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症(Dementia)爲切入點,聚焦中國老齡化社會轉型問題,2021年,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與蘇格蘭芭蕾舞團聯合發起“舞在當下-中國(Time to Dance China)”認知症患者與照護者的舞蹈療愈系列工作坊。這是國內首次引進與落地的針對認知症羣體的藝術療愈項目,該項目包含了首批導師受訓、北京上海兩地的系列工作坊以及後續的公益計劃。

蘇格蘭芭蕾舞團的工作坊現場

01

從“與認知症共生”到“舞在當下”

“舞在當下”歸屬於蘇格蘭國家芭蕾舞團(以下簡稱蘇芭)的“舞蹈與健康”部門,該部門以增進社會福祉、促進藝術交流爲目標,積極響應英國老齡化的現狀及政府“與認知症共生”的號召,也充分發揮蘇格蘭在認知症研究領域的領軍地位,該部門與醫療機構、研究機構、養老院等建立了長期互動與合作。

“與認知症共生”是英國國家衛生署(Department of Health)2009年發佈的政策倡導,強調國民性的認知症預防、認知症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福祉建設,也充分考慮到了患者們的照護者。到2013年,英政府在 UK Government’s G8 Dementia Summit 認知症峯會上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實施方針,從學術研究、成立認知症工作委員會、設立認知症專項基金、認知症友好社區建設等方面,形成了對認知症的全局性支持。

在國家政策的扶植下,蘇格蘭芭蕾舞團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發展其舞蹈健康和福祉計劃,包括了“舞動帕金森”“悅舞”(面向多發性硬化症)和“舞在當下”。此次身身不息引進合作的“舞在當下”項目主要面向認知症(Dementia)羣體和他們的陪護者(包括家人、朋友、照護者等),在項目進行的三年期間,整個蘇格蘭有超過800名認知症長者受益其中,研究方法和相關報告也被廣泛用於學術研究,並在多個國際活動和會議上展現研究成果。

蘇格蘭芭蕾舞團的“舞蹈與健康”強調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創造性、與他人協作交流,充分激發他們的自我表達與自尊自信。內容設計中借鑑了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中舞蹈運動心理治療(DMT)方法論,同時希望在尊重個體生命狀態的基礎上,促進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更溫和和藝術創造的方式,改善參與者們的生活質量。

“舞在當下”北京工作坊的現場 攝影|亞君

02

從蘇格蘭到北京、上海

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自2019年創立開始,秉持“一切從身體出發”,致力於爲這個時代與生命提供智性啓發、藝術體驗與身心解決方案。一方面積極研究21世紀人類的身心處境、東西方身心療愈技法與原理,另一方面以“星空藝術節”“身體遊牧計劃”等公共藝術項目,進入社會領域,以帶有平等性、包容性價值內核的藝術方式和不同羣體進行融合、共創、研究與療愈,包括了不同類型的殘障羣體、老齡羣體以及亞健康羣體,積累了大量的身心整合的案例與經驗。

自2020年底,身身不息與蘇芭開始溝通“舞在當下-中國”聯合實現的可能,在國際通行不便的情況下,以線上深度指導與線下本土落地的形式來進行合作。2021年,“舞在當下-中國”項目於4月下旬順利開展,招募了8位有志於在“舞蹈與健康”領域提供藝術支持的舞者、音樂人,經過一系列來自蘇芭的深度指導。這8位參與者的背景包括了舞動治療師、社區心理治療師、接觸即興舞者、瑜伽研習者、中醫研習者以及世界音樂人,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

“舞在當下”工作坊專爲認知症長者及其照護者設計,整個工作坊包含了30分鐘的社交咖啡環節、40至50分鐘的舞動環節以及20分鐘的分享環節。認知症長者在全程被稱爲“舞者”。社交咖啡過程中,帶領導師以及支持社工作爲積極的觀察者與連接者的角色,通過與家屬及長者交談,沉澱對他們的身體、心智、情緒與愛好等信息的基本感受。研究表明,認知症的照護者因承擔了沉重的投入與作業,罹患抑鬱症的比例比普通人高出20%至30%。舞動環節過程中,在現場音樂的節奏支持下,從熱身開始到全身關節練習、上半身與下半身肢體練習,以及藝術化的舞姿練習和即興,這一系列舞蹈動作均經過特殊設計,貼合認知症長者的活動能力,簡單易學,輕鬆有趣,同時在舞動過程中也充分融入音樂的節拍、節奏和與長者生活年代有關的旋律,激發他們的表達、平衡與記憶。

蘇格蘭芭蕾舞團的工作坊現場

“舞在當下”在蘇芭的框架下爲每週一次,在舞團的排練廳或養老院中進行,一直持續了三年。這次身身不息與蘇芭合作,以6周爲落地週期,共設6至7次工作坊。

2021年7月底至9月,“舞在當下-中國”在北京落成7次舞蹈療愈工作坊,共有9組家庭參與了全過程——包括8月疫情不穩定時期轉移到線上的工作坊,參與的認知症長者從輕症到重症、無輪椅使用者,照護者中5組爲子女,4組爲伴侶,除了兩位阿姨有歌唱的愛好基礎,其他都是非文藝工作者。

在工作坊過程中,我們持續收到了家屬正面的反饋,對於患者和家屬,建立了對抗認知症的信心——“這一個多小時完全忘卻了煩惱”“第一次有真正屬於我們這個羣體的藝術活動”。在工作坊結束後,我們觀察到有兩組家庭的變化非常令人驚喜,其中一組是吳孟德、李信生家庭,另一組是江鳴會、馬霞家庭。這兩組皆是伴侶家庭,先生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爲主要的照護者。前組家庭是年過八十的夫婦;後組家庭也年過六十,但是他們共同體現出來的變化都是更順暢的溝通交流與更開放的心胸。吳孟德性格內向,但也會在工作坊的過程中跟隨舞動,據李信生描述,吳先生日常在家會自己哼歌了,工作坊時大家一起合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時常飄蕩在家中。江鳴會曾是家中的“定時炸彈”——腦部神經系統變化帶來的行跡不定與情緒失衡常常讓家人不知所措,面臨巨大的身心壓力,但在幾次工作坊後,馬霞的臉上明顯多了笑容,對待老伴也多了耐心與理解。

2021年10月12日至23日,“舞在當下”與上海專業認知症友好推廣與社區服務機構——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合作,將這一系列工作坊引入上海,在浦東新區具有示範作用的洋涇記憶家落地進行。共有9組家庭陸續參與了這個項目,目前整體項目尚在進行當中。

“舞在當下”北京工作坊的現場 攝影|亞君

03

療愈原理與本土思考

以舞蹈爲基礎的“健康舞蹈”干預與健康藝術相互聯繫,使用循證(Evidence-based)、高質量(High Quality)、創造性(Creative Arts Interventions)的藝術干預措施促進大衆健康和福祉,激發所有人的身體能量、創造性和社會參與。

舞蹈的樂趣、社交、創造性和表現力元素是其在健康語境中有療效的確切原因。除了療愈性,蘇格蘭芭蕾舞團在更綜合的人文層面上開展項目,將工作坊帶到照料中心與養老院,希望通過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減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狀。

在三年的項目週期中,蘇格蘭芭蕾舞團以8周爲時間單位進行短期干預效果評估,着重採用舞蹈治療中與社會心理學交叉的部分——舞蹈運動心理治療(DMT)與定性研究、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MMR]是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這兩大主要研究範式有機結合的第3種研究範式。這種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解決一些單用定性或定量無法完整、合理、全面解釋的問題),具體評估工具藉助倫敦大學學院開發的“博物館福利管理工具包”(The UCL Museum Wellbeing Measures Toolkit 是一種用來測評觀衆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等文化藝術公衆場合身心狀態與社交表現的模型,被廣泛應用於英國各類文化場所的展覽策劃中)中的通用幸福問卷,注重融入感(Absorbed)、活力(Active)、幸福感(Cheerful)、鼓舞性(Encouraged)、啓發性(Enlightened)、激勵性(Inspired)這6個維度在參與者,尤其是長者身上的體現,並輔以半結構化訪談、人種學訪談與對參與者的日常性觀察記錄,以檢測工作坊設計框架的科學性與參與者社會和情感體驗的充分度,由此反映工作坊是否到達了關照認知症家庭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社會交往的初衷。

值得強調的是,身身不息的團隊在引進與實踐項目過程中,非常注重本土應用、中國文化元素以及技術迭代。一方面,每位參與者的聲音,他們自發的舞蹈表達更爲重要,工作坊希望在嚴謹的結構框架裏確保參與者們安全性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儘可能多的自我表達空間。自主、協作、創造力、尊嚴這四大核心出發點,貫穿項目始終,通過良好的數據與評估表現展現了藝術可達到的社會應用力。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少高齡長者對於太極拳、八段錦、民族舞、戲曲等傳統文化藝術熟悉且高度共鳴,同時因爲時代背景,長者對經典的民歌和紅歌記憶尤深,這些文化與背景因素也都很好地融入到了工作坊裏。

藝術與人的精神息息相關,與人的情感更是相互關聯,身身不息希望能探索藝術與社會的可能性,希冀在物質的基礎層面外,在社會與人之間的包容度、不同羣體之間的包容度、人與社會的連接感上進行探索,藝術以及藝術療愈恰好是能成就這樣理想社會的媒介和手法,以藝術連接萬物生命,以達成“社會的多元包容”“羣體的共融共生”“你我同屬”的理想狀態。

“舞在當下”北京工作坊的現場 攝影|亞君

轉自:藝術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