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大灣區仲裁高地:琴澳合作區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優勢 做大做強跨境仲裁平臺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彭敏靜,實習生鄧穎欣 珠海報道 11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2021年度工作會議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仲裁製度銜接及仲裁國際化發展論壇在橫琴舉行。該活動由珠海國際仲裁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主辦,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祕書處(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協辦。

會上發佈的《珠海國際仲裁院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分別從共建跨境仲裁合作平臺、深化仲裁機構改革、建立國際化仲裁機制、探索民商事法律制度的銜接等方面提出了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建設的具體措施,用以指引合作區仲裁活動中如何適用內地或澳門法律解決民商事爭議。

珠海國際仲裁院副院長吳學艇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析,未來高度開放的合作區將會成爲“一國兩制三法域”的交匯區,在合作區內的民商事爭議解決過程中就會面臨不同法域背景的法律制度體系下的機制銜接、規則對接問題,還會涉及到民商事法律制度和規則平行適用與交叉適用的問題,也有可能會發生部分澳門民商事法律在合作區的延伸適用等問題。

在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看來,大灣區仲裁機構應深化粵港澳合作,發揮三地綜合優勢,爲大灣區內企業提供優質、高效和便捷的法律服務,用好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優勢,做好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合作區建設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仲裁作爲國際通行的糾紛解決方式,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治創新的重要一環。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橫琴方案》)明確提出,逐步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建立完善國際商事審判、仲裁、調解等多元化商事糾紛解決機制。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代理局長鍾頴儀看來,《橫琴方案》賦予橫琴四大戰略定位和四項重點任務,其中,將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確定爲合作區法治創新的重要方向,這爲商事仲裁製度規則率先聯通、融通、貫通港澳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不過,鍾頴儀也坦言,從現實情況看,破解不同法域背景下仲裁規則、制度、標準背後的隱形壁壘難度還不小。“但卻是必須要走的路。這不僅是保障澳門居民及國內外商事主體到合作區便利就業創業權益的關鍵之舉,更是展現合作區一流法治環境和促進琴澳一體化的核心要義。”鍾頴儀說。

隨着合作區開發開放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國際優質市場主體將在合作區聚集發展,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及國際人才將在合作區就業生活,仲裁也必將在珠澳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外,《橫琴方案》亦提出,研究制定合作區條例,爲合作區長遠發展提供製度保障;用足用好珠海經濟特區立法權,允許珠海立足合作區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

“《橫琴方案》賦予合作區在法治創新上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合作區的仲裁創新實踐具備共建共融和國際化的‘土壤’。”鍾頴儀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下一步將在做強做大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臺、建立仲裁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四大產業對標建立國際化仲裁規則、加大力度培養人才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服務合作區商事主體。

珠澳合作推動跨境仲裁規則銜接

自2018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成立以來,大灣區各城市在創新仲裁機制、加強仲裁交流協作、提高仲裁知名度和公信力等方面成效顯著,3年來三地11城的仲裁受案數量及受案標的總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根據《實施方案》,珠海國際仲裁院將以合作區建設爲契機,對標國際通行的商事仲裁製度和商事慣例,對接內地與澳門兩套民商事規則和制度體系,創新仲裁機制體制,在仲裁領域率先推動珠澳兩地規則銜接。

同時,還將以對標國際、趨同港澳爲目標,對現有仲裁辦案流程及規章制度予以梳理、修訂,強化仲裁案件的程序管理,提高仲裁效率,確保案件質量,提升仲裁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更好地服務合作區商事主體。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留意到,此前已有不少跨境仲裁規則銜接的創新舉措。以珠海國際仲裁院爲例,目前珠海國際仲裁院已探索建立國際通行爭議解決模式,已率先推動珠澳兩地仲裁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已與澳門世貿中心仲裁中心、澳門律師公會仲裁中心、澳門仲裁協會聯合構建跨境仲裁平臺。

根據《共建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臺協議》,澳門仲裁機構可以在橫琴以自身名義受理案件,通過珠海國際仲裁院免費爲平臺提供的祕書服務、庭審場地和辦案配套服務,完成從立案到結案全流程仲裁工作,實現澳門仲裁機構在橫琴辦理涉澳門乃至其他國際、國內仲裁案件。

此外,珠海國際仲裁院還採取了一系列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舉措,比如建立完善符合仲裁發展規律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高比例聘任港澳及法學界知名專家進入理事會,對內地其他仲裁機構的體制改革、持續提升仲裁社會認知度和公信力。

“聯盟多方共建跨境仲裁合作平臺以及珠海國際仲裁院完成機構改革和推行仲裁機制的國際化是對仲裁製度特點和優勢的充分運用,目的都是爲了讓仲裁更好地服務合作區建設。”吳學艇說。

科技賦能仲裁

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年度工作會議聽取了2021年聯盟工作情況的報告,總結提煉聯盟祕書處發起灣區仲裁機構“四個共享”倡議、助力廣東自貿試驗區“臨時仲裁”受案落地、聯盟智庫建設初見成果三個工作亮點,併發布了涵蓋“APEC成員跨境電商線上仲裁平臺”、“橫琴珠澳跨境仲裁合作平臺”、“長三角、大灣區仲裁機構戰略合作”、“珠海國際仲裁院體制機制改革”等內容的“十大經典案(事)例”。

《中國商事爭議解決年度觀察(2021)》顯示,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這對於以全球化爲依託的商事仲裁而言,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國際仲裁機構紛紛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面向仲裁當事人、律師和仲裁員推出了實踐指引,提出線上立案、在線庭審和無紙化辦公等應對措施。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留意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機構也有相關佈局和進展。在總結廣州仲裁委員會中山分會取得的成績所依託的優勢時,負責人王進指出:“截至10月30日,中山分會使用遠程視頻方式進行庭審的案件達98件。在局部地區疫情有所反覆的情況下,有了數據傳輸穩定、清晰度和保密度高的遠程視頻庭審系統,中心分會依然可以放心地邀請更多外地仲裁員,比如邀請北上廣深珠的專家們以及境外的仲裁員參與案件審理。”

互聯網建設也被列入到部分地區仲裁委員會未來的發展計劃中,如江門仲裁委員會負責人藍軍表示:“加強仲裁辦案信息系統,創新發展網絡建設,將我們的信息、業務拓展範圍等公示公開,特別是要拓展網上辦案、網上仲裁等方面的領域。”

此外,鍾頴儀亦提出,要做大做強跨境仲裁平臺,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完善線上仲裁,以技術推進仲裁程序的進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