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冰雪消費熱情正被點燃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冬降雪已經到來,隨着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公衆對於冰雪消費的熱情正被點燃。

此前京東發佈數據顯示,“雙11”購物節正式開始的前10分鐘,其滑雪品類自營訂單量同比增長10倍。在天貓平臺,截至11月11日凌晨1點,滑雪裝備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40%。女性滑雪服、親子滑雪產品成爲暢銷單品。運動相機、無人機等“滑雪伴侶”也迎來了銷量大漲。冰雪消費不斷提質升級,呈現出許多新的趨勢。

市場擴張 從“大牌”難求到“中國限定”

打開購物車,下單,付款,手指點動間,50歲的王飛趁着“雙11”的優惠活動購入一件心儀已久的滑雪服。切換頁面,打開旅遊類App,他再次確認了一下已經訂購的滑雪場住滑套餐。這已經是近一個月內,王飛的第二次“冰雪消費”,在“雙11”購物節的預熱階段,他就網購了新的雪板、雪鞋,爲今年的滑雪季做準備。

這些看似平常不過的網絡購物操作,在兩年以前,王飛是享受不到的。“我從1998年開始接觸滑雪,以前想買一些高端品牌的滑雪裝備,只能託朋友在國外代購。”王飛說。

事實上,對於許多具有多年經驗的滑雪發燒友來說,買一套好裝備,一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以前滑雪在國內還是比較小衆的運動,主要參與的就是那麼特定的一羣人。”長春雪友孫朋說,“北京冬奧會申辦以後,滑雪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市場明顯大了。”

如今,像王飛一樣的消費者只要打開熱門的電商平臺,各品牌、各類型的冰雪裝備已可以隨手下單。一些品牌的線下門店也越來越多開在人們的身邊。

前不久,世界知名的專業單板滑雪品牌BURTON推出了首款中國限定雪板,得到了大量滑雪發燒友的追捧。其以虎的形象爲設計元素,迎合2022年中國農曆虎年;綜合運動品牌HEAD則推出了以2022冬奧會爲設計主題的中國限定款,以壬寅虎年和祥雲底紋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爲賣點;還有法國運動品牌迪卡儂旗下Wed‘ze滑雪運動品牌、國內的潮流品牌冷山等品牌也各顯其能,搶抓北京冬奧帶來的冰雪熱度。

從“大牌”難求到“中國限定”,是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中國冰雪消費市場迅速擴張的縮影。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冰雪產業整體規模約爲4235億元,而這一數字預計在2022年突破8000億元。

“是機遇也是挑戰。”長春百凝盾體育用品器材公司總經理王陽說。這位曾經的滑冰運動員退役後做起了冰鞋製作的生意,從最初的小範圍售賣,到現在年銷售上萬雙冰鞋,他深切感受到這幾年中國冰雪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更多機遇。“國際大牌的到來將促使我們本土從業者更加精益求精。”

消費拉動 服務業態不斷升級

除了滑雪以外,王飛今年的雪季還計劃來一場中國式的滑雪度假,不僅要把新疆、陝西、河北和東北地區的滑雪場都體驗一下,還要順帶體驗一下除了冰雪以外,各地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旅遊產品。

事實上,如今人們對於冰雪消費的追求已不再僅限於冰雪運動,而是更加多元的消費體驗乃至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圍繞冰雪的一系列服務業態正不斷升級,以滿足越來越龐大、多元的消費需求。

在我國北方地區,“寒地經濟”已成爲多地發展經濟的重要一環。“冰雪+商業”“冰雪+康養”模式遍地開花。在吉林省通化市,一座依託新中國第一座高山滑雪場而建設的大型滑雪目的地——萬峯滑雪場即將開放,在其周邊還配套建設了溫泉酒店、滑冰館、射擊運動管理中心、越野滑雪訓練基地、滑雪博物館等設施。使人們在滑雪之外,還能夠擁有溫泉康養、特色美食、文化賞析等附加的旅行體驗。

而在南方地區,冰雪運動的季節、場景限制正在被打破。據《2020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顯示,中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國家,截至2020年底,國內開業的室內滑雪館已達36家。全球前十位的室內滑雪場中,中國佔據半數。一些室內雪場的接待量已直奔百萬人次。滑雪逐漸成爲人們青睞的四季運動方式。

此外,日益巨大的消費羣體也促使更多提升便利化的服務不斷湧現。如德邦快遞推出了名爲“雪具達”的專業雪具寄遞服務,專門針對雪具體積較大、不易攜帶託運的特點,爲消費者提供點對點式的雪具專線寄遞服務。

在冰雪大省吉林,今年11月底,一條連接敦化市與長白山二道白河鎮的高鐵即將開通。這條雪友們口中的“冰雪大動脈”打通後,將有14座城市可以高鐵直通長白山。這意味着從長春出發,兩個多小時以後就可以到達長白山暢玩冰雪。

電商賦能 新的消費模式正在形成

在9月27日的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00天當天,中國“網紅”之一的薇婭在直播間開啓了“My冬奧,一起向未來”全新首發特許商品的專場,當晚的直播觀看人次超過3918.4萬次,累計引導銷售額超過2625萬元。衆多冬奧特許產品被搶購一空,很多網友留言表示“沒搶到很遺憾”。

這是以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區電商等爲代表的“新電商”賦能冰雪產業的代表性場面。新電商的分衆化、碎片化傳播優勢和強大的社交屬性,正助力冰雪消費更加精準貼近人們的需求。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佈的《2021中國青年參與冰雪運動情況報告》顯示,從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產生了參與冰雪運動的想法,而他們中有約70%的人是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瞭解冰雪知識的,有1/3的青年人關注了社交媒體上的冰雪類主播、博主和偶像。

“調研發現年輕人更加看重冰雪運動中的社交屬性。”負責該報告調研的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說,“因此他們無論是參與冰雪運動還是做關於冰雪消費的決策,都更傾向於需要一個陪伴的朋友、付費的教練或是一個專業的主播。”

事實上,相比於直播帶貨,網絡博主們的“內容帶貨”方式大大拉近了人們與冰雪運動之間的距離。“有時我們拍出來非常有感覺的片子,大家通過這個片子感受到運動的魅力和不同,更有體驗感,也會打消他們的顧慮。”在網絡上擁有大量粉絲的運動達人張京說。

小視頻引動大流量背後,是冰雪消費市場整體的數字化變革。在許多雪友的手機裏,以Goski、滑唄、雪時網等爲代表的互聯網應用已成爲學習冰雪運動、瞭解冰雪產業資訊、訂購冰雪消費項目的主要渠道。

許多冰雪旅遊目的地也在探索搭建自己的冰雪大數據雲平臺、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支撐和手機、電腦、觸摸屏等終端服務,推動雪場、冰雪旅遊景點景區、餐飲、住宿、交通等的有機融合。

“在我們構築包含喫住行等體驗的整體服務能力的過程中,數字化的空間非常大,這在冰雪消費的場景裏面能夠極大改變消費者的體驗。”美團網信與科技促進中心總經理徐輝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