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距今已近兩千年,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寫了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做《靈憲》。在這本書裏,張衡明確指出,月亮是不會發光的,原文說“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張衡當時的觀點,領先於全世界。

說到張衡最偉大的成就,就應該是他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了。關於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的故事,主要記載於《後漢書》中。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地震頻繁。僅從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多年時間裏,就發生了26次大地震。每次大地震都會造成房倒屋塌,百姓流離失所,死傷慘重。爲了掌握全國的地震動態,張衡便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銅球,掉進了蟾蜍的嘴裏。張衡便稟告漢順帝:“隴西方向發生了地震。”當時京師洛陽的人一點震感都沒有,所以很懷疑張衡此話的真假。沒多久,隴西官員果然上報,當地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朝野上下都對張衡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一些科技史著作聲稱,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能準確記錄地震,比西方第一臺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但事實上,關於張衡候風地動儀的記載,僅僅只有史書上的196個字。其中描述地動儀內部結構的內容,更是隻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意義隱晦的字。張衡候風地動儀的樣貌,以及內部設計圖,已經全部失傳。

我們可能還記得上學的時候,課本里曾經有《地動儀》一文,但2017年之後卻被移出了課本。這難道是否定張衡“地動儀”的存在?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因爲大家在教科書看到的候風地動儀,實際上是上個世紀50年代,由我國考古學家王振鐸復原的仿製品。

早在1934年,在燕京大學讀書的王振鐸就有了復原史書中張衡地動儀的念頭。爲此,他認真研究了史書的記載,並結合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的“懸垂擺”的結構原理,於1936年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1937年,日本地震學家萩原尊禮也發佈了他復原的張衡地動儀論文。

但二人還未來得及展開學術論戰,就爆發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王振鐸繼續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而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內部結構卻是直立杆。經相關專家檢驗,這一套地動儀銅球並無法吐入蟾蜍嘴中。換句話說,由王振鐸發明的地動儀只具有觀賞效果,而沒有實際用途。

這樣看起來,把《地動儀》這篇文章移出教學課本,是本着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而爲,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對張衡在天文學做出貢獻的肯定。

今天笑動劇場欄目中,也有一位“天文學家”——劉穎。他在相聲《天文學》中,不僅提出天文學與人體息息相關的全新話題,更要現場收徒,把自己的天文學知識廣泛傳播。他說的觀點是否有道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今日笑動劇場精彩預告

相聲《天文學》

表演者:劉穎  張浩楠

相聲《賣掛票》

表演者:馬志明  黃族民

相聲《一字詩》

表演者:賈旭明  李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