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的名字在後世如雷貫耳,一部只有六千字十三篇的兵學聖典參透了兵家天機,成爲軍事奇才的枕邊寶書。他出身於兵家輩出的齊國,父親是大貴族,叔叔是大司馬,本來可以在齊國謀個好前程。可是,自己的家族捲入了內爭,不願同室操戈的他只好出逃吳國,在這個雖然落後卻充滿活力的用武之國,用一部兵書打開了人生重啓之門。此後,他三令五申訓練女兵,迂回奔襲橫行強楚,提三萬衆,前後破敵二十萬,打贏了被史家稱爲“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的柏舉之戰。他便是後世被譽爲兵家至聖的孫武。

    公元前523年,不甘心當齊國小弟的莒國(己姓,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暗自發力,熱衷於鑄劍的莒共公庚輿公然對齊國說“不”,讓一心奮發圖強的齊景公呂杵臼大爲震怒,立刻命令高發、田書(嬀姓孫氏,齊國田氏族長田無宇家的老四)等公卿大夫領兵討伐。莒共公打不過齊軍,退守紀鄣城(在今江蘇贛榆東北近海)。紀鄣城是莒共公爲自己安排的退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莒國曾是東夷之雄,被逼到絕路的莒人戰力陡升,高發的進攻屢屢受挫。齊景公聞報很生氣,立刻命人軍前換將。

    俗話說,換手如換刀。臨陣換上的田書可不想成爲高發第二,既然強攻不成,那就智取。田孫發揮調查研究的神奇功效,一番摸排後,竟然讓他打聽到一個消息:莒共公一心想重振雄風,便不顧國力地加班加點趕造武器,那些工匠受不了無休止的勞役,就想脫離作坊,被發現後統統被莒共公砍了腦袋。這些人的妻子不僅成了寡婦,還被迫爲莒共公日夜織布。

    面對暴君,她們雖然敢怒不敢言,但心中的仇恨已如火山般蓄積,只待一個噴發的機會。聽到消息後,田書大喜,立刻命令一個兵士化裝混入紀鄣城中,找到這些婦人,說明來意。聽說能爲自己的丈夫報仇,還能早日擺脫暴君的魔爪,這些婦人當然樂意,就偷偷地帶着這名士兵來到城頭。莒兵見到這些婦人,不疑有它,只當是被國君強徵來幫助守城的。

    婦人乘莒軍不備,抽出早已連綴在一起的布帛,從一處偏僻的地方順下城去。那個混在婦人堆裏的齊兵乘機發出約定好的信號,引導早就偷偷潛到城下的齊軍死士拽着布帛登城。可憐莒軍只顧防着城外的齊軍,哪知道眼皮底下的婦人通敵,結果一直到60多名齊軍死士登上城來,才發現有異,急忙上前格殺。在後面督陣的田書見狀,立刻命令城上城下的齊軍大呼“齊軍進城了”!此時,莒共公剛睡醒,聽說齊軍進城了,二話不說,帶頭就跑。莒軍一見國君都跑了,還打個毛線啊?就這樣,田書率部順利開進紀鄣城。

    田書因爲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封於樂安(今山東廣饒、惠民一帶),從此改叫孫書。

    本文主角正是嬀姓孫氏的傳人兵家至聖孫武,也就是諸子百家中輩小人大的孫子。

    難解豪門恩怨被迫棄齊歸吳

    孫武字長卿,大約生於公元前545年,按照爺爺孫書的采邑來論,籍貫是樂安人,田完的七世孫。生在一個大貴族之家,孫武從小卻沒有嬌生慣養,很早就在軍營中歷練,又有個兵法大家的族叔田穰苴耳提面命,對於指揮行軍打仗的本領越發青出於藍。

    不過,由於歷史久遠,人們對於孫武的早年生活知之甚少,司馬遷一句“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便將孫武的前塵往事一筆帶過了。至今,人們對孫武是否田完的後人都存有疑問,有人就說他是衛國正卿姬姓孫氏的後人。不過,筆者一不是考古工作者,二也沒有時間鑽進故紙堆裏尋根溯源,只是本着“吾從衆”的心理,以流行的論調介紹這些古代名人,所以對於被司馬遷都雪藏的孫武歷史同樣不作過多考據,也請讀者大大不必過於計較。

    年少英俊的孫武娶妻鮑氏,是齊桓公老師鮑叔牙的後人。鮑氏與田氏是長期合作的政治盟友,孫武與鮑氏的聯姻雖是政治婚姻,但並非所有的政治婚姻都是不幸的,孫武和美麗溫柔的鮑氏就很和美,兩人育有三子,在次子孫明的後人中,一百多年後還會誕生另一位身殘志堅的兵法大家孫臏,再過七百多年還會出現一個割據一方的政權孫吳。

    按照一般的劇情,孫武應該在田氏大宗田乞、田常父子的安排下,積極地爲擴大田氏產業服務。爲此,他不得不捲入田氏與國氏、高氏乃至晏嬰等人的政治角逐之中,憑着過硬的軍事素質,爲家族的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甚至超越本家後來居上也未可知。

    然而,孫武和他老叔加老師所學的兵法,歸根結底都是槍口向外的,孫武和田穰苴一樣,都不願捲入田、鮑、國、高四大家族的權力遊戲之中去。可是他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爲田氏大族的成員手握重兵,如何能夠讓國、高兩氏的族人放心呢?很快田穰苴便被國、高兩氏積毀銷骨,同樣對田氏不放心的齊景公就坡下驢,順勢免除了田穰苴的兵權。國、高兩氏見有機可乘,又加緊迫害田氏族人,雙方矛盾越來越激化。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奮起一搏,要麼悄然隱退。作爲孫氏年輕一輩中最傑出的人才,孫武不想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老叔抑鬱而終後,就打馬揚鞭離開了故國,前往位於齊國南面的吳國,希望在那裏找到人生的歸宿。

    作爲一位受教於名師、習練於疆場的兵家來說,最好的歸宿還是戰場。孫武之所以選擇吳國,是因爲此時的吳國在接受晉國的扶持後,一改斷髮文身、野蠻落後的面貌,軍事力量大幅提升,開始頻煩地找楚國的麻煩。這樣的國家,一看就是充滿蠻力與活力的用武之地,也是孫武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平臺。

    重出江湖三令五申練兵有方

    孫武剛到吳國時,見吳國雖然野心勃勃地一心想搞事情,但是王族之間的關係卻異常緊張,特別是公子光(闔閭)對於吳王僚越過自己這個長房家的老大稱王非常不滿,總想取而代之。公子光到處踅摸高人助拳,時刻準備做掉吳王。孫武在齊國時不願摻和內戰,到了吳國同樣不希望窩裏鬥。索性找了一處原生態的田園美景,隱居待時。反正離家時老爸孫憑給的錢足夠多,吳國這裏的物價也不算太高,小日子過得還算可以。吳國當地官員知道他是從中原上國來的,雖然沒辦護照,但對於這種跨國貴胄,大家都還是很尊敬的,因此,孫武有大把的時間研究兵法。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孫武的兵法初稿完成了,他高興得跟個孩子似地手舞足蹈了好幾天。可是那個那代沒有紙張,更沒有印刷術,全憑刀筆刊刻,再好的書也不容易流傳下去。特別是兵法,要想著之名山,傳之後世,必須經過實踐檢驗,被大衆認可,纔會有人花功夫繼續刊行。

    就在此時,一個不速之客闖入了孫武的寒舍,此人正是逃入吳國企圖借兵報仇的伍子胥。出身楚國羋姓伍氏的伍子胥,與嬀姓孫氏的孫武同是貴胄之後,又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非常談得來。孫武給伍子胥看了自己剛剛殺青的書稿,伍子胥是個行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蘊含的價值,對其大加推賞。

    再之後,伍子胥苦盡甘來,輔助公子光殺死王僚奪取了王位,成爲吳國新王闔閭駕前第一紅人。伍子胥的第一要務是滅楚報仇,可是在當時即便是幼兒園小朋友也知道楚強吳弱,擊敗楚國殺掉楚王談何容易啊?伍子胥知道憑自己的本事擊敗楚國實爲天方夜譚,或許那個隱居逍遙的好友孫武能夠牛刀一試,助己成功。於是,他向闔閭力薦孫武。這一年是公元前512年。

    仔細回顧一下伍子胥的報仇之路,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在最初不得志時的伍子胥似乎非常有人緣,遇到的都是一些傾心相交的奇男子、偉丈夫,如孫武、專諸等;一俟伍子胥大權在握,再交的朋友就是伯嚭這樣恩將仇報的小人;再往後,他似乎連小人朋友也沒了,竟然成了一個曲高和寡的人。如此看來,一個人地位的變化與交友成反比,地位越高,越難交到真正的朋友。

    闔閭聽到伍子胥的推薦後,最初並不以爲然。說老實話,這些年吳國雖然國勢日盛,但畢竟纔剛脫離斷髮文身的野蠻舊習沒幾年,對於中原士人仍是敬而遠之的。畢竟中原士人的認知水平與吳國不在同一個層面上,要想降維合作需要一段漫長的磨合期。

    幸好,伍子胥是一個不肯輕易放棄的人。他一連七次向闔閭推薦孫武,甚至揚言如欲伐楚,必用孫武。這下,由不得闔閭不重視了。

    孫武知道闔閭是個有作爲的君主,可以幫助自己的兵法大行於天下,就不再矯情,帶着《孫子兵法》初稿進見吳王。

    吳國自從接受晉國屈巫的教導,學會了車戰等中原先進戰法後,這些年與周邊各國,特別是老牌列強楚國幾乎是無年不戰。俗話說“久折肱成良醫”,作爲吳國王室成員,闔閭多次帶兵出征,對於兵家之事可不是門外漢,如今他仔細地翻看《孫子兵法》,立刻在心中暗暗稱奇“這個俊後生有此見地,果然是上國人物”。於是,他與孫武就軍事、政治、外交等問題展開廣泛交流,孫武竹筒倒豆子,毫無保留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令闔閭不得不瓜目相看。

    不過,打老了仗的闔閭知道再好的兵法,如果不能用於實戰,都是瞎扯。他希望能夠親眼目睹一下孫武的統兵能力,就問道:“先生說什麼隊伍都能帶好,寡人想到一支隊伍,不知先生可敢一試?”“敢!”孫武知道此時沒有退路,如果認慫,那麼前面說得再熱鬧也是白搭。

    “那好,寡人就把後宮中的女人交給先生操練,行嗎?”闔閭逼問道。“當然行!”孫武橫下一條心答道。

    於是,闔閭將自己後宮中的180個姬妾加宮女召來,讓他們聽孫武指揮。

    孫武也不忸怩,接過令旗,就將她們分爲左右兩隊,指定闔閭的兩個寵姬爲隊長,讓她們穿上盔甲各執武器,開始訓練。同時,孫武又指派了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哪知,當孫武揮隊令旗時,兩個寵姬不僅不帶頭走位,反而站在那裏沒事人一樣喫喫嬌笑。其餘衆女見隊長不動,也渾若無覺地原地站立,看戲似地瞅着孫武。

    孫武一愣,旋即想起了老師當年校場斬莊賈的場景,看來,今天的事不能善了了。不過,他也不想把事情搞僵,就又一次揮動令旗,還特意提高音量,將命令傳到每個人耳中。哪知道,兩個寵姬笑得更燦爛了,其中一個竟然把手中的長戈也給扔了,還捂着肚子向着孫武指指點點。那樣子,像極了驪山上烽火戲諸侯的褒姒。

    是可忍,孰不可忍。孫武大喝道:“嚴肅點兒,這是演兵了!”可是沒用,這兩個寵姬喫定孫武了,把他的全部動作自動歸於耍猴兒,想不笑都不行。

    孫武知道今天的事只能殺雞儆猴了,要不然自己就變成猴了。儘管孫武姓孫,可也不願變成被人取笑的大師兄。於是,他斷喝一聲:“呔,本將三令五申,汝等竟然致軍令於不顧,罪在不赦。軍法官何在,速將兩個帶頭取笑的隊長拿下,軍法從事!”

    見軍法官有些發呆,孫武厲聲道:“軍法官,爾等欲徇私違法嗎?再不動作,本將就先斬了爾等!”一聽這話,軍法官立刻打了個激靈,衝上前去,老鷹捉小雞似地綁了兩個寵姬,押至一邊就要行刑。這下,可把兩個寵姬嚇壞了,忙不迭地叫饒。看着花容失色的兩個寵姬,孫武不爲所動。

    那邊廂,正在看臺上腹誹孫武不過如此的闔閭看到自己的寵姬要喪命,登時急了,馬上派人傳令道:“寡人知道先生能用兵了。且莫殺了這兩個寵姬,沒有她們寡人喫飯也不香!”孫武知道此時箭在弦上,如果不殺兩人,一則不能威行軍法,二則遺禍於後,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拒絕道:“臣既受命,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然後,他下令立刻斬殺二姬,然後重新選拔兩人爲隊長,繼續操練。

    以後的事,就由政治問題變成技術問題了。這對於喜歡技術超過政治的孫武來說,簡直駕輕就熟。那些宮女看到兩個寵姬香消玉殞,先是暗自歡喜,繼而心生畏懼,再也不敢嬉笑兒戲了,全都在隊長的引領下,按令而行。很快,這些宮女便熟悉了簡單的隊列指令,前後左右、進退回旋,乃至跪爬滾起,全都做得有模有樣。之所以會這樣,一是因爲孫武的指揮有方和震懾有力,二是因爲此時的吳人野蠻好戰,即便是女子也不手軟。

    闔閭看着孫武的訓練,心中仍然不忿,不過見到剛纔還分不清左右的宮女竟然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明白了部伍進退,也不得不暗自點頭。孫武上臺交令,對闔閭說:“臣明白大王的意思,可是大王既然讓臣治軍,如果不能令行禁止,賞罰分明,如何號令三軍?今天大王也看到了,這些宮女都能精練如此,假以時日,吳國必當威行天下,大王何愁霸業不成!”一席話,說得野心膨脹的闔閭頓時回心轉意,下令正式拜孫武爲將軍,讓他和伍子胥一起訓練吳軍。兵聖孫武終於可以盡情發功,一展所長了。

    深入險境出其不意一戰功成

    經過彼時代表中國最高軍事水準的孫武、伍子胥聯手打造,吳軍的戰鬥力有了質的提升。可是,軍力的提升並不等同於國力的提升,吳楚之間巨大的國力落差,不是短時間之內就可拉平的。於是,伍子胥與孫武商議,提出了一個靡耗楚國國力的計策:吳國選練精銳,分成三軍,輪流深入楚境襲擾。一旦楚軍大隊來戰,立刻撤回,待楚軍回師,另一路吳軍再入楚境,如此週而復始,使楚軍疲於奔命。

    那位讀者會說,吳國能用這招,楚國爲何不用?一言以蔽之,戰爭是講成本的。彼時的吳國尚處蠻荒狀態,有什麼好被襲擾的?楚國則是家大業大,要保護的財產多了去了。再者說,楚國的最大敵人始終是北面的傳統爭霸對象晉國,又怎麼捨得拿出全部家底去與吳國血拼?就這樣,楚軍眼睜睜地和侵略如火的吳軍捉了六年迷藏,國力與軍力的消耗實在是有苦難言。

    在吳楚兩軍你來我往的捉迷藏之外,孫武還大搞“伐交”。公元前508年,孫武首先策動桐國(偃姓,在今安徽桐城市北)叛楚,又讓羣舒之一的舒鳩氏欺騙楚人出兵到吳楚邊境,隨即乘敵不備,擊敗楚師於豫章;然後,趁楚人新敗,進軍攻克巢地,活捉了巢大夫公子繁。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讓那些楚國的附庸們跌碎了一地眼鏡,曾經不可戰勝的江漢之主大楚這是腫麼了?竟然讓一個野蠻之邦打得如此狼狽。漸漸地,這些對楚國的畏懼已然刻在骨子裏的諸侯們內心世界開始泛起漣漪,與楚國的友誼小船眼看着說翻就翻。

    又過了兩年,也就是公元前506年,吳軍再次採取孫子“因糧於敵”的策略,大舉越過邊境,進入楚境,強割楚稻,把個江南魚米之鄉好一頓禍禍,這才施施然拂衣而去。聞訊糾集起來快馬加鞭趕到的楚軍看着吳軍留下的一地雞毛,真是欲哭無淚。

    到了這年冬天,孫武認爲伐楚時機已到,建議吳國興師滅楚。之所以會選在此時伐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一是經過長達六年的襲擾,楚國上下已然麻木,對於吳軍的越境攻擊很難有效防範,可以使吳軍順利達成進攻的突然性。二是冬天進攻,水流放緩,吳軍逆水前進阻力較小,便於水陸並進,更好地發揮吳軍的優勢。

    至於說冬天寒冷,士兵會有凍傷,自從吳國人掌握了不皴手神藥後,這個問題不存在了。三是楚國的兩個小弟蔡國和唐國,因爲不堪忍受楚國令尹囊瓦(子常)的勒索和無端監禁,願意與吳國共同伐楚。同時中原老大哥晉國也對楚國虎視眈眈,雖然有些雷聲大雨點小,但只要晉國肯坐壁上觀,吳國伐楚的成功機率就會大上許多。四是吳國採納了孫武的建議,注重養精蓄銳,發展國內農業和軍工生產,早已是“禾稼登熟,兵革堅利”,正好趁着農閒打個仗活動一下身體。

    闔閭繃了多年的稱霸野心可以一朝釋放,伐楚積極性也是槓槓的。當年王僚打了楚國多次,也沒有啥拿得出手的戰績,如今若能一戰定乾坤,那闔閭還不得美上天去?

    於是,闔閭以孫武、伍子胥爲將,以其弟夫概爲先鋒,出動三萬大軍,乘船溯淮水西進。這是地廣人稀的吳國當時能拿出來的最華麗陣容了,爲了實現自己壓抑多年的夢想,闔閭也是蠻拼的。

    吳軍先是攻下戰略要地州來(在今安徽鳳台),這裏是吳楚數十年交兵的一個拉鋸點,一度還是吳國公子季札的封地。之後,吳軍浩浩蕩蕩地舟行至淮汭。在此處,孫武建議組建快速反應部隊,棄舟登岸,出其不意地攻入楚國腹地,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

    對於孫武這一手出人意料的決定,吳國君臣集體蒙圈。半晌,還是伍子胥如一個好奇寶寶似地發問:“水戰是我軍所長,爲何棄長用短?”孫武反問道:“你能想到水戰是我軍所長,楚人會想不到嗎?所謂兵貴神速,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敵人防不勝防,打他個出其不意。”

    事實證明,楚人的腦回路與楚人之後伍子胥的是一樣的,楚人一直擔心吳國水軍來犯,做了大量針對性的防備,相反陸上的防禦卻很稀鬆,畢竟這麼多年,也沒有哪個國家的陸師深入過楚境。據一位研究吳楚交惡的學者統計,雙方大小數百戰,往往是水戰楚勝,陸戰吳勝。孫武這一變招是喫透了楚人的心理。

    再者,楚國在上流,吳國在下游,上打下不費蠟的道理也適用於水戰。所以吳國的所謂善長水戰,在楚國人面前真得畫個問號?

    伍子胥等人聽了孫武的分析後,覺得有理,就舉手贊同。孫武隨即挑選三千五百壯士組成先鋒軍,命他們從陸上迅速越過楚國北部地區的三道防線大隧、直轅、冥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入楚國腹地,從楚人想不到的地方直逼漢水下寨。隨後,吳軍的大部隊也陸續趕到,在漢水東岸集結完畢,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奇襲。此時的吳軍距離郢都已經不遠了。

    吳軍的突然殺至令楚昭王熊軫慌了手腳,爲了避免局勢惡化,他只好派惹事包囊瓦率沈尹戌、史皇等人迅速集結部隊前往漢水禦敵。

    要說憑着楚國的實力,三萬吳軍並不可怕,可關鍵是楚軍精銳大多散在各處,不可能接到命令就朝發夕至。即便如此,聚焦在漢水西岸的楚軍人數依然比吳國多,只是不比吳軍是百戰精銳。

    面對蓄勢待發的吳軍,出身羋姓沈氏的沈尹戌仍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他認爲不能坐等兵力集合再戰,吳國也不會給楚軍時間,爲今之計應利用吳軍孤軍深入的劣勢夾擊敵人,方有轉敗爲勝的機會。因此,他建議由囊瓦負責固守漢水西岸的楚軍防線,自己則率軍北上方城,從那裏繞到吳軍側背,搶奪吳軍戰船,截斷吳軍糧道,然後夾擊敵人,一舉破之。這可是一條無比狠毒的絕戶計,一旦成功,孫子真就變成孫子了。

    囊瓦聽了沈尹戌的建議,覺得不錯,就同意了,於是,沈尹戌連夜帶兵出發了。眼看着吳軍就要遭到滅頂之災,形勢的突變要求孫武必須立刻作出相應調整。

    時刻觀察着楚軍動靜的孫武還沒實施破解之策,就有人出來幫助吳國了。

    原來,沈尹戌剛走,就有人在囊瓦的耳邊嘀咕:“令尹大人如果採納了沈的建議,豈不是將功勞拱手送人?沈氏本來就得楚人之心,再打了勝仗,您還能繼續當令尹嗎?”囊瓦不免心動,又問史皇,史皇迎合主帥也贊成出戰。畢竟楚軍人數佔優,而且是本土作戰,未必沒有勝算。

    壞就壞在楚國人的算術水平太高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根本沒有算到吳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爆發出來的巨大戰力。而且,囊瓦的人緣太差,簡直是楚國公敵,沒有幾個人樂意爲他死戰,這無形中又拉低了楚軍的戰鬥力。

    當囊瓦率領的楚軍主力渡過漢水時,孫武並沒有命令吳軍發起攻擊。孫武早已偵知楚軍分兵的消息,深爲沈尹戌臨陣不亂的應對之策折服,擔心一旦和全力戒備的楚軍主力打成膠着戰,萬一遭遇楚軍奇兵的攻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孫武果斷改變戰術,命令吳軍大踏步後退,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向吳軍的後續船隊靠攏,實則引誘楚軍拉長戰線,誘敵深入,進而打亂楚軍夾擊吳軍的部署,然後再尋機破敵。

    囊瓦是個驕狂的人,雖然一度被孫武的出其不意打蒙了,但一見吳軍後退,又迅速變得狂妄自大起來,命令楚軍加快進軍步伐。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楚軍依靠堅壘打打防守戰還行,如今離開大寨打野戰,如何是百戰精銳的吳軍的對手?

    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不緊不慢地牽着楚軍的牛鼻子,在小別山至大別山之間,搶佔有利地形,一連三次擊敗楚軍。這下,囊瓦色厲內荏的本性又暴露出來了,就想着棄軍逃命。沒想到,此前一直迎合囊瓦的史皇倒是個熱血漢子,當即厲聲呵斥,囊瓦也覺得此時跑路太難看了,就決定再撐一段時間再說。

    11月18日這天,孫武不再撤退,而是在柏舉(在今湖北麻城境內,一說在湖北漢川北)一帶排開陣勢,準備給楚軍致命一擊。囊瓦也命令士氣低落的楚軍展開陣勢,與吳軍對峙。先鋒夫概軍前請命,希望由自己率軍先發制人,衝擊囊瓦中軍,爾後吳軍主力齊出,一舉破敵。闔閭認爲此戰是吳楚決戰,不能過於冒險,一旦失敗,吳軍將死無葬身之地。孫武也希望打得穩妥一些。

    夫概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他沒有聽王兄的話,就鼓動自己的先鋒軍率先破陣。這些常年征伐、深入險境的吳軍聽了夫概的話都很上頭,便不管不顧地跟在夫概後面向囊瓦殺去。已被吳軍嚇掉了魂的囊瓦早就沒有了搶人寶貝時的驕狂,一見夫概如猛虎般地殺來,立時亂了方寸,轉身就走。楚軍本就討厭這個二貨,見他先跑,也跟着亂了起來。

    後面的孫武與闔閭見狀,也不矜持了,立刻指揮全軍壓上。楚軍再也沒了鬥志,紛紛轉頭狂奔,任憑史皇等將死命阻擋,也難以挽回敗局。最終,史皇與其部曲不願投降,力戰而亡。囊瓦拋下大軍逃到鄭國,後因爲伍子胥欲報太子建(楚平王太子,伍子胥故主)被鄭人所殺之仇,移師鄭國,鄭國被迫殺死囊瓦求和。此前囊瓦費盡心機搜刮的鉅額財產成了吳軍的佔利品,就連他的夫人都成夫概的枕邊人。這貨作爲楚國王族,長期把持楚政,誤國誤己,真是羞煞人也。

    吳軍在柏舉力破楚軍,奠定了整場伐楚之戰的勝局,故此戰被後世稱爲柏舉之戰。

    不過,柏舉之戰雖然擊敗了楚軍主力,但並沒有全殲楚軍。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這裏畢竟是他們的主場,所以逃跑的手藝還是不錯的。吳軍自然不會放棄擴大戰果的機會,一路乘勝追擊,直至清發水(溳水在今湖北安陸境內的一段水道)。楚軍被清發水擋住,不得不打造船隻渡河逃生。

    最近打得手熱的闔閭就想立刻進攻,夫概卻建議乘其半渡而擊,兄弟倆爭執不下,就請孫武定奪。孫武想起老叔田穰苴“候其半渡而擊之”的故事,表示支持夫概。那邊廂的楚軍本來還在全力防備吳軍衝擊,見其駐足不攻,立刻轉頭搶渡。結果可想而知,吳軍輕鬆擊殺了楚軍上萬人,讓清發水變成了染髮水。

    之後,吳軍也渡過清發水,繼續追擊。途中,遇到楚軍準備就食,立刻發起猛攻,楚軍顧不得懸於釜中的飯食,餓着肚子繼續跑路。吳軍見狀,取過熱飯,不客氣地品嚐了。

    一直追到雍澨(即司馬河,位於湖北京山石龍鎮境內),吳軍遇到了由息地緊急回援的沈尹戌。說好的夾攻之策,竟然讓幾個貪功的小人給葬送了,同時葬送的還有大楚的國運,沈尹戌聞報五內如焚,再也顧不上去攻擊吳軍的後隊了,只希望能夠多救下一些楚軍的有生力量,然後重整旗鼓,將敵人趕出楚國。

    正是抱着必死的決心,沈尹戌的偏師與吳軍打上了遭遇戰。那個一直手順得要命的夫概輕敵冒進,在沈尹戌面前喫了個暴虧,讓楚軍好好修理了一下,也好知道並非大楚無人。但是,沈尹戌還來不及休整,聽聞前鋒有失的孫武立刻指揮吳軍主力殺到,不由分說地就將楚軍圍在垓心。孫武明白,此刻絕不能給敵人喘息之機,一旦沈尹戌憑藉戰勝之威加上個人魅力,召集足夠多的楚軍,那麼此前的勝利都將化爲泡影,所以必須在第一時間將沈尹戌搞掉。

    沈尹戌知道面對士氣如虹的優勢吳軍和指揮如神的孫武,自己絕對不能取勝,就命人將自己的首級割下帶回(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就是那個傳說中好龍的葉公,其實是個狠角色,將來會安定楚國社稷)。再次失去主帥的楚軍,在吳軍的密集攻擊下傷亡慘重,只得分散突圍。此後,孫武指揮吳軍又連續五次擊敗楚軍,使楚軍始終無法集結防反,只能一敗塗地,從而打開了通向郢都的勝利之門。那邊廂的楚昭王知道勢不可爲,遂在大臣的保護下,逃出郢都避難,被迫走上一條艱難的復國之路。慌亂之中,竟然連自己的老媽都給扔下了。不得不說,孫武破楚實在是令人跌破眼鏡。

    就這樣,孫武以三萬之衆橫行楚境,憑着出其不意的攻擊和對戰機的敏銳捕捉,前後共擊敗楚軍二十萬衆,書寫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後世史學家甚至稱其爲“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繚子是孫武的迷弟,曾由衷讚道:“有提三萬之衆,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柏舉之戰後,孫武與闔閭順利進入郢都,面對輝煌的宮殿、奢華的享受,作爲曾被楚人打壓數百年的勝利者,吳國君臣瞬間迷失了自我,他們盡情享受着勝利果實,搶宮殿、睡美女、分財寶,全然忘記自己只不過是取得了暫時的勝利,絲毫不顧楚王仍在楚軍尚強,周邊大國也不會聽任蠻夷之邦吳國後來居上。

    面對此情此景,只有孫武一人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他本想聯合伍子胥共同勸諫闔閭全取楚國,然後爭霸天下。可是伍子胥忙着尋找殺害父兄的楚平王熊棄疾的遺骸,對於吳人的肆意報復也樂見其成。這讓孫武認清了吳人不過是誤入大觀園的劉姥姥,格局太小,終究難成大業,遂萌生退意。

    之後,雖然孫武與伍子胥也曾合作過一段時間,但面對小富即安的吳國人,孫武最終難遂凌雲之志。史家對孫武此後的記載也語焉不詳,有說他就此隱居的,有說他曾幫助過繼任吳王夫差伐越,以“詐兵”破敵,逼迫越王勾踐投降的。關於孫武的精彩故事就此斷篇,再往後,孫武對吳國的得意忘形非常不滿,對好友伍子胥忠而獲罪傷心欲絕,再也不肯爲吳國效力,回到山青水秀的隱居之地,結合實戰經驗修訂《孫子兵法》,最終於公元前480年卒於吳國,死後葬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城外。

    一代兵聖悄然辭世,給後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那部享譽世界的《孫子兵法》。孫武在書中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密切聯繫,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的優劣。孫武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爲孫武爲軍事科學概括和總結出瞭如此豐富的哲學道理,得以確立了其在春秋思想界中與老子、孔子的並列地位。在後世,孫武的兵學思想超越了戰爭範疇,在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發揮巨大作用,因此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孫子兵法》不僅被中國古代列爲“武經七書”之首,也被國際公認爲“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至今,我們依然耳熟能詳這樣的教誨“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雖歷經千年,依然擲地有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