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知旋轉,是水平提升的必經之路 | 業餘啓蒙

紅雙喜特約

DHS

前面幾期我們着重從"培養球感"的角度爲大家推薦了幾種不需要球檯的訓練方式,其主要用途是希望大家可以在訓練中增強對球的感知能力,建立上臺擊球的基礎。此外,我們還爲大家介紹了"徒手揮拍"的概念以及重要性,這裏不妨再強調一下: 練習徒手揮拍的目的是通過模擬擊球,建立合理的動作構架,掌握正確的發力順序,體會身體重心和各個部位的實際作用,爲上臺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徒手揮拍是一項長期性的訓練科目,只要大家耐得住性子,把它視爲日常運動的一部分,那麼日積月累後,肯定能體會到徒手揮拍的顯著功效。本篇我們爲大家推介的內容仍然是以球檯以外的功課爲主,主題是乒乓球一項非常關鍵的動力因素--旋轉。

通過接觸球的不同位置,感知旋轉

相比於其它隔網擊球類項目來說,能夠體現出乒乓球運動難度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所具備的強旋轉性。隨着競賽規則的變革,如今職業比賽的用球直徑要比以往有所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動員擊球的旋轉系數,但對於一個初學愛好者來說,想要摸透乒乓球的旋轉,並且能夠有意識地通過擊球手法去製造或剋制旋轉,是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的。

在業餘比賽中,即便雙方的擊球速度再慢,每個回合也能演變出許多旋轉變化,更不要說水平更高、對抗更激烈、擊球速度更快的比賽了。很多基本功練得很好,平常正反手攻球能打很多板數的球友,一到比賽中連對方的發球關都過不了,根本沒有多打幾板的機會,這種問題的癥結就在於缺乏對來球旋轉的判斷能力。因此, 是否具備感知和處理旋轉的能力,是檢驗一名愛好者能否從練習階段步入到實戰階段的重要衡量標準,而搞不懂旋轉,也確實很容易阻礙一名愛好者水平的提高。

理解乒乓球的旋轉不是一兩天就能攻克的難題,更不是光靠看和想就能實現自通的,當大家開始拿起球拍投身到這項運動中的時候,對旋轉的感知練習就不能鬆懈。這裏爲大家推薦一種最簡單的練習方式--通過擊打球體的不同位置,觀察出球運動軌跡,來理解旋轉的規律。

讓擊球方式和出球效果不斷匹配

我們可以把一個乒乓球用水平中心線(橫軸)和豎直中心線(縱軸)來劃分區域,當球拍接觸到在橫軸上方,會產生上旋;接觸到橫軸下方,會產生下旋;接觸到縱軸的左邊或右邊,會分別產生左側旋和右側旋。擊球的爆發力越強,摩擦得越充分,那麼出球的旋轉也會越強。大家可以用非持拍手將球稍稍拋起,在球下降時用持拍手擊打不同的位置,然後觀察球出去之後在地上的運行軌跡:如果球徑直向前滾動,說明擊球部位在縱軸偏上,即爲上旋;如果球向前滾動後還可以往回走,說明擊球部位在縱軸偏下,即爲下旋;如果球在運行時向左右拐彎兒,說明接球部位在縱軸偏左或偏右,即帶有側旋。

相信大家在實踐上述過程之後都能很快理解旋轉是如何產生的,而這項練習更有意義的目的是通過找點和擊球,爲大家日後的發球練習打下一些基礎。以下旋爲例,接觸球體的正下方,肯定要比接觸側下方製造的旋轉更強;用十分力摩擦,肯定要比用七分力摩擦的旋轉更強…… 大家通過這種練習,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出去的球往哪兒走,走的速度如何,拐的程度如何等等,讓擊球方式和出球效果不斷匹配對應,從而不斷加深自己用什麼手法制造出什麼旋轉的認識。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牆擊球,藉助牆的反彈作用來理解旋轉。比如對牆打出一個下旋球,那麼球碰到牆之後會有節奏的減緩,反彈回來的弧線也不如打到牆上的飽滿。對牆打一個帶有左側旋的球,那麼球還是會從左側彈回來,而並非按照常規的線路向右側反彈。這種方式有助於理解在實戰中當我們製造不同旋轉後,如果對方不加任何手法,只是像牆面一樣平擋的話,回來的球大致是什麼效果。

這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上述我們所說的練習都是以反膠膠皮擊球舉例的,不包括顆粒膠擊球的情況,因爲顆粒膠擊球的效果與反膠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需要單獨涉獵。

更多精彩文章

▲ 徒手揮拍,你值得擁有 | 業餘啓蒙

▲上臺之前,先和自己比比賽 | 業餘啓蒙

▲拿起球拍 享受乒乓 | 業餘啓蒙

▲許紹發、邱鍾惠談業餘練球

▲業餘球友最關心的5個問題

感謝分享,點亮"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