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過去一年間,汽車產業在“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取得了多項創造歷史新高的成績。

今年全國兩會上,汽車產業發展再度成爲重要議題,多位代表、委員圍繞着促消費、雙碳、智能化、出口等關鍵詞建言獻策。

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及了汽車產業。在今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明確強調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

在今年兩會首場“部長通道”集體採訪活動中,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也提及了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相關內容。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分析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內容,對今年汽車產業的發展有較好的指導意義,將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消費

回顧2023年,汽車產業在推動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和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二是汽車等大宗消費穩步回升;三是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

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及了要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在促消費的方向上,從過去的促進汽車消費,已轉移至促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消費。足以看出,目前汽車產業的結構已發生深度改變,智能化、電動化汽車逐漸成爲主流。

崔東樹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相差4倍,因此,國內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未來需要將擴大汽車消費和促進產業長遠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規定,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崔東樹認爲,穩定大宗消費的核心是穩定汽車消費,加快建設現代汽車流通體系,有助於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也建議進一步完善汽車消費環境,特別是對於限行、限購政策,建議採取“基於互聯網、大數據賦能下的智慧交通管理,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合理規劃與建設,收取一定通行費的市場調節手段”等措施,替代行政管理手段,以此緩解道路交通擁堵,並消除部分消費者車輛使用公平性等問題。

朱華榮認爲,出臺更有力度的“以舊換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加快老舊車更新換代速度,也可以有助於促進汽車消費。

增強中國智駕競爭力從規範入手

汽車智能化被業界定義爲產業競爭的下半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

近年來,我國智能駕駛行業快速發展,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駕駛的環境感知、決策規劃、控制執行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國家有關部門也陸續發佈政策文件,並着力推進智能駕駛相關法規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但從實際情況下,當前行業內的智能駕駛產品在功能定義、安全性能、人機交互、運行條件、數據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存在駕駛安全和數據安全隱患。

爲此,多位代表、委員均建議需要從法規角度規範智能駕駛行業。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條款、明確智能駕駛法律責任認定的議案。

馮興亞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智能駕駛技術飛速發展、使用場景不斷拓寬,但立法進程一直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法律滯後帶來的弊端逐步顯現。建議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機器駕駛人定義、責任承擔劃分等內容。同時,建議加快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智能駕駛專門法律。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也建議儘快建立輔助駕駛產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加快輔助駕駛安全技術要求及測試驗證標準落地應用,細化駕駛員在環境風險提示等人機交互要求,規範輔助駕駛功能的正確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輔助駕駛體驗。

圍繞着與智能駕駛息息相關的數據採集、存儲和使用問題,雷軍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智能駕駛數據的合規措施及產品標準的實施細則,同時建立統一的智能駕駛安全監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賦能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朱華榮則認爲,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確權,需要從立法層面入手。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在汽車行業落實《數據二十條》規定的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立的數據產權規則,促進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

多舉措護航汽車出海

2021年、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連續邁上了200萬輛、300萬輛臺階。2023年更是跨越了兩個百萬級臺階,出口522.1萬輛,同比增加57.4%。

與此同時,我國的汽車出口在規模和金額上首次雙雙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推動過去一年來,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李丹指出,儘管增勢迅猛,但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圍繞這些挑戰,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在頂層設計方面,馮興亞建議相關部門加快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優化出口監管機制。李丹則建議,可考慮成立“中國車企出海智庫”,邀請具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研究機構,對海外經營架構、合規、融資、稅收等實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定期將細化的政策建議彙報給商務部和各相關部委,爲政策落地和行業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在金融支持方面,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建議成立國家級終端消費信貸金融平臺,給予出海的自主車企信貸資金及貸款服務支持,保證自主車企在海外與外資車企競爭中沒有明顯的金融政策劣勢。

在專利保護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零束科技黨委副書記劉懿豔建議加大對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在海外專利佈局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包括建立專項專利資助機制,鼓勵和引導車企申請海外專利的積極性和資金投入,提高海外專利申請的質量和效率。

汽車出海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過程,還需要產業鏈的高度協同。張興海建議制定幫助中國供應鏈企業與國際接軌的行動方案,支持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鏈分工與競爭,進而爲中國車企的出海做好“糧草先行”的準備。

推動汽車碳足跡覈算標準

汽車產業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理應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汽車產業迅速朝着電動化轉型,其背後的根本原因,也是爲了推進綠色能源轉型,進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有效降碳。

但目前,歐盟、美國等地相繼出臺“反補貼”“碳關稅”等系列政策,使得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進程受阻。同時,現行的“雙積分”辦法還未與碳排放體系銜接,這也進一步減緩了汽車企業的碳減排進程。

對此,張興海建議相關部門推動汽車碳足跡覈算標準、方法和數據的國際互認,特別是加強與歐盟的低碳發展合作,爲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打通碳排放相關阻礙。雷軍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爲推動與國際數據庫的銜接互認至關重要。

而聚焦到汽車產業本身,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建議可優先促進《積分辦法》與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讓減排不足的企業向減排優秀的企業購買碳積分,進而促進行業更加積極地推動減排降碳。

此外,推出相應的碳減排扶持政策,加強數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規範化管理,也是多位代表、委員圍繞着汽車產業踐行“雙碳”提出的重要建議措施。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何毅表示“雙碳”目標確定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成爲綠色低碳發展的主基調。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有利於促進企業、行業、各行政區劃加快建立自己的碳排放管理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