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進博會熱議“雙高”行業低碳轉型,數十萬億投資市場待撬動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還將給綠色金融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雙碳”目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是參加第四屆進博會的多家“雙高”企業的共識。

“我們在雙碳的背景下,確實有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沒有停,也一直在探索雙碳背景下怎樣解決碳排放的問題。”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國春在8日舉行的2021國際碳中和與綠色投資大會上坦言。

今年以來,隨着“雙碳”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以及能耗“雙控”等“有形之手”施加影響,能源、化工、水泥、電力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倍感壓力,也加快了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煤化工、水泥龍頭的自我轉型

在上月印發的《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下文稱《意見》)中,煤化工被列爲“兩高”項目,同時被明確要求控制行業產能。

作爲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化工的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在探索低碳高端化發展的道路上,在“煤”上做創新文章。煤化工作爲發展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的補充和替代,在今後結構變化中有着獨到優勢,例如,煤制油的副產品可以生產高端碳素材料。

閆國春表示,“煤化工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生產含氧化合物,這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成方面有獨到優勢。而在同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性能比較中,也體現了我們的材料具有高強度、高耐熱性和全降解等特點。”

據閆國春介紹,除了發展可降解塑料,國家能源集團還將按照煤炭、化工、新材料、新化工集約化佈局,通過綠氫、氯氧、綠電和新能源和化工新材料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對煤的資源化利用,通過綠氫耦合和碳捕集及封存等手段,在進一步達到減碳、降碳目的的同時,爲煤的再利用走出一條新路。

相比煤化工着眼於傳統能源的再利用,同爲排放大戶的水泥行業,龍頭海螺集團則着眼於利用技術創新解決節能降碳問題。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誠在上述大會上表示,水泥行業因其自身特點,碳排放貫穿於整個生產過程中,水泥行業佔到了建材行業碳排放的83%。而且,水泥行業還有一個和鋼鐵、電力行業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的碳酸鹽分解碳排放佔了60%,燃料排放佔35%左右,電力間接排放佔2%~5%。水泥行業的排放既要解決燃料問題,也要解決原料排放的問題。

目前,水泥行業減排的主要路徑是能效提升、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熟料、碳資源化利用與封存等。海螺集團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施相應行動計劃、構建多維度創新研發體系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爲“雙高”插上清潔能源的翅膀

據GE氣電集團中國區產品技術總經理閻福華介紹,從世界能源現狀來說,40%排放來自於發電,從中國實際情況來看,發電行業也是碳減排的主力軍。

根據中國電力聯合會今年7月發佈的《中國電力行業產業報告2021》,截至2020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爲22億千瓦,其中,煤電10.8億千瓦,水電3.7億千瓦,氣電9972萬千瓦,太陽能2.5億千瓦,風電2.8億千瓦。按照比例來看,整個發電行業領域,煤氣的比例49%,氣電4.5%,水電、風電、太陽能40%。

而前述《意見》明確提出將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並對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給出了路線圖,即2025年達到20%、2030年達到25%、2060年達到80%以上。完成“雙碳”目標,電力行業加快清潔替代,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將呈刻不容緩。

談及利用清潔能源,與會者均提出自己的探索與思考。

閻福華建議,提升氣、電的減碳作用。他表示,天然氣雖然是化石能源,但碳排放的強度比煤電少60%,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6000千瓦以上發電廠的煤電碳強度832克/千瓦時,而氣電碳排放比煤電少60%。其次是要實現以再生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閻福華說,100%燃氫的燃氣輪機是未來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GE目前最大最高效的9HA燃機已經實現50%燒氫,2030年預計實現100%燒氫,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零碳發電形式。

維斯塔斯風能技術有限公司大客戶管理高級總監卡卡認爲,中國擁有豐富的風資源和太陽資源方面的優勢。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李文學則表示,可以深度引入氫能,來達到減碳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在未來的前景,也被一些業內人士看好。李文學表示,經過十多年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80%多,海上風電和陸上風電下降了30%~40%。在未來,光伏和風力發電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6月,四川甘孜州正鬥一期200MW光伏項目上,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以最低報價0.1476元/千瓦時預中標,創下了國內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的最低記錄。此外,中東阿布扎比的光伏電價格爲0.08元/千瓦時。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表示:“整個光伏發電在全球大多數地方都已成爲最經濟的發展方式,低於煤電甚至是水電。”他預計,到我國實現碳中和時,整個光伏發電成本將降到0.1元左右。

70萬億元投資靜待撬動

“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碳達峯的關鍵期和窗口期。

國家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會上表示,“未來幾十年,雙碳將深刻影響我國的經濟、能源、產業、科技、環境、投資、金融等方面的發展。”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結構的測算,至2050年實現碳中和,全球需要110萬億美元的投資用於減碳,這也意味着,綠色投資將成爲今後全球的重點方向。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專家主席石定寰對此直言,在零碳情景下,能源供給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性趨勢將催生巨大的投資市場,2020年到2050年間,預期將有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被直接和間接撬動。

科技部原副部長、原國務院參事劉燕華也表示,根據中國權威金融機構的測算,至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需要投資百萬億以上的人民幣,甚至還有些專家測算提出需要300萬億~500萬億元人民幣。

談到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的投資機會,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汪義達表示,主要體現在產業端、技術端和市場端等方面。從產業端來看,投資機會主要在於傳統產業低碳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更加綠色低碳化。

“以能源行業爲例,主要是推動化石能源低碳化改造升級、實現綠色低碳化,將爲能源行業降碳脫碳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同時,清潔能源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特別是通過相關技術迭代升級提效,可再生能源無論是技術支撐性,還是產業成長性和市場拓展性都將越來越成熟,發展前景廣闊,進而帶來綠色投資好機會。”

從技術端來看,主要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通過鼓勵公平競爭來突破前沿技術;從市場端來看,隨着全國碳市場的快速發展,重點排放行業納入範圍逐步擴大,以及碳排放覈算和數據管理逐步標準化,碳排放權交易將成爲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調節平臺。

而且,“今後一個時期,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還將給綠色金融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汪義達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