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金髮行冷熱不均將成常態

■ 主編手記

一邊是多隻基金髮行延期,一邊是爆款基金限購。上週,新基金髮行的結構性分化顯露得淋漓盡致。基金髮行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背後,折射出海量資金對於稀缺產品和優質管理人的爭奪。在股市結構性行情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新基金髮行的分化恐怕成爲常態。

隨着A股市場震盪調整,近兩個月的基金髮行市場也開始降溫。11月以來,已有32只基金髮布延長募集的公告。但在上週,久違的爆款基金再度吸引眼球。先是第二批REITs發行,兩隻基金的公衆認購比例低至1.9%和2.1%,有投資者準備了上百萬元認購資金,最終只買到幾萬元;然後是睿遠基金第三隻新基金髮行,單日認購資金超千億元,顯示出睿遠基金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上週五,交銀啓誠悄然間一日售罄,吸引了上百億元的認購資金,背後則是基金經理楊金金今年以來出色的投資業績。

分析上週爆款基金的特點可以發現,稀缺的產品和優質管理人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原因。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之際,海量的理財資金對於收益穩定、業績可持續的產品和管理人極度渴望,而那些高度同質化且缺乏“業績背書”的產品則無人問津。在市場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或機會的情況下,這一結構性趨勢恐怕難以改變。

同時,隨着銀行渠道開始逐漸重視基金保有量,“贖舊買新”遊戲有所降溫。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或許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過去幾年依靠大量發行新基金擴大規模是否還是最具性價比的套路?

實際上,今年股市的結構性行情已經爲部分基金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觀察今年業績居前基金的規模變化可以發現,好業績引發規模增長的轉化過程較以往明顯縮短。特別是在第三方平臺的銷售能力提升之後,基民往往在這些平臺上以排名選基金,一些押注某些今年風口行業或主題的基金,可以藉助短期業績的飆升迅速吸引投資者關注,從而做大規模。

但需要警惕的是,行業不能因爲基金髮行的結構性分化,走上片面追求短期業績從而做大規模的歪路。在基金業發展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基金公司依靠冠軍基金快速吸金,但隨着業績的回落或核心基金經理的出走,最終被“打回原形”,並從此一蹶不振很多年。筆者認爲,提升業績從而擴大規模本身無可厚非,只需要確保業績的穩定性即可。打造可持續的投資管理能力,讓基金的業績成爲“恆星”而不是“流星”,纔是基金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正道。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