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銘:除了京滬廣津渝,成都和深圳也有潛力成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採寫丨實習記者許睿堯

114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演講中提到,中國將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絲路電商,構建現在物流體系,提升跨境物流能力。

其中,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概念早在“十三五”期間就已經提出,而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銘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現階段,中國必須更高水平地利用消費來作爲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促進因素,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有助於推進整個經濟更高水平的開放,吸引國內、國際客流來進行服務方面的在地消費,其中包括旅遊、文化、餐飲、會展、娛樂、商貿等一系列服務貿易行業。

陸銘長期致力於城市發展研究,是近年來在城市公共政策、區域發展等領域最受關注的經濟學家之一,著有學術暢銷書《大國小城》。

不過,陸銘指出,與國際上公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比,我國這些城市在軟件方面的差距仍舊較爲明顯:首先,在國際化的服務能力方面,比如外語服務能力有所欠缺;第二是支付手段方面,人民幣目前不是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第三,在演藝和文化等內容方面中國城市在吸引遊客方面依舊不足;第四,在政策方面,建議放寬一些發達國家遊客的過境簽證,從而更加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

對於入選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的五個城市,陸銘表示,主要依據是人口與經濟規模,直轄市應該也是選擇因素之一。

他表示,五個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在國際化程度、區位、歷史文化的積澱等各個方面優勢較爲明顯;與北京相比,天津的區位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並且經濟體量、人口體量也存在一定劣勢;而重慶從服務消費中心城市的角度以及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優勢並不明顯;同時,在文化產業方面,廣州與別的幾個直轄市相比,還是有些落後。這都是城市未來需要改進的方向。

他還表示,除了以上五個城市,深圳和成都在各個方面也具備了成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潛力。相較而言,武漢、西安、杭州這類城市,在體量、國際化的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雖有欠缺,但也具備了成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潛力。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專訪實錄。

界面新聞:習近平總書記114日的進博會上發言指出要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爲什麼我們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方面的意義?

陸銘:對於這個背景,我覺得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詞的幾個構成短語就能夠理解。

首先,是國際。中國目前在戰略上選擇要推進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同時中國經濟中的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了製造業,可以說在對外開放方面,服務貿易越來越重要。比如旅遊方面,在吸引國際遊客上,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有助於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的。當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相關產業還包括了貿易、商務酒店、會展、商貿等等一系列跟消費有關係的內容,這實際上都涉及到服務貿易。

其次,是消費。消費這個詞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中國的經濟結構若干年以來一直都有重生產、輕消費的傾向,所以消費在GDP當中所佔的比重是偏低的。這由此帶來了兩個問題:經濟增長帶給人們幸福感的提高相對來說不足;以及傳統的通過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也不可持續。所以,中國必須要更高水平地利用消費來作爲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促進因素。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也與消費有關。從世界範圍的經驗角度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消費在GDP當中的拉動作用就越高,它的佔比在GDP當中的佔比也越高。中國隨着經濟的發展,在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階段中,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也會逐步提高。

再次,是中心城市的含義。隨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中國已經出現了(我前面所提到的)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特徵:消費佔比的提高伴隨着服務佔比的提高,而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務消費的增長速度超過了製造品的增長速度。而服務消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這種消費是不可儲藏和貿易的,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不像製造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的。

比如理髮、美容、看電影等等,城市比農村就更加有發展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大城市也比小城市具有發展服務業的比較優勢。也不僅是簡單的服務佔比,從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多樣性角度來講,中心城市都有更大的優勢。

界面新聞:您覺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是什麼樣子?成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陸銘:由於服務消費的特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定會藉着整個經濟更高水平的開放,能夠吸引國內、國際客流來進行服務方面的在地消費的,其中就包括了旅遊、文化、餐飲、會展、娛樂、商貿等一系列行業。

這就要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同時具備條件。

硬件條件,比如國際空港、客運、鐵路等等,以此成爲節點性並擁有國際的客流;另外需要有一些基礎設施,比如展覽館、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國際商貿中心的商圈等等硬件。

而在軟件方面,就包括環境質量、服務水平,尤其是外語的服務水平,以及消費的便利性,比如在支付方面、外匯的兌換方面等等。比如消費服務質量方面,如果出現了消費品質的不滿意,投訴和法律的處理是否便捷;內容的多樣性方面,特別是文化多樣性,是否能夠給來自各國各地的客流帶來符合消費習慣的內容,比如展品、演藝是否國際化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內容提供。

現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也非常重要,所以在當前環境下,一個城市的數字化水平,特別是結合多種語言的數字化水平,也是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非常重要的軟件實力。

界面新聞:目前來看,正在建設中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與國際上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比,這些城市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陸銘:總體上來講,我覺得當前建設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初步具備這些條件的。但如果說完全具備,我覺得還沒有。跟國際上一些大家公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比,比如紐約、東京、倫敦、巴黎、香港,不管是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距。

硬件的差距相對較小。從空港數量、中轉國際航班起降的架次等等硬件指標來看,重慶和天津的會稍微低一點;在文化和體育設施這類硬件建設方面,廣州有些指標上的短板還是比較明顯,這也是硬件中相對比較落後的地方。而北京和上海包括在商圈的建設方面都不輸國際上的其他城市,儘管還有一點差距。

更加重要的差距是在軟件方面。

首先,是在國際化的服務能力方面。比如外語服務能力,哪怕到了鄰國韓國,在購物時導購員的中文、英文服務都是非常好的,更別說巴黎這類城市了;而在中國,一些比較重要的文體設施、商圈中,甚至是在上海,我們的外語服務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的。

第二,支付手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短板。因爲人民幣本身還不是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所以對境外人士來華消費也造成了門檻。

第三,就是內容,尤其是在演藝和文化方面差距還是很大的。在國際上一些比較大的城市,首先可以看到文化的開放性,日常內容方面,比如街頭演藝,在中國的大城市裏基本上是沒有的,成都稍微會好一點;高端內容方面,比如演藝會展,即使是好一些的北京和上海,和紐約、倫敦這些城市的音樂會、音樂劇、歌劇等演出的場次與國際化水平相比,在吸引遊客上還是差了一大截。當然,這與語言障礙以及文化差異方面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四,在政策方面,疫情過後,我認爲中國未來可以對國際遊客,特別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際遊客,更多地放寬一些過境簽證,從而讓他們在國內比如中轉的時候待一到三天,這樣也可以更加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

界面新聞:您一直強調城市羣和城市圈的概念,在建設國際消費城市的問題上,是否也需要與周邊城市和地區建立好協調機制?如果是,應該建立成怎樣的協調機制?

陸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與都市圈的關係其實並沒有很重要。因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它是依靠核心大城市的。比如國際遊客到了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這樣的城市,他們的主要的活動範圍還是在中心城區。

但是我覺得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中轉功能,可以再進一步的加強。以長三角爲例,上海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時,它可以圍繞浦東、虹橋兩個機場附近的商圈建設發揮中轉時的作用,並依次遞推到整個長三角。也可以提供一些中轉簽證,更好地發揮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作用。

界面新聞:商務部推出了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五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試點,爲什麼要選擇這五個城市?能否簡單點評一下這五個城市各有什麼優勢,又該朝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

陸銘:首先是因爲這幾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比較大,另外除了廣州以外也都是直轄市,可以說它們的總量和級別都是比較高的。同時,還有區位優勢,這幾個城市分別在東西南北,佔據着特定區位的中心城市位置。

在這五個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優勢是最爲明顯的,從國際化程度、區位、歷史文化的積澱等各個方面,北京和上海的條件最爲成熟。與北京相比,天津的區位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另外,天津的經濟體量、人口體量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也還是有一點劣勢。重慶佔據着西部的區位優勢,但是從消費中心城市來看,特別是服務消費中心城市的角度來講,以及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重慶的優勢沒有其他幾個城市那麼明顯。

廣州的優勢是,華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國際化的程度、接近於香港,以及它的綜合文化教育、醫療等特點;相對來講,廣州在文化產業方面,比如會展方面的指標,與別的幾個直轄市相比,還是有些落後。

界面新聞:除了這五個城市之外,其他哪些城市也有潛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陸銘:我會首提成都和深圳。成都消費中心城市的潛力非常大,沒有入選第一批建設試點略顯意外。成都的優勢是它本身就是消費型的城市啊,文化積澱也比較深厚,城市氛圍也較爲開放,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街頭演藝,又是西部的中心城市。雖然它不是一個直轄市,在入圍第一批名單的時候沒有把它列入,但是成都的條件是非常好的,甚至在文化、歷史方面的條件要比重慶更好。

而深圳從經濟體量、經濟發展的水平,以及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於香港,同時年輕人的活躍程度、國際化程度,我覺得都不輸給其他幾個入圍的第一批的試點名單城市。

至於深圳爲什麼沒有被列入試點,第一,這畢竟只是一個試點,沒有進入試點的名單,並不意味着不可以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我覺得成都、深圳雖然沒有在第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試點中,但都具備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條件。第二,在華南地區,廣州的中心城市的地位還是超過深圳,因爲廣州的歷史文化傳統更加深厚,千年商都的特徵更加明顯,同時又是省會,這種節點型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第三,作爲國際空港,廣州機場國際空港的吞吐量也超過深圳;第四,由於廣州的地域文化特徵,廣州的嶺南文化也比深圳這個移民城市更加雄厚,它的文化產業比深圳文化產業更加發達。

如果再往下排,類似於武漢、西安、杭州,可能是一批具備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潛力的城市,但是相較前面幾個城市來講,它們的體量、國際化的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還是有些欠缺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