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警嫂”張羣耐心細緻,深受好評。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璠攝

他們可能是最爲平淡的夫妻。

早上妻子上班,丈夫還在陪着孩子們大睡;凌晨丈夫到家,家人們都已入夢。他們微信聊天多過見面交流,內容不過普通柴米油鹽醬醋茶。

她叫張羣,博士研究生學歷,南京鼓樓醫院婦產科醫生,從醫6年接診患者上萬人;他叫陳果果,曾是法醫,現任南京市公安局地鐵分局新街口站派出所綜合中隊中隊長,先後榮獲個人三等功2次、嘉獎7次。兩人有一雙兒女,女兒4歲,兒子才6個月大。

生活似乎因忙碌而變得千篇一律。但兩個人不經意間的對視中,是一位警察與他的妻子共同經營着的,奮鬥的模樣。

他是警察,她自然就是警嫂

2008年,徐州,兩個年輕人在實習中相遇,張羣和陳果果好像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認真,踏實,責任心強。兩人越走越近,順理成章。

實習結束後,張羣回到南京讀書,陳果果赴安徽上任法醫。但年輕的感情無懼時空。

要不要成爲“警嫂”從未成爲張羣面臨的選擇題。遇上他,就只能是他;他是警察,她自然就是警嫂。

他確實“不靠譜”。

做法醫時,朝夕莫辨,風雨無阻,有案子他就在現場,“承諾”和“陪伴”都太過奢侈;到南京做基層民警,每4天一個夜班,夜班連着白班轉,兩天一夜不回家是常態,夫妻倆一個禮拜碰不上幾次面。遇上辦案出差更是沒日沒夜,連小兒子出生時他都不在南京。

可她願意理解。

同是選擇學醫,但曾經,一個是法醫,一個是婦產科醫學生,他要爲屈死者伸張正義,她就去迎接新生。

分擔風雨,“警嫂”二字分量足

從相知到相守,他們共擔風雨,各自努力。

法醫工作6年,陳果果共解剖各類非正常死亡屍體100餘具、出具傷情鑑定意見書800餘份,是獨當一面的業務能手。

當時,她博士在讀,他就在繁忙工作之餘,努力提升自身,先是通過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後又取得碩士學位。

2014年,她面臨畢業,獲得在鼓樓醫院的工作機會,他辭職考入南京公安隊伍,結束6年異地戀情。他說,爲愛相守,總有一個人要放棄些什麼。

新的崗位上,他依然優秀。從專業技術民警到基層派出所民警,從後臺到前臺,陳果果“以站爲家”,先後幫助80餘名走失人員找到家人、服務羣衆2000餘次,爲羣衆找回遺失物品價值數十萬元,累計收到羣衆的表揚信、錦旗30餘封(面)。多年來他還一共參與辦理刑事案件260餘起,爲被害人挽回損失200餘萬元,辦理治安案件140餘起,抓獲三逃人員80餘人,爲平安南京建設貢獻着力量。

她,“不甘示弱”。

作爲一名婦產科醫生,張羣刻苦鑽研業務,主持並完成關於胚胎種植的國家級、省級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發表署名SCI論文20餘篇。2020年疫情期間,她堅守崗位,有效保障就診孕婦及胎兒的安全。

2021年,當她即將臨盆生產時,陳果果因在外地偵破電詐案件無法及時趕回,她阻止了歸心似箭的丈夫,獨自在產牀上迎來了兩人的第二個孩子。

“我自己就是婦產科醫生,兩次懷孕的產檢他一次也沒陪過。但也習慣了。”張羣說,她當然心疼丈夫的辛苦和忙碌,也有過很多個想開口要他留在家的時刻——婆婆做了胃癌手術,她每天不到6點起牀,既打點好孩子們的飲食,又趕在上班前準備好婆婆的三餐;公公突發腦梗急需入院治療、她和孩子輪流發燒生病,丈夫在外地出差辦案,她獨自一人帶一家“集體看病”……

“警嫂”二字的分量就在這裏:她們守住小家,讓丈夫在外安心守“大家”。

由愛及家,每一個相視一笑裏藏着致意

穿上警服,他責任在肩,當難得在家時,他全身心地陪伴家人。

11月8日,是大女兒4週歲的生日,夫妻倆難得湊在一起,一家四口拍了全家福,陳果果抱着女兒,張羣抱着小兒子,工作忙碌、生活平淡,但笑容燦爛。

脫下警服,他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

不久前,張羣週末值班,陳果果獨自在家陪伴兩個孩子,他手牽着小女兒、揹着小兒子坦然到菜場買菜做飯。張羣從女兒的口中聽說了“爸爸帶倆娃”的故事,覺得既好笑又溫馨。

他願意家裏大事小情都找她“請示”,不加班時就按時回家,分擔家務,帶着女兒做手工、看動畫,還會帶小禮物回家,女兒最愛的玩具,就是爸爸帶回來的穿着警服的“守護熊”毛絨玩具。

但即便是便衣,藏在血液裏的正義感、責任心和同理心不會改變。一次,夫妻倆帶着女兒出門坐地鐵途中,突遇有人暈倒,當所有人愣住時,陳果果已將女兒交到了妻子手中,兩步衝上去。

“我是醫生,反應都沒他那麼快。”張羣說丈夫絕對是“職業使然”,平時一起出去,遇到別人有困難,他都會立刻衝上去詢問幫忙;在工作中遇到情況困難的執法對象,他也會私下接濟。

她也一樣,“警嫂”的身份藏不住。不時在家庭羣、同事羣、朋友圈裏宣傳各類反詐宣傳、警紀鐵規,向親朋好友們解讀法律政策,被朋友們玩笑地稱爲“婦產科醫生中的普法工作者”。

陳果果、張羣夫妻倆的關係像是兩棵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個相視一笑裏藏着互相致意,那是對愛的認可,對家的呵護,對對方爲社會奉獻付出的理解與尊重。

通訊員 寧公宣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源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