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噪制噪?樓上夜間噪音不止 樓下敲鑼打鼓抗議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少原本和睦相處的鄰里,卻常常因爲同一個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噪音。最近,據寧波晚報報道,在浙江寧波市的一棟公寓裏,7樓和8樓的兩家人,就因爲噪音發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事情是這樣的,家住7樓的張大爺和老伴,年齡都接近80歲,特別喜歡安靜,晚上休息比較早,兩人本身睡眠質量也有點問題。而8樓住着一個四口之家,王先生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已經參加工作,另一個在讀初中。這家人經常晚睡,夜間就容易產生動靜。

張大爺夫婦就對這些動靜很是敏感,認爲嚴重影響了他們休息。他們也曾與樓上王先生一家交涉,而王先生一家則認爲,這些生活中的動靜在所難免,並不是刻意製造的,也算不上噪音。

雙方發生糾紛之後,社區居委會多次主動介入,每次溝通後情況有所好轉,但過一段時間就又爆發了。時間一長,雙方矛盾愈演愈烈,張大爺夫婦在夜裏被樓上噪音驚醒後,就開始敲鑼打鼓製造更吵的聲音,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抗議。

但是這種過激的行爲,一下影響了整棟樓的居民,大晚上的,誰也睡不好。其他鄰居多次報警,都無法解決問題。

小事兒逐步演變成了大事兒。當地社區居委會請人民調解委員會介入調解,先是鎖定樓上王先生家的噪音根源,給桌椅、家電等安裝腳墊、消音墊,同時給張大爺夫婦提供隔音耳塞,儘可能在睡眠時隔絕噪音。

另外,調解員們從情理法方面做雙方思想工作。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王先生一家應該保障樓下張大爺夫婦享有安穩寧靜的私生活狀態。調解員也勸導了張大爺夫婦:他們所住的公寓因爲硬件條件所限,隔音效果不是很好,樓上樓下難免產生一些聲音,只要不是刻意行爲,應該予以包容,不能採取過激手段“以噪制噪”,否則的話會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最近,這起鄰里糾紛終於徹底化解。

鄰里噪音風波不斷 甚至整棟住戶遭殃

事實上,現在樓上樓下因爲噪音引發矛盾的案例,並不少見。而噪音的來源也是多種多樣,有孩子跑跳的聲音,各種雜物掉落的聲音,裝修打鑽的聲音等等。下面我們要說的另外一起鄰居糾紛,就跟彈琴的聲音有關。今年8月,據新民晚報報道,上海的一位老人住在4樓,喜歡在家彈琴,但是1樓的鄰居認爲是噪音擾民。

於是鄰居多次在大門、樓道等位置貼上紙條,上面寫着“週末請還樓道一個清靜,隔音了嗎?關窗了嗎?您要臉嗎?”其中有一些內容還說的很難聽。此外,鄰居還在天井用喇叭叫嚷,甚至在4樓門外敲鑼,響聲震天。

4樓的老人認爲,自己也考慮了別人的休息時間,只是下午彈一會兒,早晚都不彈,不該被鄰居如此辱罵和騷擾。可1樓的鄰居也很委屈要說,自己女兒在家上班,工作會受到影響,而且其他樓層鄰居也都抱怨過受到琴聲干擾。雙方曾有過溝通,居委會和民警也多次上門,但兩家矛盾很難調解。

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況是,樓上樓下是因爲有其他鄰里矛盾,於是製造噪音來表示抗議。

今年4月,上海一居民連開5年震樓器的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據報道,6樓住戶家陽臺的水管老化滲水,影響到了5樓鄰居。因爲當時沒有好好溝通,小事逐步升級,讓兩家人從親密相好變得形同水火。到了2017年,樓下就開始使用震樓器,這一震就是五年。

這棟樓的其他居民也無辜“躺槍”,因爲噪音特別響,大人沒法好好休息,孩子沒法好好學習,本來睡眠不好的老人也經常一夜無眠到天亮。包括6樓住戶在內的其他住戶,曾經上門溝通過,也砸過門、報過警、拉過電、投訴過,但5樓住戶只用一招化解:“堅守不出”。

民警一上門,他就把聲音停了,等民警一走,噪聲攻擊又開始繼續。居委會也採取各種方式進行調解,但均無效果。有記者想要了解5樓住戶的具體訴求,但對方並沒有接受採訪。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兒被曝光並引發輿論關注後,涉事住戶“似乎已經搬離”,所有噪聲都消失了。居民們在微信羣感嘆“幸福來得太突然”。

解決噪音的方式越來越多元

近幾年關於噪音擾民的討論越來越多。在微博上一個名叫“樓上請停止你的噪音”的超話,如今裏面超過16萬粉絲,閱讀量達4200多萬。該超話下的微博內容顯示,很多網友都在抱怨鄰里噪音問題,有的言辭之中還充滿着負面情緒。

現實中有個別鄰居就因爲噪音大打出手。據媒體報道,2019年4月,青海一名男子,因無法忍受樓上鄰居家的“噪音”,持刀衝入住戶家中,砍傷了四人,造成兩人重傷。這還不只是個例。我們在裁判文書網檢索“鄰里噪音”,結果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由鄰里噪音引發的案件共有31起。其中15起涉刑事案由,15起涉民事案由,1起爲行政案由。

而據生態環境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環境噪聲投訴舉報事件,約爲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約108.3萬件,佔了一半還多。

此外,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衆舉報44.1萬餘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佔全部舉報的41.2%,僅次於大氣污染,位列第2。

2019年,來自蘇州的傅嶽建立了微信公衆號“反噪音聯盟”,分享解決鄰里噪音的妙招,如今已有一萬五千人關注。

傅嶽本人也曾一度被鄰里噪音所困擾,後來他裝了隔音吊頂,又買隔音墊送鄰居,對方態度逐漸好轉,噪音也逐漸消失。

現在人們解決噪音問題的方式也漸漸變得多元。目前,《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已經提請修訂。有專家表示,新的噪聲污染防治法出臺以後,可能會賦予物業、居委會等基層機構解決鄰里噪音糾紛的權利和職責。

以噪制噪的互相傷害該歇歇了

關於噪音問題,因爲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可能體會也不一樣。像對噪音比較敏感的人,往往會難以控制地對此投入超乎尋常的關注,最後陷入越在意、越生氣、越較勁的循環。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以暴制暴,冤冤相報何時了。

如果鄰居的日常生活妨礙到了自己,適當提醒一下對方,確實沒有效果的話,再請物業、社區等幫忙協調。當然,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對於實在不聽勸阻的一方,相關部門也不能“和稀泥”,誰挑起事端就依法懲治誰,才能以儆效尤,還鄰里一方和諧。

圖文來源:寧波晚報、新民晚報、上觀新聞、新京報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