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改口的背后

金融时报

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出席参议院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是时候放弃“暂时性”通胀的说法了。“‘暂时性’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许多人来说,它带有短期的感觉。我们倾向于用这个词来表示它不会以更高的通胀形式留下永久的印记。”他说,“我认为现在可能是放弃这个词并尝试更清楚地解释我们意思的好时机。”在此之前,即便数月以来美国通胀数据始终“高烧不退”,市场中对于美国通胀究竟是否是暂时性现象存在诸多质疑,但鲍威尔多次强调通胀将是暂时性的。如今,鲍威尔转变口风有何深意?

其一,美国通胀局势或比预期更为严峻。在最近一次11月利率会议中,美联储仍旧坚守“通胀暂时论”的看法。美联储强调,通胀上升的原因预计是暂时的。鲍威尔认为,随着疫情消散,美国通胀可能在明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回归正常。他还表示,全球供应链将恢复正常,但时间还不确定;相信随着经济的调整,通胀率将下降到接近2%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将使用政策工具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出现永久性上涨。但最新的美国通胀数据却表明,该国通胀局势并非如美联储预料的那般乐观。当地时间11月10日,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季调环比上涨0.9%,较上月大幅度提升0.5个百分点,非季调同比涨幅达到6.2%,这是31年来该数据首度破“6”。与此同时,该国10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6%,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4.6%。CPI和核心CPI同比涨幅均创2000年以来新高。价格呈现普涨状态,同比来看,除教育和通信用品外,所有的分项价格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环比看,除教育、通信用品和酒精饮料外,其余分项价格均在上涨,并且绝大部分价格涨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

细究之下,导致美国数月以来通胀大幅走高的原因未必会在短期内消除,通胀问题很可能会成为鲍威尔手中的“烫手山芋”。从美国国内因素来看,美国“直升机撒钱”式的新冠纾困法案,直接补贴于需求端,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居民端的消费能力和欲望,大量“注水资金”难以在短期内收回。另外,新冠疫情叠加大量的现金补贴,加剧美国居民避险情绪,美国劳动力参与率下滑,大量人员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子女,劳动力短缺现象进一步推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全球性的减碳政策造成传统能源供给弹性下降,拜登政府的能源政策导致美国页岩油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低迷。在持续的涨价压力下,企业已经开始向下游传导涨价压力,美国众多生活用品企业已经发布了提价公告,普遍将提价10%以上,涨价压力进一步向消费者传导。此外,一直存在的工资压力和房租上涨压力等因素,造成美国后续通胀压力仍大。从全球因素来看,全球能源紧张的格局依旧存在,能源价格易涨难跌。国际海运费的高涨,推升了美国消费品的成本,部分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加工制造角色的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不足,也加剧了美国居民消费相关商品的供求失衡,会导致美国消费端的价格出现明显抬升。目前来看,美国2022年高通胀的现象可能会持续,通胀将超出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

其二,美联储在平衡通胀和经济增长方面身处两难。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一度陷入大幅衰退之中;前期货币宽松刺激和数轮巨额财政刺激政策,导致早先美联储通过调控核心通胀来达到刺激经济以及稳定就业的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通胀稳定,成为美联储决策者难题所在。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需要一定程度的通胀;但另一方面,如若通胀超过美联储掌控范围,高通胀将对美经济复苏带来巨大伤害,甚至损害美联储信誉。预计在2022年,随着全球刺激政策的退潮和供应链摩擦加剧,全球经济复苏边际放缓,通胀还将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潜在风险之一。今年美联储已经宣布开启缩减购债计划,明年美联储何时加息会成为各界博弈的热点所在。美国本轮通胀与传统的需求拉动型通胀不同的是,其还与供给端的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加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会否弊大于利还需进一步观察,美联储将不得不在通胀和经济复苏方面“走钢丝”。

其三,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可能还需配合拜登政府的各种政治选情需求。11月30日,鲍威尔表示,通胀持续上升的威胁越来越大,可以考虑提前几个月结束缩减购债计划,将在未来的会议上讨论加快缩减购债速度。鲍威尔这番表态除了凸显美国通胀的重要性之外,也是为其后续应对政治压力提前做准备。美国将在2022年进行中期选举、2024年进行大选。通常来说,在中期选举和大选年份,美国政府大概率希望货币政策偏向宽松,因此需要提前(或错后)收紧货币政策,以便力促经济增长拉拢选民。当前的经济展望表明,美国明年核心通胀同比仍将高于2%,这意味着美联储在结束购债计划之后,大概率需要开启加息。换言之,美联储越早结束购债计划,将给其未来货币政策选择时点留下更多自由裁量的空间。对于明年11月的中期选举,拜登政府无疑会希望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成为民主党竞选中最有利的一张牌,美联储对此自然责无旁贷——当然,这也与拜登选择共和党人鲍威尔连任美联储主席一脉相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