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首都,是世界上超大型国际都市,在这个城市的范围内有农村,或者说,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还没有来得及改掉村名,就已经进入到喧嚣的城市化进程中,曾经熟悉的农田迅速地城市化,农民的身份象征——户口本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沧海桑田是指无数时光难以计数的交替变换而得以实现,而城市化的进程中,在这里似乎可以简简单单地用年月日来计算,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我们骄傲的是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同时,还来不及回头,就难觅到曾经的原点。

我们的原点是什么样子?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怎样从一个具体的城市边缘的行政村进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转眼间变为城市中心区域的一部分,如何描述这些变化呢?一位有见地的普普通通的基层行政村的党总支书记,以一种历史责任的担当要记录下来,要把它留存下来,要通过这一滴水,告诉人们阳光的明媚与灿烂,要通过这一斑,告诉人们历史的脚步是如何跨越的。我欣慰地见证了大首都中,小武基村志书的编修与出版,为志书中所记述的这个村子的过往而思绪万千难以释怀;为书中一组组历史的数据而带来沉思与畅想;为所披露的文献资料和新采集的访谈而心潮起伏久久难平;为资料收集居然与考古发现相联系而对修志及修志人有了新的认识与敬意;为洋洋洒洒的70余万字加上所附的200余张图片而钦佩不已!

承担这部村志修志任务的于晓莉算是老朋友,上世纪90年代她承担了《北京志》的编修任务,因为对修志太认真执着到了对其他不管不顾的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效东这位曾经在中国顶尖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工作的管理专家,对历史、对史志具有与生俱来的认识水平和对编史修志的理解;梁玉泉扎实的历史学功底不仅有历史专业的学术渊源,还有着考古职业的特殊经历,一部村志的编修居然把这样的大神请来,想不出一部有特色志书都不容易,我不得不钦佩把这样的组合捏在一起的这位志书的组织、指挥,也就是旧时称为志书主修的吴立华书记,我没有问过吴书记的学历,敢断定他绝不会有什么硕博的学习经历和学术的名分,但是,我深知道,对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从来就与学历无关。

小武基村是北京朝阳区的一个行政村,含六个自然村,村域面积接近4平方公里。小武基村是个古老的村,自西北向东南流淌而过的是萧太后河把本村的历史追溯到了1000多年前。2014年,小武基村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首都战略发展中,进入拆解、腾退和调控流动人口,村里绝大部分土地成了绿地和公园。

这部记述村子变化的志书有无数的亮点,详史之实,辩史之误,揭示一个具体村落的历史进程。

——在约600年前的碑文上有“武基庄”三个字与它链接在一起的是“古刹道场”,将流传了数百年“先有武基寺,后又武基村”的民谚进行了考证并记录在志书之中。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这些经历与时间节点都在志书中清晰可见。

——不同时期的人口数字、人口结构、年龄构成、分布状况都以文表结合的形式一目了然,姓氏调查、人口来源都有独特的记载,全村195个姓氏被一一理出。

——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从“稳定粮食生产”,到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从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到转变为土地房屋租赁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又一个翻身仗成为一个个历史时期的骄傲。

——数字无言,可以清晰地看到:1964年集体欠外债已达37989.3元。个人对集体和国家的欠款达40535元。平均每个劳动力欠158.34元。1967年大武基生产队秋收测算一个工分的分值为8厘钱,留下了“八厘公社”的说法;到了2010年村经济总收入61568万元,人均所得24857元。从1956年至2012年,小武基村经济总收入从178167元提高到868509000元,增长4875倍;人均收入从43元上升到26941元,增长626.5倍。

——这里曾经的土地,有大田,一家一户的宅基地;有房屋,谁家的房子在哪里,怎么样?居然有“社员户原址建房屋情况汇总表”“原址翻建房屋情况汇总表”。

——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社会,军烈属有多少,五保户如何照顾,残疾人如何安置,1986年开始的农民退休制度,是如何逐步实行老人们的退休养老制度的,所发的金额变化也有详实的数据。

——保一方之安宁与平安,治安组织的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安全生产、安全用电、防火、防毒、防盗及特殊岗位执证上岗,以及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使老人得到赡养,群众纠纷的合理解决,成为不是大事的大事,都记录在案。

——农村文化的建设如何,追溯到识字班,扫盲班的建立时期,村里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学习,在识字扫盲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新风俗的教育,现如今引导村民争做“四强”、“四有”新人的方法与活动别具一格。

——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志书不仅以史系人,随处都可以领略不同时期,各类人物的名字。有意思的是,志书还单独设立了人物纪事,村里最早的共产党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土改工作队长、开国大典亲历者、董存瑞的战友、开国上将的亲戚、陶铸的警卫员、国际汉语教学专家、小武基村百岁老人等都有不同凡响的人物传记,让人对这个小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志书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资料汇集,也许当读者拿到这部书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区域已经难找边界,甚至连名称都不存在了,也正因为是这样才体现了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乡亲们想寻觅乡愁和曾经幼年、童年、青年的记忆的时候,我相信会把这部志书紧紧地抱在怀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我相信通过这部村志,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史志的作用所在。为曾经用奋斗创造历史的人们致敬!为孜孜以求编修历史的人们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