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改革踏過35歲門檻

來源:經濟參考報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穩步增長、服務業持續恢復、高技術產業投資高速提升……近日,天津經開區1到10月主要經濟數據出爐,各項指標成績良好。作爲1984年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3年前的天津經開區正面臨着職場人戲稱的“35歲門檻”:體制僵化、利益固化、動力弱化,“開發”的意味少了,“區”的意味多了。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設立以來,經開區、高新區、保稅區等開發區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然而記者發現,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誕生於“兩頭在外”發展環境中的開發區開始碰上“35歲門檻”。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開發區管委會越來越像機關。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東部某開發區從事一線招商的人員不足兩成,個別開發區甚至不足一成。“這就意味着,大多數的人力都沒有投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一位開發區負責人說。

“經過多年發展,全國各類開發區普遍面臨問題。”佐佑管理顧問公司高級合夥人羅青華說,開發區的功能不專一,業務不突出,機關化嚴重。

作爲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經開區在1997年至2011年連續15年在全國國家級經開區中排名第一,到2018年名次跌至第三。商務部公佈的2018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覈評價結果及部分單項排名情況顯示,天津經開區在科技創新方面位列第10名。

對於35歲的天津經開區來說,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2019年2月起,天津市濱海新區逐步在天津經開區、天津港保稅區、濱海高新區、東疆保稅港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五大開發區全面推開法定機構改革:取消行政事業編制,政府部門實行企業化管理。

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人、崗、責三方面。

今年1月,濱海新區再次面向全國公開選聘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截至此次招聘前,濱海新區已公開招聘管委會副主任36名。以副局級管委會副主任招聘爲標誌,濱海新區各開發區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原有的行政事業編制全部取消,變成“合同制工作人員”。多位專業人士認爲,這是全國法定機構改革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砸鐵飯碗”。

一組數字顯示,各開發區現有授薪人員1725人,較改革前減少132人;領導班子平均年齡年輕近6歲,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達75%。幹部年輕化、專業化凸顯,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改革改出了一批特色部門。面對營商環境中的“三不管”問題,天津經開區成立兜底保障部門企業服務局,真正做到“別人不管的,新部門全都管”。此外,各開發區根據自身功能定位、產業特色而設置了汽車產業促進局、綠色石化產業促進局等服務對象明確的新部門。

天津經開區改革後行政事業單位減少17個,專業招商部門從6個增加到12個。改革後的5個開發區招商引資和服務企業類部門佔比超過80%,直接從事招商引資和服務企業的人員佔比達89%。

針對人員動力問題,濱海新區逐步實施“三考合一”改革,即將“班子考覈”“績效考覈”和“督查考覈”合併,充分發揮考覈風向標作用,人員工作更加精準、科學。

收入也拉開了差距。一位新組建部門的局長直言,改革第一年他的績效係數是0.96,而副手是1.152,比他多出20%。“只要幹得好,科員比科長賺得多,副的不比正的賺得少。”

2019年底,天津自貿區管委會成爲全國第一個開展法定機構改革的自貿區管委會。“天津自貿區這次法定機構改革很徹底。創新發展局是以企業法人登記、實行企業化管理、依照法定授權履行政府職責的法定機構,推行全員聘任和崗位績效工資體系。”天津自貿區政策與產業創新局副局長曹正清坦言,制定績效考覈評價辦法,更能激發人員的創新意願和內生動力。

三年來,天津各個開發區的發展活力得以釋放。

應聘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的寇曉霜在上任頭半年,經貿洽談超過了3000次,相當於各部門每天接洽超過20家企業。上任以來,她帶領團隊憑藉貿易數據梳理出強鏈補鏈的關鍵企業,馬不停蹄逐一走訪。這支“野戰軍”全員上陣,爲地方經濟蓬勃發展注入了鮮活血液。

隨之而來的是濱海新區良好的營商環境。2019年至今,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超過1500家,年均增速35%以上,其中,北京企業佔新增註冊企業的三分之一,將持續在集聚科技資源、支撐經濟轉型等方面發揮作用。

經濟的活力因改革得到釋放。2021年1到10月,天津經開區工業總產值比2019年同期增長9.6%,規模以上商品消費額同比增長32.3%,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5.3%,前三季度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