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變革在即,零部件企業助力車企完成“雙碳目標”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劉凱 翟亞男 北京報道

隨着氣候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全球各個國家紛紛制定了脫碳目標。2020年9月22日,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此背景下,各行業均面臨非常大的減碳壓力。

根據WRI(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碳排放的41.6%是由發電和供熱行業貢獻,23.2%來自制造業和建築業用能,7.5%來自交通運輸領域。以上三個領域碳排放佔比超過全國總量的72%,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因此,汽車產業減碳也成爲了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

零部件企業減排同樣重要

與整車製造企業相比,我國零部件企業在減碳政策下所面臨的挑戰更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盛行的當下,控制汽車零部件的碳排放尤爲重要。根據麥肯錫發佈的數據,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材料生產階段的碳排放將佔汽車全生命週期總排放量的45%,到2040年將佔比85%左右。因此,加快汽車供應鏈減排迫在眉睫。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採購中心總經理馬賽表示:“對於汽車產業減碳而言,除了需要從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方面着手去解決外,同時還必須在原材料採購、產品包裝、運輸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從搖籃到墳墓’汽車全生命週期各個環節上去採取舉措,以打造綠色價值鏈。”

就當前情況來看,想要完成碳中和目標,意味着整個汽車產業需要上下游共同聯動。從前端的材料供應到中端的生產製造,再到後期的尾氣排放等環節都需要有效的降低碳排放,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碳。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鄭贇表示:“汽車零部件企業應沿着自身價值鏈各細分環節,制定相應措施,付諸實際行動,支持企業完成碳中和目標。”

此外,爲了完成減碳目標,一些車企明確表示將要制定相應的策略,促進零部件供應商一同減碳。早在2019年,梅賽德斯-奔馳就啓動了碳中和計劃,要求供應商對汽車零部件生產過程進行脫碳;本田則要求其主要供應商在205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沃爾沃汽車也計劃在2018年-2025年期間供應鏈的碳排放削減25%,到2040年供應商將實現零排放;豐田汽車對其主要供應商提出要求,在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減少3%;奧迪也將與供應商共同聯手,在2025年實現每輛車平均減少排放1.2公噸二氧化碳;寶馬則表明2030年在供應環節碳排放較2019年計劃降低20%。

不只是國外車企,我國的汽車企業也在促進供應鏈減碳。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大勇表示:“長安汽車和供應鏈成員單位將積極推動減碳進程,過去選擇供應商往往是看能力、質量、成本等方面,下一步會加大對其他方面的要求,特別是雙碳方面,比如說在製造零部件的時候,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將會成爲未來的指標,我們會給供應鏈企業每年制定一系列的目標計劃,當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可能會終止合作。”從上述講話中可以看出,隨着減碳規劃的落地,車企或將會重新對供應鏈廠商進行選擇,低碳資源的競爭也將會加劇。

零部件企業已經開始減碳行動

在減碳目標及政策的推動下,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開始減碳佈局。

據媒體報道,大型跨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採埃孚佈局了下一代綠色動力系統。其中,採埃孚混合動力研發是從1989年開始,2008年首款混合動力模塊實現了量產,到現在爲止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混合動力量產經驗,並在今年實現了100萬套產品的量產。而採埃孚純電動力是從2018年開始研發,接下來每年會推出一款全新的電橋,來詮釋低碳高效。

全球最大的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在2020年2月宣稱在其全球400多個業務所在地實現研發和生產製造端的碳中和。據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蔣健介紹:“博世在中國和全球同步實現碳中和,主要採用了以下四個手段:首先是博世的生產企業廣泛使用能源管理平臺,能有效對能源使用進行智能化管控,提升能效;其次是在生產環節儘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三是購買綠電。在完成前三個手段後,還沒有實現中和的碳排放部分,則通過購買碳匯來實現。”

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汽車鋁製零部件公司中信戴卡也計劃於2025年實現碳達峯,力爭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具體將從材料的研發、工藝的優化、材料的再回收利用以及打造低碳工廠等方面入手,以實現減碳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也從政策的發佈來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減少碳排放。今年8月份,工信部網站發佈了對全國政協委員許憲平提出的《關於加強汽車產業落實碳達峯、碳中和相關工作提案》的回覆中提到,工信部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建立支持汽車產業面向碳達峯、碳中和發展的政策標準法規體系。並將探索建立包括汽車整車、重點零部件、車用材料、燃料、資源綜合利用等在內的全生命週期碳排放標準體系。

毋庸置疑,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汽車行業正在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而汽車零部件企業作爲引領主機廠技術的排頭兵,更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推動全產業鏈體系升級,引領行業實現減碳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