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力內循環助推新消費,高端製造業佔比大幅提高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當前,世界經濟籠罩在一片陰雲下,但中國經濟卻獨樹一幟,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在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工業企業有73家入圍,比2012年增加28家。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經費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了兩倍多。

“去年我國的財富五百強已經超過美國,成爲全球最多的國家。我國有很多全球技術領先的企業,特別是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因此,整體上中國經濟仍然是向好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對本報記者表示。

同時,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由22.5%上升到近30%。

“危機中孕育着機會,在艱難時日,總有優秀的企業和個人,理智思考,清醒面對,管好現金流,尋求趨勢和變化帶來的機會和突破。”在2021搜狐財經峯會上,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表示。

不過,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仍處於疫後恢復階段,結構不斷優化,但消費需求不足等堵點仍然存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擴大內需,需要解決內循環不暢的問題;要建立以內循環爲主體的新格局,發揮內需經濟增長的強大拉動力。

“中國市場是巨大的,消費仍有很大的潛力。”華熙生物董事長兼CEO趙燕表示。

高端製造成增長主力

當前,高端製造已經成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環節。

數據顯示,高技術製造業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9.4%提高到15.1%,裝備製造業佔比從28%提高到33.7%,技術改造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7.1%,新產品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看來,近年來,金融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很大成效。比如,製造業貸款增速明顯提升,貸款結構不斷優化,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大幅增加。多層次資本市場助力提高製造業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爲製造業實施創新驅動起到了有力支撐作用。

但在推動金融與製造業協同發展中仍面臨不少困難,存在一些堵點。

比如,製造業投資動能不強,企業經營面臨新問題新挑戰,製造業仍處在轉型升級的爬坡期,融資難問題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製造業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制約了金融作用的發揮。

“當前,製造業產能巨大與國內消費市場不適應,需要繼續壯大國內消費市場,以擴大內需爲戰略支撐點,適應製造業規模經濟效應和技術創新擴散效應的需要。”肖鋼表示。

從製造業角度看,盈利水平偏低、資產負債率較高,資金週轉較慢,表現在金融方面,製造業不良貸款率較高,加上傳統類製造業佔比較高,製造業分化趨勢明顯,一些中小企業內部治理不規範,信息不透明,影響了金融服務製造業的積極性。

從金融角度看,由於先進製造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技術迭代快等特點,金融服務的機制、人才和手段都不適應,難以精準識別和評估先進技術、項目和企業,缺乏有效管理風險的能力。同時,在業務流程、盡職調查、風險控制、績效考覈和容錯糾錯辦法等操作執行層面,也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使基層機構和一線人員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

不過,肖鋼同時指出,既要看到製造業發展的困難,更要看到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機遇。經濟增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部分供應鏈受阻、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能源短缺、綠色低碳發展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可以倒逼製造業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研究推動金融與製造業協同發展,要着眼於促進我國製造業再上臺階。

“中國和中國企業未來競爭最重要的優勢,不侷限於較低資源成本的競爭,而是轉向了創新和技術,因此變革升級與創新突破將成爲未來幾年的主基調。”伊利集團副總裁趙昕表示。

科技創新難題待解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看來,大變局的關鍵變量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國競爭力的消長和全球的競爭格局,成爲大國博弈的主戰場。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給當今社會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人工智能爲基礎的AI技術不斷發展,機器人不僅已經可以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甚至可以替代部分實驗室科學家。國際空間站3D打印了太空人造肉,對整個農業也是潛在的巨大顛覆。

這些新興科技能夠給我們社會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在應用過程中也蘊含着一些風險和挑戰。對我國來說,產業鏈不穩、不強、不安全的問題迫在眉睫。

比如,我國科技原創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創新偏少;基礎研究相對薄弱,2020年佔RRD的比重僅爲6%,與發達國家普遍20%左右的差距較大;此外,科技領軍人才偏少。加上關鍵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這些中間產品的能力較弱,以至於競爭力較弱。

“中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國際格局,中美科技競爭中美國的策略基本上是‘小院高牆’加多邊機制,包括卡脖子技術、護城河技術、安全風險技術、加速器技術,把壁壘建的更高更嚴、用精準的技術保護措施來防範中國。針對全球供應鏈網絡,通過長臂管轄控制整個生態和生產系統。當前我國芯片方面受制於人就是這種打壓的結果。”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表示。

王一鳴建議,當前,我國需要建構局部的優勢、從終端產品的創新轉向中間品的創新以及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同時,通過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

“通過產業基礎再造,來發揮龍頭企業,帶領中小企業產業鏈整體來努力,需要長期的積累來突破中間品的關鍵技術。比如說芯片,不是急就急得來的。十四五規劃提出,基礎研究佔RRD比重提高到8%,現在我覺得我們還需要再努力,提高應用基礎研究比例,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王一鳴表示。

在其中,政府需要給予更多支持。當前,一系列的政策在促進科技創新,如研發投入加計抵扣等。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已經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我們必須加強這種地位,我們要有選擇的加強能力形成突破。在加強國際合作方面,國家也在基礎研究方面提出發起重大科學工程,啓動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而且特別提到要設立全球科學研究基金,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到中國來,共同參與解決我們面臨的基礎科學和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問題。”薛瀾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