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日訊(記者 劉佳)“我們學校不是名牌大學”“你的專業能力也沒有很強”“公務員考試競爭多激烈啊”……這是一段來自學校就業輔導員的“日常問候”,據研三學生安迪透露,類似這樣的“就業靈魂拷問”她隔三差五就會收到。但對於輔導員而言,“就業率魔咒”以及來自社會、校方、家長的多重壓力,無疑讓他們成爲有苦難言的“夾心”。

據教育部、人社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11月20日,“2022屆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月”系列活動啓動,2022屆高校畢業生也正式進入就業求職季。而有關就業率的“暗戰”,卻早已在高校內部打響。

11月7日,大學生在山東科技大學秋冬校園雙選會現場尋找合適職位。新華社發 張進剛 攝

輔導員自編“催就業話術”

爲了鼓勵畢業生就業、儘快就業,高校輔導員們有着一套屬於他們的“催就業話術體系”。北京某“雙一流”高校碩士畢業生張楊告訴中國網記者,目前,還處於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初級階段,學校還是以積極爲畢業生與企業間創設溝通交流渠道爲主。但2022年考研結束,進入明年的3、4月份,學校才正式迎來“就業衝刺期”,屆時,各類“催就業話術”將悉數盡獻。

一名深諳高校就業輔導員工作的高校教師馬蕊向中國網記者透露,“親情牌”“愛校牌”“焦慮牌”……都將成爲輔導員們的“殺手鐧”。更有甚者,會給畢業生“指出一條明路”——參軍、創業或把人事關係轉到親戚公司名下。一時間,就業輔導員成爲高校畢業生手機上的“常用聯繫人”,甚至有學生感慨“願意飛行模式一輩子”。

各專業就業率“一刀切”

對就業率的執着,是每所高校諱莫如深的本能。這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評價槓桿不無關聯。中國網記者梳理發現,在教育部2003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從2003年開始,對連續三年本專科7月份畢業生就業率低於本地區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其專業總數。高校就業率甚至成爲辦學評估的“紅線”,至今仍或多或少地影響着高校的治學。據一名業內人士介紹,此前,炒作就業率的風聲有所收緊,但因爲去年疫情影響,就業率再次被喚醒,各地、各校認領就業率“軍令狀”。

由此產生的,是高校及就業輔導員的“唯就業率論”。“在學校的鼓勵下,我們當然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北京某“雙一流”高校學院團委書記、主抓就業工作多年的教師劉豪這樣說道。他告訴中國網記者,在他們學校,就業率是學校招牌,各專業始終保持100%全員就業,這已經成爲每個學院的“默契”。但就業率實則也備受輔導員們的詬病。一名來自北京某普通高校的學院團委書記夏梅對中國網記者說:“每個專業的就業情況不同,有公司主動上門供不應求的,也有冷門的老大難專業。都要求同樣的就業率,不科學。”

這一點,在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就業藍皮書》中得以印證。數據顯示,2020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信息工程、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藝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即需求增長型專業;2020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包括:繪畫、音樂表演、法學、應用心理學、化學。

“慢就業觀”氾濫致“畢業剩”

在“就業率狂歡”之外,來自社會、家長甚至學生本身的壓力,是造成“催就業”現象產生的另一原因。“學生‘怠就業’的狀態和家長、社會期盼他們早日就業的心情,都讓我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夏梅的話,道出了很多高校及就業輔導員的心聲。

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首度破千萬,同比增長167萬人。數據聳人,但畢業生就業市場就真如此焦灼嗎?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匡校震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每年,我們也會對用人單位進行前期的摸底調查,統計市場崗位數量。”匡校震告訴中國網記者,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市場性崗位數量遠遠超過畢業生數量。從北京地區歷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來看,基本能保證在96%上下。即便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2020年,年初,北京制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5%的計劃,最終超預期完成。“這讓我們發現,不是就業難,而難在畢業生的定位。”匡校震坦言,在當今的畢業生羣體中,在擇業時不乏有抱着“錢多、事兒少、離家近”心態的學生,而最終被剩下的也大多是這類學生。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馬妍也向中國網記者透露,從數據顯示,2020屆正在求職或被剩下的畢業生,約六成以上是曾收到過錄用通知的,但與預期不相符使他們始終待業。除此以外,則是那些“慢就業”的畢業生。

在“慢就業觀”及自我認知不清晰等因素的影響下,很多畢業生被剩下,這也使得高校及就業輔導員被迫“催就業”。通過劉豪的講述,中國網記者發現,這樣的畢業生已經成爲一種現象。“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藉口,不着急就業。比如,要考研,但有的兩三年都考不上;還有的,家裏不着急,先慢慢觀望。”對於這種完全沒有就業意願,甚至以“學歷避險”方式逃避就業的,高校幾乎束手無措。“以前,一些高校曾向教育部建議能不能將完全沒有就業意願的學生排除在就業率統計基數中,但最終被駁回。”匡校震說。

打破“唯就業率論” 創設多維評價指標

在以就業輔導員“打前戰”的高校“催就業”模式下,各高校就業率紛紛“飄紅”。從學校公佈的就業率數據顯示,2020年,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7.7%,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5.08%,北京交通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7.56%。除以上重點“雙一流”高校外,地方性高校就業率數據往往更可觀,甚至不乏近100%或已經實現100%的就業率。但與各高校飄紅的就業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和滿意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1%,與3月相比下降0.2個百分點,但16歲至24歲年輕人調查失業率依然維持在13.6%的高位,其中離校不久的年輕人失業率較高。就業就失業、就業即跳槽,對於這一現象的產生,匡校震直言,不能排除催就業給畢業生帶來的就業壓迫。

做好“六保六穩”工作,就業率並非唯一衡量標準。對此,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專家呼籲,可以通過建立跟蹤機制、模糊就業率數據等方式,弱化排名、優化就業供給側。

夏梅建議,是否可以建立“就業率回頭看”機制,即當年就業率僅作爲考量維度之一,同時還可參考1至3年內該校各專業的就業情況,包括滿意度、收入分析等。對此,匡校震表示,“回頭看”機制在廣泛採樣方面存在困難,特別是年限越久,問卷回收率越低。目前,北京採取年度就業調查問卷的方式瞭解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的情況,其中包括就業滿意度和薪酬待遇等,整體水平良好,“滿意”及“非常滿意”佔七成以上。此外,在就業率排名方面,北京也曾採取過分段公佈就業率的辦法,即公佈就業率80%以下、80%以上、90%以上的梯隊學校名單,降低高校的心理負擔。

在一味追求就業率之外,提高就業服務質量也至關重要。對此,部分高校也已經在內部形成了本校的就業評估報告,其中包括各專業就業情況、行業發展情況及用人單位調查,以便對用人雙方提供更好、更精準的服務,從而優化學校專業設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