣

天高雲淡、海風輕拂

86歲的王大中院士專程趕到這裏

2021年9月12日,王大中(中)、吳宗鑫(左)、張作義(右)在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現場

他要親自見證

全球首座模塊式球牀高溫氣冷堆

核電站的歷史性時刻

9:35分

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示範工程1號反應堆

首次達到臨界

機組正式進入“持續核反應”狀態

這是被業界公認的

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優選堆型之一

標誌着我國在先進核能技術領域完成了

從跟跑到領跑世界的飛躍

“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方面的探索

將爲中國乃至世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貢獻更多‘綠色力量’”

王大中的老同事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何建坤這樣評價

倡導“大師、大樓、大學精神”的教育家

核能專家的身份之外

王大中更廣爲人知的身份是清華大學校長

2001年4月,王大中、老校友蒙民偉先生和參與校慶演出的同學們

在清華園中採訪

很多師生都親切地稱他爲“大中校長”

他歸納出清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三個要素

大師、大樓和大學精神

在王大中校長任上

清華恢復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

王大中帶領校領導班子制定了

“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

到2020年收官之年

清華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各項事業不斷呈現新面貌

煥發新氣象

回首來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創新之路

面向未來

86歲的他初心不變

他說

科技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鬥

院士感言

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份沉甸甸的榮譽,它屬於集體,屬於所有“知難而進、衆志成城”的“200號”人,也屬於所有愛國奉獻、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着困難、挫折和風險。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

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國家就會擁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本文圖片均爲清華大學核研院提供

文/馮  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