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硅谷工作的張可想爲國內生活的父母購買一款健康保險,但進展並不順利。

“我爸媽這個年紀(61歲)買重疾險,保費非常高,和我自己存錢沒有區別。並且因爲我媽媽的血糖偏高導致很多公司拒保。”

“一些小保險公司的健康險不要求強制體檢,但也只能保到65歲,不是終身保障,交了幾年這個產品沒有了也很尷尬。“張可補充道。

張可爲父母選購保險面對的問題是不少中老年人投保遇到困難的縮影。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老年險市場廣闊選擇卻有限

據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11月19日答記者問時披露,全國共有1.07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業保險保單,老年人商業保險滲透率(購買商業保險的人數/人口總數)爲41%。老年人保單件數2.26億件,佔保險業全部保單件數的11%。“十三五”期間,老年人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4萬億元,承保人次、保費收入呈現逐年上升態勢,投保積極性明顯提高。

截至今年10月,已上線25款投保年齡超過70歲的費率可調長期醫療險產品。目前可供老年人選擇的產品超過1000種,基本涵蓋了老年人最爲關注的疾病險、醫療險、意外險、養老險等產品。

但界面新聞整理發現,儘管當前老年人可購買的保險產品數量不少,但各保險公司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產品集中在防癌險和意外險上,產品定價,保障範圍和投保限制上大同小異。

保障場景更多的醫療險大多都是一年期產品,少數長期保證續保類產品的年限也卡在3-5年,且大部分老年人保險產品的首次投保年齡都集中在65週歲以前。

同時,重疾險保費較高、醫療險投保年齡及身體狀況限制、意外險報銷責任減少、養老產品的領取形式單一等問題,也壓縮了老年人可選擇的保險空間。

目前,導致老年人保險較少有兩大原因:一是老年人是疾病和意外事故高發人羣,風險較高,並且老年人身體或多或少存在慢性問題,非健康標準件。二是國內商業保險發展歷史較短,老年羣體風險數據積累不足,再疊加老年人羣體風險較高,自然帶來了高保費、低槓桿的局面,令險企與消費者進入老年保險市場的興趣較低。

第三支柱養老箭在弦上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爲264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064萬人,佔13.5%,中國正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

但目前老年醫療保障的缺口較大。中國太保與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在全國老年人口中,74.3%的老年人曾經住院,平均看病和住院總花費7422元,其中平均自費3716元,佔比接近一半。另外,老年人在藥店自費購買藥物的平均支出爲1280元。

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特別強調,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

銀保監會也實施多項措施,力求從監管層面解決老年保險市場的難題。包括引入費率調整機制,規避因醫療費用上漲帶來的保險產品定價風險,從制度上解決老年人和患病人羣難以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問題;編制老年人常見重疾病種發生率表。對各病種發生率表擴展至高年齡段,並首次編制兩種老年人常見病種(嚴重阿爾茨海默症和嚴重原發性帕金森病)發生率表,爲老年人保險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提供定價基礎等。

對於老年人來說,購置長期醫療保險可以很好地補上醫療保障缺口,但費率的調整也意味着保費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與身體健康的變化而不斷上漲,投保的負擔亦會加重,對充足養老金的需求也日益顯著。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上週六舉行的《財經》年會上表示,對老年人來說,生病使得生活和需求發生很大變化,其中醫療和護理費用較大。但從金融角度上看,中國社保基金佔GDP的比重10%左右,商業養老比重僅佔GDP的0.02%,金融準備遠遠不足。

對此,《意見》提出,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促進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其中,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的重要補充,被給予厚望。繼2018年稅延養老險推出之後,今年6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在浙江和重慶開展試點,但目前市場參與積極性一般。

北京大學保險系副教授賈若指出,國家應該儘快完善頂層設計,積極鼓勵地方擴大試點,提高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的流動性和可獲利性,推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規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