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留學歸國人員:新的百年 書寫留學報國新篇章

本報北京11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姚檀棟是一位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學家,2013年,他在全國兩會上曾就霧霾治理問題,當面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過建議。根據“霧都”倫敦等城市的經驗,他當時預計霧霾治理需要20年以上纔會見效。

今天,在歐美同學會舉行的留學人員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姚檀棟感慨地說,大家都有切身體會,空氣污染已有明顯好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姚檀棟看來,這是一句“莊嚴宣告”。

這位獲得過“地理學諾貝爾獎”維加獎的海歸科學家說,從全球來看,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並不佔優勢。中央決議中關於生態環境的論述,比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他體會尤深。

今天的座談會上,12位與會者分享了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心得。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主任王璽,參與了針對新冠病毒的第三針加強疫苗的研究工作。他說,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一起努力,率先控制疫情,實現復工復產,讓人們深切體會到中國的制度優勢。黨中央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並表示將在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用力,他爲此感到激動,並將爲之奮鬥。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部主任於佳說,1978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不足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人均GDP的三分之一。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國內實際而不是照搬西方理論推進改革開放。由於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相似的條件,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將有助於其他國家的現代化。

“作爲留學歸國人員,青年時代我們學習了發達國家的理論,現在把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向其他國家推廣的努力,還可以加強。”她說。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傲霜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史,與中國的百年留學史交相輝映。學長們崇高的愛國情懷,穿越百年與我們共鳴。今天,我們要築牢愛國主義精神根基,弘揚留學報國的優良傳統,在第二個百年的奮鬥征程上,做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祖國的貢獻。

“留學歸國人才,前景廣闊,奮鬥正當其時。”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發言中表示。

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祕書長王丕君表示,歐美同學會將在留學人員中營造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濃厚氛圍,引導大家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爲努力把我國建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