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能源轉型是長期系統工程,專家:技術突破可以換道超車

“對於製造業來說,從傳統能源設備到未來能源裝置這一塊存在的機會非常大。”

作爲全球最主要的產煤用煤大國,降低煤炭發電與工業冶煉用電控制能耗,是“雙碳”背景下的重要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學界、機構應該如何協同,無疑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這不是單單一方的事情,企業、科研機構、高校要合力做減碳這件事,特別是需要產業界的介入。”在11月22日下午舉行的上海電氣“創新驅動 零碳引領”高峯論壇上,上海科技大學2060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低碳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孫予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今年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煤炭需求大增,加上近幾年煤炭行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等多地出現了“限電”現象。10月以來,在國家發改委等主管部門的連續干預下,國內煤炭市場正在趨穩。

國家發改委11月2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全國電廠存煤1.43億噸,可用天數23天,超過常年水平。不過,與去年同期26天以上的可用天數仍有差距。

根據《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意見》明確,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孫予罕在作“煤電-可再生能源耦合的低碳煤電之路”主題演講時稱,工業部門能耗佔比從2012年62%下降至2050年48%,交通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費佔比從2012年15%上升至2050年30%以上,中國2050年工業能耗比重仍然較高。

他說,隨着工業革命近百年快速發展,碳資源供能過程遠大於循環過程,由此產生了二氧化碳的問題,進而有了必須要考慮的“雙碳”目標。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煤電是主要碳達峯、碳中和的重點對象。

“大家一直都談到煤電等未來會怎樣,實際上煤電在未來若干年內一定還是存在的,而且會有一定量的存在。”

在他看來,如果要達到碳排放、碳減排乃至碳中和一定要發展綠電或者非碳能源,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徹底優化已有過程,使用、發現、開發顛覆性技術“洗心革面”或者“掐頭去尾”使用低碳能源。

孫予罕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對於製造業來說,從傳統能源設備到未來能源裝置存在的機會非常大。

他說,能源轉型需要把目標拎出來,尤其是產業界的參與,因爲僅僅靠研究機構和高校是很難解決問題的。“這些屬於系統解決方案,在初期階段就要有產業界介入,同時加上金融資本,因爲週期相對長一點,然後投入比較大。”

具體而言,高校、研究所本身提供科學的認知,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及工程概念的驗證,然後再和企業結合起來。“企業要主動一點,要去找引領性的技術而不是炒冷飯。”

他提到,在雙碳背景下,我們可以“換道超車”,要圍繞自身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目標來切入。以上海爲例,目前就融合了良好的科研環境、研究機構、企業和社會資本。

“上海可以重點關注新型非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材料兩個方面。”他解釋稱,上海光源對於可再生能源材料非常重要,特別是未來硬線建成之後。而像上海電氣這樣的製造業,已經把風能、氫能作爲發展重點,“如果這方面能夠在10年內有重大突破,並且進入到示範應用,對我們國家的生態目標毫無疑問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