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對人才工作高度重視,除了青年人才、文藝人才、社會科學人才、文化文藝人才、軍事人才、鄉村人才等人才工作外,把教育、科技人才列爲一個單獨的部分進行了集中專門論述,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政治報告當中是沒有過的。”

11月7日,全球化智庫在進博會舉辦的“全球人才流動與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何憲針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上述解讀,並闡述新時代、新徵程中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人才工作新定位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新時期的中心任務。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何憲指出:“這是繼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民族振興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戰略資源後,對人才在黨和國家事業工作中的新定位,表明了人才工作在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具有極爲重要和極爲突出的地位作用。”

第二,人才工作新目標上,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事業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力佈局和協調發展,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何憲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中心和創新高地是去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來,現在進一步上升到黨的二十大政治工作報告當中,進一步提出了要着力形成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這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工作必須達到的目標。”

第三,人才工作新任務方面,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引領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二十大報告三次提出人才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大計。”何憲認爲。

第四,人才工作新要求上,大會提出要完善人才戰略佈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數字優良的人才隊伍,同時報告還要求要真心愛才、實心育才、潛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如渴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事業中來。

何憲指出,目前國內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國際專利申請量2021年超過6.9萬件,連續第三年申請量排行榜第一位。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人,累計發放的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18萬份。

另一方面,面對日益極化的國際人才競爭,中國國際人才吸引力整體上弱於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等機制體制改革還要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相關政策亟待進一步探索和優化,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的國際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針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何憲給出四點建議,具體如下。

第一,營造更好的人才環境是形成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核心問題。

何憲指出,國際人才中心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實質上就是人才環境最好的地方。要認真分析我們在人才競爭中的短板、積極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有利於人才創新的環境。在全世界形成鼓勵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第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良好的人才環境有賴於全面深化改革。要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四唯現象,破除行政化、破除官本位、破除一切制約着創新的藩籬。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科技發展規律,逐步建立一整套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人才體制機制,把制度優勢轉化爲人才優勢、科技進步優勢。

第三,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

二十大報告要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就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才的開放度,中國發展需要世界人才參與,中國發展也爲世界人才提供機遇。

“人才對外開放是雙向的,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應當堅持選派和支持留學生出國,既要調整留學的結構,也要擴大留學生的規模。”何憲稱。

第四,加大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引進。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基礎科學前沿,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加強對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投入。”何憲認爲,中國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必須要加大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