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5分鐘“秒光”!半天狂賣至少400億!剛剛,睿遠新基刷屏,銀行券商都賣瘋!基金經理最新研判來了

記者 若暉

睿遠基金加上招商銀行(600036)等強勢銷售渠道能夠一日募集多少規模?是最近一週新基金髮行市場最大的謎團,隨着新基金首發日期來臨,這一謎底逐漸揭曉。

12月2日,也就是睿遠穩進配置混合基金首發當日,早上8點開始,渠道數據就在不斷刷新,僅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早上8點30分銷售金額就突破10億元,招商銀行全渠道9點15分銷量突破百億,這也意味着還沒到開盤時間,新基金就已經“售罄”。

來自銀行券商渠道的最新消息,截至12月2日中午,睿遠穩進配置基金的銷售額至少有400億,其中招行渠道的銷售金額已有300億左右。

不過也有渠道人士反饋,目前睿遠基金並未透露全渠道銷售數據,各大銷售渠道均是依靠互相彙總數據預估最新的發行進展。

睿遠新基金刷屏:

半日大賣超400億

12月2日,睿遠旗下第三隻基金――睿遠穩進配置混合基金首發引爆整個代銷渠道。

作爲今年年末最毫無懸念的“爆款基金”,睿遠穩進配置自11月22日正式確定發行日期之後,最近一週時間就在朋友圈不斷刷屏。

各大銀行、券商渠道銷售人士除了在朋友圈“廣而告之”之外,小視頻等其他宣傳工具也同時助陣。

各家渠道使出渾身解數拼搶客戶,壓力和焦慮的情緒也瀰漫在渠道銷售人士,一位銀行渠道經理反饋,所在銀行渠道個金部領導壓力很大,相關領導很希望借新基金髮行實現12月基金銷售的“開門紅”。

也有銀行渠道經理透露,最近一週都在加班加點聯繫客戶,備戰睿遠新基金首發,顧不上別的事情。

一位渠道人士告訴記者,所在銀行此次並未將睿遠新基金作爲主推產品,但是也非常擔心客戶流失到其他渠道,目前統一的應對策略是:不主動向客戶推薦,不過若是客戶打算到別的渠道認購睿遠穩進配置,就告訴客戶,所在銀行也在代銷。

12月2日,睿遠穩進配置首發如期到來,據渠道反饋,早上8點30分,招商銀行上海分行銷售金額突破10億,招商銀行全渠道9點15分銷量突破百億,到了10點15分,這一數據更新至210億元。

券商渠道銷量也不斷增長,中信證券上午10點銷售金額突破10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不少主要渠道銷售金額都已經超過10億元。

來自銀行券商渠道的最新消息,截至12月2日中午,睿遠穩進配置基金的銷售額至少有400億,其中招行渠道的銷售金額已有300億左右。

“20年投資老將”饒剛擔任擬任基金經理

投資組合“着眼”多資產協同配置

睿遠穩進配置兩年持有混合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饒剛是公募基金圈赫赫有名的固收“老將”。

他於1999年從復旦大學數理統計專業碩士畢業後進入證券行業,有22年從業經驗,2003年進入公募基金行業,公募基金的從業經驗達到18年,管了15年公募基金,在固定收益領域頗具影響力,曾先後在富國、東方紅資管兩大公司任職,今年加入睿遠基金擔任公司副總經理,同時也是睿遠基金固收投資決策委員會主任。

饒剛在富國基金的12年時間,也是債券基金從剛剛起步到嶄露頭角的十多年,經過兩年多研究員生涯的打磨,饒剛於2006年1月12日正式接手富國天利增長債券基金,富國天利也是饒剛管理時間最長的一隻基金,數據顯示,直至2015年3月13日卸任基金經理,饒剛在管理富國天利期間任職期總回報159.62%,年化回報10.96%,位居同類基金前列。

之後他“轉戰”東方紅資管,自2016年起陸續擔任東方紅匯利、東方紅策略精選等基金的基金經理,在3月12日卸任之前,仍管理包括東方紅創新優選在內5只基金,涵蓋二級債、靈活配置混合、偏債混合等多種類型。從業績表現上看,以東方紅匯利債券基金爲例,數據顯示,自2016年7月28日管理以來,截止2021年3月11日,任職期回報31.23%,年化回報6.03%。

作爲業內較早一批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饒剛經歷了債券市場和A股市場的多輪牛熊轉換,從最初承辦可轉債項目與債券結緣,到2003年進入公募基金行業開始債券研究和投資,過去十多年來,他習慣從風險視角出發,持續發掘不同時期的高性價資產。

多資產協同配置是一個求解組合風險調整後收益最大化的體系化工程,在組合構建時除了精選優質債券和股票資產外,還需綜合考慮股票和債券的相關性、流動性和通脹風險對沖等多種因素,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夏普比率,追求經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最大化。

據介紹,多資產協同配置是從三個維度出發立體化的投資框架,宏觀層面,通過宏觀配置研究決定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觀層面,通過行業比較研究,決定行業配置方向,力爭把握各階段佔主導的週期力量帶來的供需格局變化;微觀層面,依託團隊深入的基本面研究,精選大趨勢下優勢行業的優質標的,力爭發掘債券、股票等資產的超額收益。

2022年有望呈現兩大主線:

延續景氣、困境反轉

債券市場將是寬幅震盪格局

在近期的線上路演中,饒剛也詳細講解了他的投資理念及投資框架以及對未來市場的看法。

饒剛表示,2021年,儘管海外滯漲壓力超預期可能加速貨幣財政共振緊縮,但我國通脹壓力可控疊加內需偏弱背景下,貨幣政策有望“以我爲主”保持獨立性,2022年“寬貨幣+結構性寬信用”的財政貨幣政策是一箇中性假設。

同時,在穩增長與調結構需求並存的背景下,政策發力方向與力度將成爲2022年的核心矛盾,面對不確定性較大的海內外宏觀環境,“輕預判、重應對”將是明年宏觀分析的最優解。在傳統的宏觀分析框架之外,也提示關注:疫苗與特效藥的快速研發使得疫情“常態化、流感化”成爲可能,我國防疫政策的動態應對和全球開放的節奏與力度同樣將深刻影響未來幾年的宏觀格局。

對於A股而言,代表實體經濟的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2021年利潤增速預計將站上25%的高位,但高基數疊加需求動能回落使得2022年盈利增速預計回落至0%附近。

從結構上來看,當前市場所呈現的結構性景氣分化仍將延續。儘管逆週期調節有望發力去託底經濟,但基於中長期展望而導致的新舊經濟估值分化依舊是大的基調。在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的背景下,代表經濟轉型新動能的高端製造業將繼續呈現高速業績增長,圍繞景氣這個不變的主旋律,2022年市場有望呈現兩大主線:

第一是延續景氣:重點關注能源革命相關的行業、國產替代受益的行業以及滲透率快速提升的行業等。

第二是困境反轉:重點關注伴隨週期底部出清後盈利能力回升的行業以及受益於疫情防控逐步正常化後需求修復的行業,同時關注監管政策邊際寬鬆預期下受益的行業等。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經歷了連續兩年上漲後,製造業景氣的賽道估值水平處於歷史高位,長期向好的方面也無法避免短期波動率放大的挑戰,簡單押注賽道賺β的錢難度越來越大,從供需格局、企業競爭力等維度出發精選個股賺α的錢將是2022年重要抓手。

對於債市,他認爲2022年將是寬幅震盪格局,中高等級信用債有望成爲配置重點。2022年在出口和地產動能回落的大背景下,逆週期調節發力將導致寬信用政策陸續落地,經濟內生動能回落疊加政策託底交織下,利率水平很難出現趨勢性行情,但政策的力度和效用所產生的預期差將會帶來市場波動性的交易機會,對可能出現的一到兩次波段機會的把握將是2022年債券投資的重點。同時,受資管新規影響,理財後續對長久期、低等級信用債配置需求降低,中高等級信用債或成配置重點,評級利差或將進一步走擴。在流動性支撐下,債基產品向轉債要收益使得轉債估值處於高位震盪,可轉債整體的風險收益比弱於權益,我們會控制倉位,規避估值透支正股上漲空間的個券,並觀察流動性變化隨時可能帶來的加倉機會。

年內新發“固收+”基金逼近5000億

6只“固收+”基金首發突破百億

伴隨着全球債券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僅靠債券票息收益無法滿足投資者收益訴求,基金管理人需要適當搭配其他資產提升產品收益,於此同時,在大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產品面臨淨值轉型壓力,投資者也需要尋找其他低風險產品作爲替代。兩大因素共同助推下,“固收+”產品熱浪席捲了整個資管行業。

11月11日發行的廣發恆享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由廣發基金混合資產投資部總經理曾剛“掌舵”,華夏銀行主代銷,首發當日即吸引超百億基金認購,當日傍晚宣佈提前結束募集,廣發恆享也是11月以來新發公募基金中僅有的兩隻募集超百億的基金。

截止12月2日,今年以來新發的“固收+”基金中,更是誕生了6只百億新基金。今年3月末,易方達基金髮行的易方達悅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全策略投資部總經理張雅君擔任基金經理,由平安銀行主代銷,短短4天時間“吸金”140.40億元,是今年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固收+”基金,此外,今年6月,易方達推出的易方達悅夏一年持有混合基金也同樣在兩天時間內創下近130億元的發行成績。

廣發基金今年也出了不少“固收+”爆款,除了廣發恆享之外,今年1月初發行的廣發恆信一年持有混合基金也募集上百億規模。

數據顯示,截止12月2日,包括偏債混合及二級債基在內的“固收+”基金今年以來合計募集規模逼近5000億元大關,去年同期同類基金合計募集規模僅3000億出頭。

而從基金公司層面看,易方達、廣發今年以來新發的“固收+”基金規模分別達到633.99億、533.53億元,遠超同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最近一年“固收+”產品規模激增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債券收益率水平總體處於歷史低位,單純依靠配置債券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目標;二是“固收+”產品兼顧權益和債券投資,既能分享債券資產的穩健收益,又兼具進攻性;三是與“固收+”產品風險收益目標匹配的投資者越來越多,保險、養老金、年金等長線機構投資者是“固收+”產品的投資主力軍,而在淨值化轉型要求下的銀行理財資金對於“固收+”產品的配置需求也在加大。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當股市處於震盪市時,風險偏好下降,更傾向於穩健型基金。“固收+”產品既可以控制資產波動,又提供更多收益可能,受到投資者青睞,最終收穫規模的大幅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