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進博會|專訪蔡司大中華區CFO馬丁:中國半導體行業需政產學研商共同努力,企業應構建彈性供應鏈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施詩 上海報道

受疫情和供需不平衡的影響,“缺芯”成爲今年全球發展的一個關鍵詞。今年以來,全球持續“缺芯”,令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備受關注。第四屆進博會首次設立集成電路專區,雲集集成電路行業上游材料、中游加工以及下游應用領域。作爲半導體行業的一份子,蔡司(ZEISS)已經連續四年參加進博會。

“我可以感受到,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上海政府都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因爲不斷出臺政策來推動開放和多邊貿易,”蔡司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馬丁(Christian Martin)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強調,中國市場不斷擴大也使得蔡司享受到了開放的紅利。“蔡司最主要受益於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此,馬丁認爲,對於中國而言,如果要想在關鍵節點迎頭趕上,那麼需要政、產、學、研、商的共同努力。此外,馬丁透露,蔡司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以適應中國的監管環境。

中國半導體產業需各方共同努力

《南方財經》:作爲蔡司大中華區半導體業務的負責人,你如何看待中國和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前景?蔡司在中國的半導體業務發展和投資計劃是什麼?

馬丁: 半導體行業將成爲本世紀最重要的行業之一,因爲半導體無處不在。它是一個“賦能者”,是所有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的先決條件。目前大家都在談論下一次工業革命,即半導體、5G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所有這些技術最終都基於來自半導體——一個小小的芯片。未來半導體行業對政府和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我認爲會呈現兩大趨勢:第一,未來幾年半導體市場將有非常強勁的增長;第二,市場競爭會很激烈。

這個行業有很強的政治作用,必須自給自足,因此各國都出臺了很多政府。這意味着,針對小小的芯片,每個政府都在自我保護,並希望自給自足。正因如此,像蔡司這樣的公司,希望可以參與市場的增長。蔡司已經開發了30多年的半導體產品,在半導體領域有很長的歷史。

就中國而言,我認爲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入場太晚,所以中國在一些關鍵的技術節點相對落後。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在一些更成熟的技術上有很強的基礎。我認爲,對於中國來說,如果要想在關鍵節點迎頭趕上,那麼的確需要各方的努力,因此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產業的投入、大量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半導體企業的協助。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南方財經》:蔡司將如何助力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馬丁: 我認爲應該通過合作分享。蔡司是半導體制造、技術、半導體光掩模技術的主流供應商,也是半導體工藝控制方面的領先者。如果可以合作,把這些領域的技術帶到中國,甚至一起開發下一代工具,對中國半導體行業以及蔡司都是有益的。

企業應建立彈性供應鏈

《南方財經》: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都不得不停工、停產。這是否對蔡司的供應鏈造成影響?

馬丁: 去年供應鏈確實遇到了一些挑戰,但可能沒有那麼嚴重。蔡司在中國以外生產的產品受到的影響較大。這可能像一個閉環:一些在歐洲或美國的供應商缺乏中國生產的芯片,那麼他們就不能爲德國和美國的工廠供應產品,因此我們在德國和美國的工廠也無法向中國的蔡司供應產品,也無法交付給我們在中國的客戶。這意味着我們不會直接受到中國供應鏈的影響,而是會受到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據我所知,我們的一款醫療設備原本可以賣出200臺設備,但由於供應短缺,最後只賣出了100多臺,是疫情之前的一半。

《南方財經》:你認爲供應鏈問題還將持續多久?

馬丁: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全球供應鏈已經發展成型。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出現中斷,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整個鏈條都會出現中斷。這就是爲什麼全球供應鏈很容易受到影響,就像絲帶一樣。我認爲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仍然會持續很多年。

《南方財經》:未來相關行業和國家能否更好地應對類似情況?

馬丁:我認爲是的。大家都已經意識到全球供應鏈是多麼脆弱,因此各國公司開始組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即建立第二或第三供應來源,以便他們有更多選擇。不過,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爲需要更多的空間存放庫存,最終將導致價格上漲。我認爲,需要權衡建立彈性供應鏈與低成本之間的關係。歸根結底,這完全取決於如何平衡,公司或國家必須做出決定。

將繼續加碼在中國的投資

《南方財經》:今年是蔡司第四次參加進博會,想必近幾年你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變化也深有感觸。如何看待中國營商環境的變化?

馬丁: 約10年前,我開始在蔡司中國工作,很榮幸這麼多年來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壯大。我可以感受到,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上海政府都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因爲他們不斷出臺政策來推動開放和多邊貿易。

中國市場不斷擴大也使得身處其中的蔡司享受到了紅利。蔡司最主要受益於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國的發展拉動了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我一直在說只要市場的蛋糕在變大,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分得一塊。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市場在擴大、需求也在擴大,那麼我們會不斷研發新產品以滿足這些需求。 

《南方財經》:大中華區是蔡司上一財年最大的單一市場,這對蔡司意味着什麼?

馬丁: 上一財年,近90%的蔡司全球收入來自德國以外的地區。在疫情全球暴發的背景之下,中國是其中的最大貢獻者。考慮到蔡司在中國的規模,以及中國對蔡司的重要性,蔡司發起了一個特別的項目,叫“塑造中國內外市場”(“Shaping in and beyond China”)。這個項目不僅是爲了業務增長,更意味着要加速本土創新。所以,我們不斷擴張業務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同時探索新興市場,發展新技術,如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中半導體的應用。中國市場是蔡司全球的主要驅動者,在中國我們更加註重產品研發,提升生產能力,與更多企業建立合作。未來幾年,我們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將超過3億元人民幣。

管理數據模型需更多努力

《南方財經》:蔡司是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的?

馬丁:數字化轉型確實是我們進一步增長和未來發展的關鍵支柱,但是這個支柱並不獨立於其他業務,而是在我們四大業務的市場戰略中都根深蒂固。所以我們在四大業務中都有佈局數字化轉型的策略。

重要的是,中國的數字環境與歐洲和美國的數字環境大不相同。我們將其分爲四個差異:客戶流程的差異,即如何在中國如何處理不同的工作流程;技術背景的差異,判斷數字技術在中國的有效性;數字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差異,中國的參與者是大型互聯網公司,這與歐洲的完全不同;監管環境和法律的差異,近幾年中國頒佈了很多關於互聯完全的法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

《南方財經》:如何將中國的數字化轉型與全球的數字化轉型策略相結合?

馬丁:這主要是如何合作的問題。我們在上海設立了額外的創新中心,確保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有效並適合中國環境。但我們還有一個全球數字創新中心,稱之爲蔡司數字創新部門。我們正在與他們密切合作,以確保如果他們有全球解決方案,我們可以使其在中國發揮作用;或者,如果我們有某些細節需要偏離全球蔡司標準,可以針對中國進行調整。現在這種合作模式運行還比較順暢,既可以享受全球數據流,又可以在中國市場進行必要的調整。

《南方財經》:你們有遇到過數據方面的困難嗎?各方數據的來源和質量不同,如何將中國市場的數據與國外相匹配?

馬丁: 我們暫時還沒有遇到這些問題。但當然,一些數據相關的法律,如網絡安全法、數據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確實有巨大的影響。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未來一些數據只能儲存在中國。但我認爲也有機會利用這些數據。例如,根據在中國的數據構建某些人工智能算法,算法本身是匿名的,所以它不再與個人數據相關聯。而這個被交易的算法可以在中國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所以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仍然看到在中國擁有這些數字創新的巨大優勢。但是,在管理數據模型方面確實需要做出額外的努力。

(作者:吳霜,施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