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2國正式結束對華普惠制,爲何屢屢挑釁中國的澳大利亞依舊維持保留?

【環球時報記者 達喬 倪浩 任重】從12月1日起,中國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32個國家的出口商品,不再享受這些國家的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據專家介紹,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普惠制對中國的外貿增長、產業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然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的只剩挪威、新西蘭、澳大利亞3國。“中國可以說是以優異的成績從普惠制‘畢業’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對《亞洲時報》說,“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靠的是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中國的出口企業早已擺脫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普惠制不是永恆的”,他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出了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條件,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即將進入“創新發展新格局”。

32國正式結束對華普惠制

中國海關總署網站發佈公告稱,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列支敦士登等32個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香港《亞洲時報》稱,這標誌着“普惠制的明確結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對《亞洲時報》說,在過去幾年中,這32個國家中其實已經有一些停止向中國提供普惠制貿易特權,但中國海關只是爲了方便起見,繼續向出口商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何謂普惠制關稅優惠?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說明,普惠制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一種單向的優惠關稅甚至零關稅的准入制度,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加速其國民經濟增長。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12月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1964年聯合國貿發會成立時,就倡議支持發展中國家貿易,建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實施這種優惠關稅待遇。隨後,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特別是歐盟國家給予了積極響應,開始對非洲國家等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實行普惠制。20世紀70年代普惠制在全球普及最快,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退出。

據《亞洲時報》報道,自1978年中國宣佈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全球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而早在32國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之前,瑞士、日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已將中國從普惠制名單中刪除。迄今只剩挪威、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繼續對中國實行普惠制待遇。

“關稅政策已經很難影響中國的國際貿易全局”

香港《新報》評論稱,32個國家取消給予中國貿易普惠制待遇,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壞消息是,沒有普惠制待遇意味着“中國製造”在出口相關國家時失去優惠,須繳付更高關稅。好消息則是,此乃“國際身份象徵”,在很多國家眼裏,成功脫貧的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正向中等收入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邁進。中國究竟算不算發展中國家,近年引發不少爭議,但中國確實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年前中國加入WTO時,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現在人均GDP逾一萬美元。

霍建國告訴《環球時報》:“發達國家可以單方取消普惠制,並不違反國際貿易規則。”他說,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歐美國家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說明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已逐漸從普惠制“畢業”。那麼取消普惠制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是什麼?霍建國認爲,歐美國家的正常關稅維持在2%-3%之間,即便取消普惠制,恢復到正常關稅水平,對中國產品的影響也不大。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大規模加徵高額關稅之後,中美之間的貿易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了大幅增加。

《亞洲時報》稱,經濟學家預測,普惠制在中國的退出將加速包括服裝製造商在內的勞動密集型跨國企業撤離中國,向越南、孟加拉國等成本更低國家轉移的趨勢。但專家們同時認爲,取消普惠制對中國整體出口的影響將是有限的,根據WTO的數據,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國,市場份額爲31.6%。

香港《東方日報》引用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的話稱,取消普惠制對中企的出口成本影響有限,還因爲中國本身仍在WTO框架之內,與其他國家及地區也有不同的貿易協議。“關稅政策已經很難影響中國的國際貿易全局”,臺灣《工商日報》12月1日稱,過去曾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待遇的國家現在仍然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包括歐盟、英國等。另一方面,中國也積極轉向尋求用多邊區域經濟架構降低關稅壁壘,除了宣佈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之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將在2022年1月1日開始生效。上月東盟祕書處宣佈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等6個東盟成員國和中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4個非東盟成員國已正式提交覈准書,RCEP協定達到生效門檻。

維持普惠制的竟是澳大利亞

正如專家所言,中國從普惠制關稅“畢業”,並不影響中國外貿在全球的重要地位。3個僅存的對中國保留普惠制的國家中,最近跟中國關係相當緊張的澳大利亞也赫然在列,爲某些國家對中國外貿的高度依賴提供了生動的佐證。

近年來,澳大利亞執政聯盟奉行右翼政策,導致中澳經貿關係不斷惡化。從去年開始,澳方在WTO框架內多次發起針對中國的訴訟。澳方還跟隨美國腳步,宣稱中國對澳輸華產品徵收關稅是“經濟脅迫”,刻意製造兩國間的貿易紛爭。然而,事實是澳大利亞在過去18個月挑起的貿易爭端對中國的影響微乎其微,卻給澳國內多個產業造成嚴重損失。更爲諷刺的是,在此期間,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對華出口大幅提升,迅速填補了澳大利亞對華貿易減少的空缺。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1月30日報道,悉尼科技大學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與2019年相比,今年前9個月,受制裁影響的12項澳對華出口產品總值同比下降了126億美元。同期,美國對華出口的同類商品總值增加了46億美元,加拿大和新西蘭對華出口的同類商品總值分別增加了11.1億美元和7.86億美元。無怪乎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所長勞倫森形容,澳大利亞總是爲“澳美並肩站在一起”的說辭感到興奮,但是深入研究貿易數據時,卻發現美國在“竊取”澳對華出口方面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從去年5月以來,澳大利亞出口商因“支持美國的反華運動”受到嚴重影響,受損行業包括煤炭、大麥、牛肉、木材、龍蝦和葡萄酒。勞倫森無奈地表示,相比其他美國的“戰略盟友”,澳大利亞幾乎是“獨自承擔了所有反華成本”。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今後中國只會按照互惠互利的要求,與發達國家商討貿易合作方式。中國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在與發達國家開展貿易活動時,能否在技術和高端產業裝備引進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