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特約作者 賀敏

潘雲峯每天都會上山工作。

他是一位竹編手藝人,今年51歲,住在浙江杭州臨安區。早上七點,他獨自出門,騎半個小時的摩托車,到達20公里外的山村老屋。這是他的“工作室”,坐南朝北,前院曬不到太陽。霜降一過,南方的氣溫降下來,天氣晴朗時,山上也只有5攝氏度左右。手冷了,他就點起小火盆暖暖手。

潘雲峯要保護好這雙手。他是一名篾匠,每天在山村“工作室”裏做竹編、拍視頻。屋裏整齊地堆放着他的竹編作品,周圍的山上種滿了毛竹,這是他做竹編的材料。這些天,“工作室”旁邊在蓋新樓房,電錘和切割機的聲音此起彼伏,噪音一直沒有停歇。

但潘雲峯不在意。他左手拿竹子,右手拿蔑刀,不需要測量工具,就能把粗長的竹節劈成粗細均勻的篾片和蔑絲,再編織成陽傘、竹簍。一條視頻不過三四分鐘,不斷變換的動作常常讓網友的心懸在半空,嘖嘖稱奇。

三年來,潘雲峯憑藉精湛的手藝,在抖音積累了超過500萬粉絲。他的竹編視頻還被網友發佈在海外平臺,引來上千萬TikTok網友圍觀,播放量超過一億。最近,他走紅海外的消息成爲網絡熱門話題,讓中國竹編手藝受到廣泛關注。這個浙江大叔,徹底出圈了。

潘雲峯在製作竹傘 受訪者提供

“末代學徒”的竹編往事

1970年,潘雲峯出生於浙江杭州臨安縣的一個普通村莊,幼時父母離婚,各自成家,9歲後便沒人供他上學。潘玉鳳輟學後,父親把他抱給浙江安吉的一戶人家收養,但母親把他領了回來,讓他跟着外婆生活。

因爲沒讀過什麼書,潘雲峯得學門手藝掙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浙江農村,篾匠很喫香,涼蓆、籮筐、籃子、鍋刷等日用工具都是竹製品。正好舅舅粗通竹編,外婆便安排潘雲峯跟着他學了幾個月。潘雲峯逐漸上手,又在舅舅的介紹下拜了一位專業篾匠爲師。

潘雲峯(左)與舅舅合影 受訪者提供

要學竹編,先學破竹開絲。一筒毛竹架好,用篾刀對半剖開,再反覆剖成薄厚粗細相同的篾片、篾絲。如何拿捏薄厚粗細,全憑眼睛和雙手,不借助任何工具,對學徒來說,這個看家的功夫至少要練三年。但想用實物練手並不容易——毛竹不便宜,只有師父喫飯或午休的空檔,潘雲峯纔會撿拾師父丟棄的廢料反覆練習。

剛上手時,受傷是家常便飯,手稍一打滑,就拉出一道血口子。因爲長期彎腰幹活,駝背也是常見的職業病。尤其編涼蓆,篾匠要連續蹲在地上工作,有時會一連蹲上幾天。腰背喫不消,站起來又不像樣子,潘雲峯實在堅持不住時就假裝上廁所,活動片刻。

上手之後,學徒們跟着師父挨家挨戶做工,喫百家飯,活多得做不過來。東家管喫管住,提前把足量的竹子砍回來,放上十天半個月,做好早飯等篾匠上門。

篾匠地位雖高,但學徒跟着師父出門要懂規矩:在東家喫飯不能太慢,要早早喫完開工;喫飯時,手伸得老遠夾菜不成體統,最好低頭喫眼前的菜;晚上睡在東家,半夜上廁所要對着木質糞桶的邊,不可濺出水聲打擾別人;做完一家的活,要把工具仔細收好,一樣不能少。

“那個時候我是真心想學。晚上收工後還會自己回憶,好好練習。”潘雲峯說。

由於第一任師父出了意外,潘雲峯換了第二任師父。18歲出師後,他去安吉找到了父親當年把自己送養的人家。多年不見,那家人仍念着與潘雲峯的緣分。加上安吉當地以竹聞名,村裏又沒有本地篾匠,潘雲峯便留了下來。

起初,潘雲峯幹一天能掙20塊錢,四年後一天掙到三十多。活兒多的那幾年,他在還帶過兩個徒弟。

潘雲峯(左)與一位篾匠同行 受訪者提供

上世紀90年代後,現代工業產品越來越多地滲透進農村人的生活:塑料袋取代了竹筐,鋼絲球取代了竹鍋刷,以往曬稻穀用竹編做墊,現在用水泥澆個地坪,幾十年都用不壞,還不用收拾。篾匠的生計越來越難維持,兩個徒弟先後離開。

1996年,潘雲峯自己也放棄了這門手藝。他結了婚,有了孩子,爲了養家餬口,決定外出打工。當時,正值國營油田改制,開始開放給個人經營。潘雲峯在別人的介紹下,隻身來到陝西定邊縣長慶油田,在一個私人承包的油井當看井工。手藝人出身的他肯學、手巧,每天琢磨抽油、出油的測量技術,發電機維修保養等等,從看井工做到井長。

潘雲峯在抽油機旁 受訪者提供

新世紀初,油井抽不出油,效益虧損。一個油井股東去山西太原開賓館,潘雲峯跟着在賓館裏做員工餐,炒大鍋飯,結果趕上了SARS“非典”疫情。賓館沒有顧客,只能倒閉。他還嘗試過創業,做豆製品,但北方人飲食習慣不一樣,內脂豆腐沒有銷路。

創業失敗後,潘雲峯決定回浙江。他已經三十多歲,離過婚,會做瓦工、砌磚等建築活兒。當時,浙江搞新農村建設,興起沼氣熱潮。潘雲峯就挨家挨戶上門,把豬圈改造成沼氣池。一個浙江老闆見他手藝不錯,提議帶他去南京生豬養殖場做沼氣池,一年三萬。

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竹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年,臨安昌化竹編被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這門瀕危的古老手藝開始受到重視,其文化價值得到認可。

但這一切似乎都與潘雲峯無關。當時,他還在南京的生豬養殖場裏工作,負責機械維修。養殖場是全自動化運行,控溫、消毒、喂料,沼氣循環發電。養殖場原本位於雨花臺區,趕上南京修建高鐵南站,只能搬到江蘇宿遷。

養殖場的消毒防護十分嚴格,每次進出都要隔離三天。潘雲峯喫住幾乎都在公司,每天帶領十幾個人的機修團隊駐場。養殖場發展到十幾個場地,規模也擴大了,一年出欄上百萬頭。老闆幫他介紹了新的對象,又幫忙安排他的孩子來江蘇上學,爲了方便孩子異地高考,還給他付了一套房子的首付。

人生中黃金般的20多年,潘雲峯在各種行當裏謀生,唯獨沒再碰過竹編。生活一度出現裂縫,又終於彌合。師父改了行,去工廠做電焊。同行們大都各自走散,斷了聯繫。這些篾匠在時代裏的境遇像極了竹子,哪怕身處潮溼陰冷的地方,也不易腐朽。

潘雲峯與家人合影  受訪者提供

在短視頻裏“勢如破竹”

2018年左右,潘雲峯的女兒大學畢業,有了一些積蓄的他還是決定回臨安老家。養殖場雖然待遇不錯,但非常不自由,像是坐牢,離家也遠。他把南京的房子賣了,在老家買了房,按揭20年,每月需要還3000塊錢。

這位曾經的篾匠成了“房奴”。他在親戚的牙科診所找到了一個助手的工作,跟着技師一起做假牙、雕刻牙齒,還是手藝活。牙科專用的牙椅經常出現小問題,維修保養的工作自然也是他來包辦。工資不夠生活,他想找一些兼職的門路,比如兼職送外賣。

有一次,潘雲峯無意間在抖音裏刷到一個名字叫老篾匠的短視頻賬號。對方是一位年紀相仿的竹編師傅,粉絲雖然只有幾百人,但他覺得親切,反覆觀看,沒幾天,對方粉絲居然已經過萬。在短視頻平臺上,類似的傳統手藝人還有很多。

潘雲峯很驚訝,便也註冊了抖音賬號@創手藝。他想着,以後年紀大了也能像這樣拍拍視頻,賣點竹編,“多少有些收入,不至於餓肚子”。每週四是休息日,潘雲峯從附近的山上砍回竹子,在家重新拿起篾刀,嘗試着破竹開絲。二十多年不碰竹編,潘雲峯覺得有些生疏,尤其是竹片的厚度,不好掌握,只能一遍遍練習。

最初的三個月粉絲寥寥,他也不知道什麼受歡迎,拍過上山砍竹子的視頻,還有製作完成的竹編工具,反響都一般。2019年10月,一支呈現簸箕製作過程的視頻效果不錯,播放量達到200萬,他的粉絲量也增加到了5000,這意味着他可以發佈1分鐘以上的視頻了。他明白過來,網友感興趣的是竹編的製作過程。

潘雲峯決定拍攝製作鍋刷的過程,這是過去農村刷鍋用的常見工具,也是他最早學會的竹編工具。左手持一半劈好的竹片抵在長凳上,右手握篾刀,一刀刀劈下,破成一把兩毫米寬左右的篾片,手感是最好的量尺,不差分毫。接下來刀刃翻飛,破竹成絲,他大概5秒就開好一支篾片。最後將篾絲捆紮好,敲入鑿好的竹釘,一支竹製鍋刷做成了。

2019年10月17日晚上,潘雲峯將這支3分鐘的視頻上傳到抖音上,第二天照常上班。下班後,他意外發現視頻火了,總播放量達到3000萬,點贊數將近80萬。網友還希望他開直播,但他完全沒準備,給自己做了很久心理建設。

“又沒偷,又沒搶,有什麼好怕的呢?”潘雲峯迴憶說。他覺得自己不擅長說話,但也不能幹坐着,還是做竹編好了。10月18日晚,潘雲峯在牙科診所樓下第一次打開直播,現場展示了做鍋刷的手藝。直播間來了幾萬名觀衆,很多人問哪裏可以買到鍋刷,還有人給他刷禮物,下播之後他才知道,網友們說的“煙花”是可以換錢的。

2020年2月,受疫情影響,牙科診所暫停營業。潘雲峯索性辭職,專心做竹編。自從拍視頻,潘雲峯總是穿着黑色布鞋和耐磨的深色工裝,藍色套袖上落滿竹屑。每當他的雙手開始破竹,皮肉、刀刃和竹篾便在身前的小空間裏不斷交錯,粉絲經常擔心他會受傷。

但潘雲峯覺得沒關係。在一條破開整條長竹的視頻裏,他雙手拉動刀口,把竹節“啪”地一下分成兩半。粉絲說,隔着屏幕彷彿都感覺竹子要捅到自己的眼睛,“看到這條視頻才感受到,什麼叫勢如破竹”。他製作的多個視頻成爲熱門,點贊量超過100萬。

現在,潘雲峯的抖音賬號已有515萬粉絲,收穫了接近4000萬點贊。

潘雲峯抖音主頁@創手藝

潘雲峯的作品也火到了海外。在TikTok上,他製作竹編的視頻總播放量早已突破一億。其中,破竹切絲和鍋刷製作系列視頻播放量都超過了3000萬。

視頻作品播放量破億 來源:TikTok

外國網友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手藝,嘖嘖稱奇,“這是什麼中國功夫?”“老匠人的技藝甚至比機器還要精巧。”“他們用最簡單的東西製作出了神奇的藝術品,精美絕倫。”還有很多網友上傳合拍視頻,在TikTok上記錄自己觀看這些竹編視頻時的反應。

潘雲峯沒想到,鍋刷、筷子等生活工具,如今成爲了國內外網友眼中觸動人心的工藝作品。

這些視頻走紅之後,當年教潘雲峯做竹編的師父給他打電話。師父快70歲了,上世紀90年代後轉行做了幾十年電焊工。老人家開玩笑說要不自己的工作不幹了,重新跟着潘雲峯做鍋刷。

幫傳統手藝“搭窩落腳”

在抖音和TikTok上走紅的這一年,潘雲峯正好50歲。他不僅獲得了網友的肯定,還有了穩定的收入。粉絲不斷上漲,潘雲峯也在抖音上結識了一些篾匠同行。在同行的建議下,他開始做直播帶貨,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他的經濟壓力。

他保持着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最開始拍視頻時,他在自己城裏的新房裏幹活,辭職後他爲了更方便練習和取材,搬到山裏老丈人家中。賬號做出起色,收入穩定了,他以5000塊一年的租金租下附近一棟兩層樓的房子作爲工作室,每天騎摩托車過來幹一整天活。屋子周圍原本長滿了雜草,潘雲峯租下來後進行了清理。

今年,他還清了20年的房貸,也帶動了很多篾匠師傅的銷路。當地還有一些人開始嘗試拍視頻,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奔波了大半輩子,潘雲峯沒想到自己的生活發生這麼大變化,更沒預料到自己還能幫助別人改善生活。

這一年來,潘雲峯和師兄合作打理賬號。直播、打包、發貨、售後都由師兄負責,潘雲峯的精力用在拍視頻、做創新。抖音賬號@創手藝 穩定增長,有時出現起伏,熱度不高,也會影響心情。“只能咬牙堅持,反正無論怎樣都會繼續做下去,我就這塊料。”潘雲峯說。

“創手藝”的“創”字,意思是創新,這是潘雲峯作爲篾匠的追求。

當初,潘雲峯學藝的時候,師門看重規矩和傳承。現在,他一個人想讓這門老手藝走出博物館,就必須要創新。做鍋刷的視頻火了,他發現年輕的網友雖然欣賞,但紛紛表示沒見過,猜不出這個東西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讓他的心情複雜起來。想到這些年輕人出生在竹編逐漸消亡的時代,他希望讓手藝真正回到生活中。

去年5月,潘雲峯以傳統的竹編嬰兒牀爲基礎,改進出更適合當代人使用的寶寶牀,輕巧透氣,嬰兒坐在裏面玩耍喫飯也不容易翻倒。儘管視頻只是展示作品的製作過程,他還是保留着用砂紙細細打磨、再用手摸一遍的習慣,確保成品不留毛刺。

潘雲峯曾6次改造嬰兒牀 來源:@創手藝抖音號

這個細節戳中了很多網友的心。工匠的手爲物件注入靈魂,注入溫度。因爲潘雲峯,粉絲不再認爲竹編只是一種博物館裏的“非遺”文化符號。他們蹲守在直播間,買回實用的鍋刷竹簍,家庭生活對竹編的需求重新回來。

潘雲峯經常在網上搜索各種有創意的家居物件,再依樣琢磨着用竹編改良製作。他做了竹製零食碗,又一次改良了嬰兒牀,根據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改造了竹編圓桌。看到椅子形狀的手機支架,他也立刻用竹子做了一個。

潘雲峯最近的得意之作是一個收納筐。他把收口處的竹篾依靠竹子本身的彈性巧妙地固定在可旋轉的角度,打開可以放東西,反向扭回來就會收緊。這種收口方式很新穎,不費釘子和螺絲,就可以實現自動伸縮的效果。

潘雲峯喜歡琢磨,無論是做竹編,還是拍視頻,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必須得天天磨,不然就鏽跡斑斑了,不停打磨自己,纔能有片刻發光的機會。”潘雲峯說。他清楚的是,死守手藝沒有出路,他希望在當下的生活中爲竹編找到落腳的地方。

幹完活,視頻拍好,潘雲峯收拾東西準備下山。平時他一個人早出晚歸,說話很少。今年春天,燕子飛到房樑上準備做窩,他看着光禿禿的房梁,擔心燕子白忙一場,於是搬來桌椅,在房樑上敲進三支竹楔,方便燕子搭窩落腳。

在高高的山上,毛竹四處生長。潘雲峯等待着燕子的歸來,也在努力爲竹編手藝找到一個落腳的地方。

封面圖片來自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