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郵人壽官網發佈公告稱,經公司第三屆董事會決議,自2021年11月11日起,指定李學軍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同時劉文駿副總經理將不再主持工作。而據瞭解,不出意外,臨時負責人李學軍大概率將成爲中郵人壽新一任總經理。

無論是引入友邦作爲戰略投資者,還是對外公開招聘總經理,都顯示中郵人壽的經營思路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而作爲國內最典型的銀行系險企之一,中郵人壽擁有着得天獨厚的網絡優勢,長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但由於業務價值率不足,轉型也成爲其當下最重要的發展命題。

01

中郵人壽首次引入外部職業經理人出任臨時負責人

資料顯示,李學軍出生於1970年,大學本科學歷,經濟學學士,高級經濟師,自1997年起便就職於中國人壽,經歷橫跨多個重要部門,包括教育培訓部、人力資源部、市場戰略部以及上海、湖南等地分公司。

具體來看,其曾先後擔任中國人壽教育培訓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上海市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等職務,2014年,升任總公司戰略市場部總經理,2016年又再次到湖南分公司歷練,出任總經理一職。

在中國人壽服務20年後,2018年4月,李學軍離職,進入民營的陽光保險集團出任業務總監。不過這一段時間並不長,同年11月,其又跳槽至人保壽險出任副總裁一職——在其赴任人保壽險之前,其任職國壽時期的領導繆建民於2018年初出任人保集團董事長。

而根據中郵人壽的披露,早在9月,李學軍就已經出任中郵人壽黨委副書記,11月任公司臨時負責人,不出意外,李學軍大概率將成爲中郵人壽新一任總經理。

2020年年底,中郵人壽前總經理黨均章辭職,隨後,中國郵政集團就在官網發佈了《中郵保險總經理公開招聘公告》,面向郵政企業內外公開招聘中郵人壽總經理,其中要求,郵政系統內部人員需要擔任二級副及以上領導職務人員。而社招人員年齡一般不超過50週歲,特別優秀的可適當放寬;具有8年以上金融工作或10年以上經濟工作經歷。同時,需要滿足擔任險企高管2年以上;擔任險企中層管理職務正職或金融監管機構相當管理職務5年以上。

從資料來看,中郵人壽歷任董事長及總經理均出自郵政系統,並未出現過引入外部職業經理人情況。在馮新生、劉明光後,黨秀茸接任董事長一職,而黨秀茸在成爲董事長之前一直擔任公司總經理,此後該職位由黨均章接棒。

02

銀保再迎戰略機遇期,更市場化的中郵人壽能否再上層樓?

近年來,國企改革不斷深化,混改、引戰消息時常見諸於報端,而中郵人壽也釋放了一系列的變革信號,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異於引入友邦保險這一投資者。

2021年4月,中郵人壽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佈了一份募資72億元,同時出讓24.99%股份的增資項目。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中郵人壽此次增資首次將增資計劃指向郵政系外部投資者,不再由郵政系股東出資補血。

時隔2個月,友邦保險便發佈公告稱,通過全資子公司友邦保險出資120.33億元,認購中郵人壽24.99%投資後股權,交易完成,友邦保險成爲中郵人壽第二大股東。

除了參與混改,中郵人壽一改過去內部提拔總經理的作風,轉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總經理,並最終錄用李學軍,也顯示了不同以往的改革意願。

作爲擁有得天獨厚的渠道優勢的保險公司,中郵人壽長期保持高速發展態勢,2009年8月成立,2012年保費就已經突破百億元大關,2014年又突破200億元大關,其後,其保費規模更一路攀升,2014年—2016年,保險業務收入在200-300億元之間;2017年—2020年,保險業務收入分別達到410.79億元、576.63億元、675.41億元、819.96億元。

不過進入2021年,中郵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增速有了明顯放緩。根據償付能力報告,前三季度11家銀行系險企合計保險業務收入2621.93億元,同比增速10.63%,中郵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保險位居前三,但從增速來看,中郵人壽以9.14%,僅排名第8位。

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以來均以低價值業務爲主,保險業務收入的高速增長,也加速了其資本金的消耗。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2018年中郵人壽共進行8輪共計210億元的增資,除了增資外,中郵人壽還2020年年末獲批發行了100億元資本補充債。

近兩年來,在一系列制度的倒逼下,銀保渠道正發生全面轉向,更強調價值類業務的發展,與此同時,伴隨個險渠道、互聯網渠道遭遇困境,銀保渠道的優勢地位被進一步看重,歷史機遇與挑戰面前,如何引領更加市場化的中郵人壽再上層樓,無疑是擺在李學軍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慧保天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