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成都“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 創始人

大家好,我是來自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我叫劉飛。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你好,鄰居》。

我小的時候住在筒子樓裏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相似的經歷,我們筒子樓自己是沒有廚房的,所以我們都在過道里做飯。我每天放學回家以後都是在各種各樣的氣味當中穿梭,我到現在都還能記得那個味道。

我還記得我們家旁邊有個鍾爺爺,他做的飯是最好喫的,那個時候我們鄰居之間就像一家一樣。我們到哪家裏去做作業、喫飯好像都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鄰居生活。後來我們搬到了樓房裏面,好像人和人之間就越來越走的遠了,鄰居之間也逐漸不認識了。

這張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經常我們在電梯裏會遇到我們的鄰居,但是打個招呼也很尷尬,大家覺得這個人應該還是挺熟,但不知道他是誰,姓什麼?或者他在做着什麼?鄰居成爲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國青年報》做過這樣一個調查,我們有80.9%的人感覺到鄰里關係越來越冷漠,有40.6%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僅有18.5%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向鄰居求助。

那麼我們真的是不需要我們的鄰居了嗎?在我們服務的街道肖家河街道,有一個外來打工的小夥子。有一天,他突發哮喘。

正好趕上他的藥用完了,他跌跌撞撞地衝出房門,就撲倒在樓梯間裏,呼吸很急促,情況非常的緊急!這個時候張大爺正好路過,看他這種情況,就知道他的藥沒了,穿着拖鞋一路狂奔跑到藥店去給他買來了藥。等他回來的時候,這個小夥子已經被其他周圍的鄰居搬到樓下去了,大家也打了120。張大爺趕緊把藥給小夥子喫了。後來小夥子的父母帶着禮物一家一家去拜訪鄰居。他說醫生告訴他們,如果再晚一會兒,他們的兒子就死了!幸虧他周邊有這樣的好鄰居家,鄰居其實是我們身邊最友好的人。

我們有一句話叫遠親不如近鄰,他們也可能成爲我們最需要的人。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現實呢?我們的鄰里關係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這兩個字。冷漠!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你們認識你們自己的鄰居嗎?你樓上住的是誰,你樓下是誰,你這個單元一共有多少戶,你拜訪過多少戶?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想到你自己的鄰居嗎?或者說鄰里關係梳離,社區公共生活匱乏,已經成了我們身邊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但這個社會問題又是我們視而不見的問題。

愛有戲作爲一個社工機構,我們在社區做了一些嘗試,我們在社區做了一個項目叫義倉。

我們動員社區的居民每個月進行一些非現金的小額的捐贈,包括舊物、洗化用品,還有時間。我們鼓勵社區的居民組成志願者團隊,一起把這些居民捐來的物資送到困難家庭,送到老人的家裏。我們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生人的社會,所以我們爲了此項工作專門研發了一套軟件,爲了建構起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那麼通過這套管理軟件,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捐贈的來源,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哪位志願者送到哪兒去幫助了我們哪一位鄰里。

在我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義倉這樣的一個志願者行動當中,我們鄰里之間也開始有了這樣的互助關係。其實義倉並不是愛有戲的發明,義倉在我們的社區當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都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一些問題。

這位老師叫餘中國,他是一名重度的癲癇病患者,他從來沒有工作過。我們在義倉去幫助他的時候,我們的志願者被他旁邊的鄰居告知這個人是一個不值得幫助的人。因爲他經常污言穢語,他經常去幹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把鄰居掛在外面的衣服弄髒或者去幹一些其他的壞事。

鄰居都覺得這個人難道還需要幫忙嗎?大家都很厭惡他。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義倉幫助了他兩年之後,忽然有一天他就開始早晨起來掃院子,一直掃到現在,堅持了四年多的時間。後來我們知道其實餘中國的身世非常的悽慘,他是一位孤兒,他後來被人收養,收養他的這家人就生了一個女兒,然後他自己又有嚴重的癲癇病,它一直是在被歧視被嫌棄的環境當中長大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裏有一句話,他說我的父親告訴我,不要用你的價值觀去評判他人,因爲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樣優越的成長環境。其實我發現我們如果對這樣的人給予幫助,我們會發現在他身上就會種下一顆種子,會慢慢發芽,慢慢長大,我們周邊的環境也會變得更加的好。因爲有了餘中國這樣的行動,所以他的鄰居也開始覺得餘中國是一個好人,所以他們到冬天的時候會送衣服,當他發病的時候會拿筷子纏着毛巾去緩解它的痙攣,一個鄰里關係就這樣變得和諧起來。

義倉其實起源於中國的隋唐,它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當中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到明清的時候,每一個宗祠都建有自己的義倉,他做什麼事情呢?他照顧鰥寡孤獨,修橋修路,興辦義學,他是我們中國傳統慈善文化當中的瑰寶。但是由於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隨着宗祠的沒落,義倉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現代義倉的興起是在2010年的1月,愛有戲作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追隨者,到後來的推動者,很榮幸地加入了義倉復興的行業。

在現代社會當中,我們有沒有可能從中國傳統的慈善文化當中去挖掘它的靈魂,來重構我們溫暖的社區的互助關係?我們愛有戲就一直致力於這樣的探索。我們開發了除義倉以外一系列的項目,比如說這個項目叫義集,它也是義倉的一個子項目。

其實這個項目特別的簡單,哪家沒點舊東西?我們在旅遊當中一時衝動買的一些項鍊,我們小孩子看舊的漫畫書等等,其實這些每家每戶都有的。我們在社區興辦這樣的集市,讓每個人把自己家裏的舊物拿來賣,賣的錢買成物資捐贈給義倉。在義集市我們也搭建了很多鄰里交流的平臺,讓每個鄰里都有機會去聊聊天。我們還在社區裏做了義倉的另外一個子項目叫芳林驛站。

這個項目也很簡單,我們在一個大的小區找一個犄角旮旯,也許這個地方只有十幾平方米,大的也就幾十平方米把它變成一個公共空間,讓社區的居民都有機會在這裏來交朋友。我們辦親子互助家長會、讀書會、英語講堂、網球隊、籃球隊、我們還辦病友會,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各種的鄰里都有可能在這個社區當中互助起來。這些老師就是我們社區當中最普通的居民。

比如說這位帥哥就特別的受歡迎,他叫劉洋,因爲他長得很帥,他又會做非常拿手的美食,所以他是我們很多女性的偶像。其實他們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他們都有可能融入到我們社區的環境當中來。就是這樣一些普普通通的項目,你會看到鄰里好無價寶。

我們在自己的孩子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我就不希望我的孩子打遊戲,我不知道你們喜不喜歡你自己的孩子打電腦遊戲?我就喜歡下樓跟我們的院裏的其他家長一起來辦個小讀書會,然後我們大家輪流來做。這樣,老師帶着自己的孩子也讀了書,我們也教育別的孩子,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志願者。我想分享一下楊曉青老師的故事。楊曉青老師她退休之前是一名軍醫,他的生活條件其實非常的優越。

這位和她在一起的叫杜阿姨,她是我們社區的一名清潔工,他們兩個都是特別有愛心的人,他們做《一個觀衆的劇場》,就是到社區爲重度的殘疾人表演節目,跟他們聊天。與他們搭建關係幫助他們做一些家務,購一些生活物品,就做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們整整做了八年。現在已經有幾百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去做關愛老人的事情。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你們跟你們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嗎?可能有的根本就不在一個城市,有的即便在一個城市因爲生活習慣不一樣,可能不跟你爸媽住在一個小區,你們會不會牽掛自己的父母,他們今天有沒有喫飯,他們的安全有沒有保障,有沒有其他的人去關心他們?這些好鄰里他們就在做這樣的事情。他們幫助你去看望你自己的父母,讓你這種擔心放在肚子裏。

在楊曉青老師幫助的家庭裏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家庭,這位老人叫肖青雲。

當時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他每天都會鍛鍊身體,因爲他人生有一個非常大的願望,他希望他的女兒死在他的前面。他的女兒六十多歲,是一個重度的智力殘疾,所有的喫喝拉撒都需要肖爺爺來照顧。我們的志願者第一次進入他家的時候被他趕出來,他說你們是來作秀的,他不相信這些陌生的鄰里會來幫助他。九年過去了,今年的4月份肖爺爺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我知道他是帶着欣慰走的。因爲他說我的女兒一定會有人管的,我可以展翅高飛了。現在肖爺爺的女兒已經到了養老院,但是我們社區的這些居民還是會去看望他,因爲他是我們心裏的牽掛。

這樣簡單的一個鄰里關係的構建,我們是不是一直都會感到很幸福。2018年,楊小青阿姨被診斷出患了腎癌,對她也是一個晴天霹靂。她平時那麼樂觀,身體那麼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變成一個危重的病人。就在這個時候,楊小青阿姨的志願者朋友和他幫助的部分老人顫顫巍巍地到了楊曉青住院的醫院,給他做了一場《一個觀衆的劇場》。

大家爲她唱歌,爲她跳舞,和她聊天寬慰她。楊曉青阿姨說,真沒想到我也會成爲一個被幫助的人。其實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同樣我們也會獲得很多。有一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爲我們的恩報。

那麼怎麼開始這一切?有的人說我們都不認識自己的鄰居,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構建起這樣的一個互助的關係?中國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叫百家飯,特別是小孩,如果身體不好的話,經常都會有他的奶奶爺爺帶着在村子裏一家一家去募集一勺米,然後把這些米熬成粥。給小孩喫了以後好像身體就會變得很健康,不知道在北方有沒有這樣的風俗。我們就受中國的傳統民俗的影響研發了一個新的項目叫一勺米。

我們鼓勵社區居民鼓起勇氣去敲開陌生鄰居家的門去募集一勺米,募集的過程就是跟鄰居交流認識的過程。我們集中在一個社區當中把它熬成粥,在社區裏派發。

大家看這張照片,很有趣。大家其實都不缺那口吃的,但每次百家飯在做派發的時候都會排長隊。我想大家喫到的不光是一口粥,他喫到的是社區的一種溫暖。這頓粥跟我們平時喫的特別不一樣。在社區當中這些項目是爲我們社區居民搭建了一個平臺,讓我們有機會交流起來,讓我們有機會成爲熟人,成爲朋友。

這個社會也會因爲我們自己行動變得有點不一樣,變得有點溫暖,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嘛。

通過我們的倡導,現在已經有超過三十五萬人通過一勺米去認識自己的鄰居,義倉也由我們一兩家在做,到現在一共覆蓋了二十六個省,八十個城市,一千五百個社區加入了義倉的探索。我想義倉文化,義倉精神所帶來啓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想義倉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也不是濟世憫人的雄心,他甚至不是助人自助的目的。義倉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人和人之間基於愛而交往的幸福。

所以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行動起來,從認識我們的鄰居開始,一點一滴地去改變我們的社區,通過改變我們的社區,也會逐漸地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溫暖。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勇氣走出自己的家門,給自己的鄰居一個微笑,發自內心地很真誠地對你的鄰居講一聲。你好,鄰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