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7年9月,教育部公佈首批“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國高校從此開始了“雙一流”建設的歷史過程。

2020年,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中國高校在首輪“雙一流”建設週期中取得了哪些成果?2021年,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徐徐拉開大幕,中國高校定了哪些新目標?又將推出哪些新計劃、新舉措?

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何爲”專題,聚焦中國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試圖回答中國高校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備受關注的話題。

今天刊發的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專訪。

自2017年我國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公佈以來,各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情況備受社會關注。

“雙一流”建設每五年一個建設週期,首輪“雙一流”建設的週期爲2016年至2020年。這意味着,2021年是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起始年。近期一些高校已通過不同場合和方式介紹了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學科的情況。

近日,澎湃新聞圍繞“雙一流”建設中的系列話題,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做了一場專訪。據劉俏介紹,首輪“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涉及到兩個,即應用經濟學、商業管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該學院仍是兩個學科入選,爲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入選學科名稱略有變化是由於第二輪“一流學科”建設中,商業管理被完全併到工商管理中了。

劉俏表示,未來五年,學院將以“立德樹人”爲中心,繼續推動學術、學科、學人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加強“有組織的科研”,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同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加大教材建設投入力度,建設一批精品課程,着重開發“講述中國故事”系列教材和課程。在他看來,比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課程開發出來、教材寫出來,記錄共和國經濟發展波瀾壯闊的篇章,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劉俏認爲,從人才培養和對經濟社會影響力的角度而言,說北大清華已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並不過分;但就學科和學術的國際影響力來說,中國高校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學者能通過擔任國內國際頂刊編委等方式,真正參與到學術研究問題的定義中,做引領者,而非追隨者。

“我們還是要鼓勵更多的學者參與到國際交流中,爭奪國際學術話語權。用國際通行規範做世界水平的中國學問,在國際學術舞臺和學術話語體系體現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做出引領性貢獻,形成獨特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不能把發英文期刊和發中文期刊對立起來,也不應把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對立起來。”劉俏說。

“外界可能會覺得商學院就是鬧鬧騰騰。但事實上,光華管理學院的學術氛圍一直很濃,做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是需要安靜的氛圍和沉得下來的心態的。”討論“雙一流”建設話題時,劉俏反覆強調,“破五唯”(即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頑疾)並不意味着發表論文不重要了,而是強調要做回應中國重大戰略需求的高質量研究,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學術積澱的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

“這樣堅持下去,我相信再過十年,我們在學科建設方面也能進入世界一流。”劉俏說。

要培養對國家重大問題有關注、有情懷的一流人才

澎湃新聞:你認爲“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劉俏:“一流學科”建設核心還是要回歸到教育的宗旨。就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而言,就是要回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的宗旨。我們內部的十八字表述是:培養商業領袖,創造管理知識,推動社會進步。但更準確地講,要完成涵蓋學科、學術、學人爲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的全面構建,能夠引領和創新經濟學、管理學教育。

澎湃新聞:北大光華是如何衡量一個學科是否已成爲“一流學科”的?

劉俏:“一流學科”要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做世界一流的學問,學科本身要成爲世界一流的學科,且這三個維度同等重要。

澎湃新聞:如你所說,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一流人才。你認爲,一流的人才該具備哪些特質、達到哪些標準?

劉俏:在我看來,大學要培養的一流人才不單單是學生,而是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學人”。一流的學人應該對中國重大問題有關注度、有情懷。對於教師而言,其學術能力、學術影響足以參與到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包括對研究問題、學科發展標準的定義中。

這可能是對學人的一個比較高的要求。當然,我們也要鼓勵人才多元化,給學人提供包容的學術氛圍。

還不能說北大清華達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頂級水平

澎湃新聞:去年,在首輪“雙一流”建設評估階段,部分高校宣佈步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你怎麼衡量一所大學是否成爲“世界一流大學”?

劉俏:還是得迴歸到教育的本質。從學科、學術、學人角度來講,假如一所大學的學科在全球有學術影響力,學者對學科發展有影響力,而培養的學生是處理國際事務的頂級人才,那這所大學就算得上世界一流大學了。

我覺得,從人才培養角度講、從經濟社會影響的角度講的話,北大清華宣佈成爲世界一流大學一點都不過分,因爲達到了標準。

中國經濟發展得這麼好,很多重大問題都能自己能解決,正是因爲中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問題。公衆的認知有時可能跟實際情況有些偏差。

但還不能說北大清華達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頂級水平。這種差距體現在我們目前還沒有能力去影響、定義國際學術研究範式,我們在提升學科的全球影響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要鼓勵更多的學者參與到國際交流中,爭奪國際學術話語權。一定要發英文頂刊,而不是把發英文期刊和發中文期刊對立起來,也不是把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對立起來。研究中國問題,與國際頂級期刊的發表並不矛盾,我們應該努力去引領研究的方向和範式,提升學術話語體系的創新能力。

若能堅持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我相信再過十年,我們在學科建設方面也能進入世界一流。

另外,基礎科學研究發展,不是大家重視了,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短期內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就說科學家不行,這是不理性的。這背後要依靠長期不斷地提高研究的投入。

研發(R&D)涉及研究和開發兩個概念。我國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投入的佔比去年才突破6%,這一數據美國是17.2%、法國是25%。

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變化:將尊重科學家、強化科研落到實處,實打實地增加投入。“十四五規劃”中將基礎研究佔研發的比例提升到了8%。

我想,再經過10年發展,中國科研方面也會出現很大變化。或許可以像日本一樣,幾乎每年都能拿一個化學或者物理、生物醫學等方面的諾貝爾獎。

打造“思政教育”與“專業培養”相結合的新型育人體系

澎湃新聞:上一輪的“雙一流”建設中,光華管理學院在“一流學科”建設方面重點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建設成效如何?

劉俏:上一輪“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我們涉及到兩個“一流學科”建設,即應用經濟學、商業管理。第二輪“一流學科”建設中,商業管理被完全併到工商管理中了。

首輪建設週期中,我們主要在學術、學科、學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學術研究方面,鼓勵教師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做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學問,也即着重強調研究應該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商業實踐的前沿問題。做評價時,我們看重研究質量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力。研究成果通過國際頂級期刊或者國內頂級期刊發表,再或者以政策白皮書、政策建議,以及用於改變市場參與者、政策制定者理念的培訓課程、書籍等形式呈現均可。

另外,我們推出了“光華思想力”智庫平臺。通過有組織的科研,以團隊研究方式,鼓勵研究人員聚焦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相關的,以及與商業前沿實踐相關的一些重大課題。到目前爲止,已經有110多個課題正在推進中。其中有兩個特性,一是有組織的科研,即課題有頂層設計,通常是學院內部討論之後,對目前最重要的一些研究領域做出規劃;二是在具體研究問題上和研究成果上,鼓勵多元的、交叉學科融合的產出方式。

學科建設方面,我們一個重要舉措也是鼓勵交叉學科研究。2019年,我們學院成立了三個交叉學科平臺,分別關於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以微觀大數據爲基礎的應用研究、中國管理創新。基於平臺,鼓勵來自不同背景、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聚在一起,通過思想碰撞,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研究。這對整個學科體系的搭建甚至突破,將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以立德樹人爲宗旨,進行了培養模式創新。2018年推出北大首個英文本科項目——“未來領導者”本科項目,與15所全球頂尖商學院展開合作,旨在培養真正瞭解中國、對中國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有高度認同的未來國際領導人才。即把我們傳統的培養人才的範圍,從國內人才培養延伸到了國際人才培養。

爲配合人才培養,我們對課程體系、專業方向進行了全方位調整。本科生培養方面,我們已做了10年的沃土計劃,鼓勵學生利用暑期去調研瞭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知行合一。這項計劃已從早期由學生自願參加,發展成一個學分課程,成爲本科生的必修課。同時,沃土計劃與我們的思政課程體系相結合,對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選擇與國家發展趨勢聯繫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還在專業設置的基礎上增設數據科學、金融科技等方向,引入人工智能等多個輔修方向;並且與工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開展在機器人工程和計算機方面的雙學位合作。

另外,我們的學術研究生項目(含博士培養)以研究型人才爲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與獨立研究能力的青年學者,專業碩士以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複合人才。我們強化價值引領,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問題以及教授們對這些問題的認知融入到課程中,以此來培養能夠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管理人才、教研工作者。

舉個例子,中國的服務業蓬勃發展,但專門針對服務領域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碩士項目是空白的。因此,光華今年啓動了與康奈爾大學合作的一個雙學位項目(MBA&MMH),旨在爲全球服務業培養和輸送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管理人才。

在博士培養方面,我們今年還開始針對合作院校中“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重新梳理國際博士項目(IPHD)。希望通過嚴謹、系統和前沿的學術訓練,培養的人才未來能夠完全勝任高水平的大學、政府部門的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的國際學者。

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國發展經驗、發展道路、發展模式進行梳理研究,建立具有通用性的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相關的理論體系,將學科發展的邊界向外推進。

以“有組織的科研”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澎湃新聞:北大在推進“雙一流”建設時比較強調做“有組織的科研”。你剛也提到了有組織的科研。光華管理學院“有組織的科研”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俏:光華的學術研究分爲兩類,一類是純學術的、針對學科知識本身的通用性研究,另一類就是通過有組織的科研,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卡脖子工程方面的研究,直接回應國家所需、時代所需。我們把傳統的科研方式跟有組織的科研結合在一起,源源不斷產生新成果,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改革開放。

有組織的科研體現在多個方面。以社會服務方面爲例,我們承接了三個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制定的研究課題,作爲規劃的底層報告,最後研究成果都入選到了國家發改委編撰的《“十四五”規劃戰略研究》一書中。此外,我們以光華思想力平臺爲載體,聚焦“十四五”租賃住房研究,提出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租賃住房改革和REITs市場建設三位一體的改革方案。僅REITs課題就先後發佈14個研究報告,深度參與國家部委以REITs爲主題的方案論證和文件起草,爲解決不動產金融的重大問題提供堅實的研究支持。

目前我們還組織了近30位教授在做5G、6G相關研究課題,擬通過不同層面的研究以評估5G、6G的推進,會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以及哪些領域可能是要導入5G、6G的關鍵領域,進而爲制定配套的政策提供參考。

碳中和研究方面,我們今年組織學院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們展開了若干次頭腦風暴,到目前爲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和完整的研究方向,針對碳中和的實施路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針對未來節點行業的識別,針對碳中和商業模式和技術模式怎麼去推進等方面,已確定了5個子課題。這5個主題都在進行之中,預計將會產生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對於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將有重要意義和推動作用。

未來五年要培養一批有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領軍人物

澎湃新聞:第二輪“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光華管理學院有哪些專業入選?

劉俏: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這兩個學科由光華管理學院牽頭建設。

澎湃新聞: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中,光華管理學院要做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劉俏:就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而言,按照 QS排名來看,我們現在已經是亞洲前列、躋身世界一流了。因此,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週期內,我們的目標是進入世界一流前列。

我們要做的重點工作的總體目標仍然圍繞“學術、學科、學人”展開,包含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幾個維度。

在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中,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科將分別聚焦3-4個重大領域問題作爲研究方向,通過有組織的科研來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研究方面,繼續做高質量的中國問題研究,不斷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力。

在“中國系列”的精品課程和教材開發方面,我們提出“1+1+1”的口號,即針對7個科系和3大交叉平臺,以每個單位產出一門精品本科課程、一門MBA精品課程、一本精品教材爲要求,計劃未來五年完成二三十門精品課程、20多本本科和MBA的經典教材,建成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核心課程的中國教材體系。

同時,我們希望思政教育和專業培養相結合方面能更加系統化、規模化,探索建立將思政課堂與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相結合、德才兼備的新型育人模式。

在隊伍建設上,一方面我們將有計劃地引進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學術積澱的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後備人才,建立有層次的人才梯隊;另一方面,將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建立多個由資深教授牽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的研究團隊,引導青年教師學術成長和學術聲譽的確立。

同時,我們將繼續發揮光華思想力的平臺優勢,聚焦一批在新的發展階段急需破題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問題,以及商業實踐的前沿問題,展開有組織的科研,並通過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科研不應跟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脫節

澎湃新聞: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高校目前還有哪些需要提升或改進的地方?

劉俏:關於此,我想談談我看到的兩個極端現象。一個極端是,過分強調西方期刊的發表。有些學生、學者掌握了很好的研究方法,而忽略對所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做分析,研究成果雖易在西方期刊發表,卻與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和前沿商業世界脫節。這是一個不太好的趨勢。未來需要引導學者們參與到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和重要研究中去。

另外一個極端是,“破五唯”之下,有不少學術文章看不出分析能力、研究方法論,只是重在強調所研究問題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

其實,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對真問題去科學理性地做高質量的研究。科學理性的研究方法與強調中國特色之間並不存在矛盾。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纔打好基礎,形成以科學理性的方法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做研究的共識。不應該持着“我看不上你,我不跟你玩了”的態度去毀掉它。

就經濟管理與經濟學領域而言,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影響、定義研究範式,做研究時不應輕易去改範式,而是要努力參與到範式的塑造、更替過程中去。

“破五唯”不是不發論文了,而是要發高質量的論文

澎湃新聞:去年教育部印發的《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中明確,要堅決破除“五唯”頑疾,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爲直接判斷依據。這是否意味着發表論文的重要性下降?

劉俏:“破五唯”,是不唯發表論文。但“破五唯”不應被理解成大家不用寫論文了,或者將在國際頂刊上發文章視爲一件恥辱的事。千萬不要去把自己的發展與國際社會割裂開,固步自封,認爲“破五唯”之後我們就跟國際學術體系不來往了。

“破五唯”也不是說寫論文不重要了,而是少寫“泡沫化”的文章,多做一些高質量有價值的研究。我們鼓勵更多的老師做出色的論文,去國際頂刊做編委、主編,提高學術發言權的分量,這其實也是“破五唯”。

光華管理學院正在創辦綜合類學術期刊,暫定名爲《經濟管理學刊》,這是一本中文期刊,同時保留英文開放通道。我們希望它成爲一個展示有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研究的高質量成果的平臺。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把它打造成一個獨特的學科建設平臺。該學刊除覆蓋經濟管理主要研究方向外,還將突出交叉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這是其他期刊所沒有的。

當前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在不可逆轉地向中國靠近,我們經濟體量大、增長速度快,且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現象與問題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美國發展模式產生上百年了,但在發展中國家沒有產生很好的示範效應、沒有帶動大量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而中國發展路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考和嘗試,我們若能引領國外學者關注中國問題、關注對中國模式的研究以及中國發展經驗的梳理與推廣,針對中國發展去發表國際頂刊,這可能是“破五唯”的最高境界。

澎湃新聞:你認爲當前人才成長、包括高校教師成長環境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劉俏: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尊重科研。科學研究需要寬鬆的環境,而且探索是有失敗概率的,要尊重客觀存在的這些不確定性,鼓勵研究者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多做中國關鍵性問題研究。

當然,這也涉及國內學術氛圍重構,是比較難的一件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我們目前正處於探索過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