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爲持續提升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使用水平,近期,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有關單位成立考評組,對各區在開展屬地初評基礎上推薦的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獎勵扶持候選單位進行了現場考評。京華丹心推出《教育基地風采》欄目,全面展示參與此次現場考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風采,着力體現首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特色亮點。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魏染衚衕30號、32號,是傳奇報人、革命志士邵飄萍辦報和生活的地方。建成於1925年10月,於1984年被列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底被命名爲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31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2021年6月起對公衆開放,至今已累計接待觀衆總人數約2萬餘人次,團體參觀40餘場次,與中宣部等各級單位開展共建活動60餘場次,舉辦各類線上和線下活動近20場。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以“一報一館一人”爲核心資源,講述邵飄萍的辦報歷程和新聞救國史,回顧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傳承紅色基因、銘記初心使命,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克思主義教育基地的先鋒作用,通過文物活化利用將紅色文化資源活學活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革命志士邵飄萍

邵飄萍(1886-1926)名振青,筆名飄萍,浙江省金華市東陽人。自幼才華橫溢,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就樹立起了辦報救國的理想。1916年,他被聘爲《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活躍在北京的報壇,戰鬥在軍閥統治的中心。在北京,邵飄萍首先感受到的是報界的混亂與黑暗。1918年夏末,他毅然辭去了《申報》特派記者的職務,10月在前門外三眼井38號創辦《京報》。《京報》的評論敢於鍼砭時弊,伸張正義,很快就成爲在北京具有很大影響力和聲望的報紙之一。

1918年10月,邵飄萍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了新聞學研究會,傳授採訪辦報的知識,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19年8月《京報》被查封,邵飄萍被迫出走日本,受聘於日本大阪《朝日新聞》。1920年重返北京,9月20日《京報》復刊。1925年春,邵飄萍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祕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京報》也成爲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宣傳陣地之一。1925年10月31日《京報》搬入位於魏染衚衕的新報館。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飄萍因同情國民軍和郭松齡倒戈反奉,4月24日,遭奉系軍閥政府特務的圍捕,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邵飄萍犧牲後,其夫人湯修慧女士繼承邵飄萍遺志繼續堅持辦報,最終由於時局動盪,《京報》於1937年停刊。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文物保護工作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由一幢坐東朝西的近代二層木質結構樓和兩個附屬四合院組成,保存完好。二層樓臨街立面用西洋式磚壁裝飾,大門處加古典式門廊,樓後是四合院,佈局緊湊。館內正前方影壁上自右至左鐫刻着四個大字:“鐵肩辣手”,由邵飄萍手書。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間名臣楊繼盛(字椒山)的詩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邵飄萍非常推崇這兩句詩,用於自勉,也勉勵同人。

西城區政府於2018年啓動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文物騰退工作,2019年完成文物修繕方案編制、報審工作,2020年完成文物修繕工作。

2019年,北京市委宣傳部決定將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建設成爲紅色報業博物館,由北京日報集團主持完成主題展覽大綱編制及展覽設計施工工作。館內設《邵飄萍生平事蹟》《京報與京報館》《百年紅色報刊》三個固定展覽,採用圖文展板、多媒體、互動觸摸設備等多種形式,介紹了一個傳奇報人的短暫一生,一份進步報紙的坎坷命運,以及一段黨領導下紅色報刊的奮鬥發展史。觀衆可在館內瞭解中國共產黨紅色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感受百年前傳播先進思想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切緬懷爲傳播馬克思主義、踐行“新聞救國”理念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面向公衆開放以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等諸多媒體都對其進行了聚焦報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同時,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還聯動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融媒體傳播平臺“京華丹心”開展“探訪紅色印記——走進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直播活動,觀看量達21.4萬次。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是西城區文物建築合理利用成果的又一個具體體現,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爲北京又增添了一處依託歷史遺蹟讓文物活起來、讓人民走進來的文化空間。

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創新

1、辦好黨史教室

2021年6月2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察看建築保護修繕和周邊環境提升情況,參觀“邵飄萍生平事蹟”“京報與京報館”“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時指出,每一處革命活動舊址都是黨史的重要見證,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爲共產主義事業作出的犧牲;要做好面向社會開放的工作,發揮“黨史教室”作用,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館的教育功能,凝聚公共文化場館力量,基於紅色教育基地定位,依託人民文博自身及行業資源,通過自主開辦或合作等形式開展豐富的線下活動,同時通過主流及行業媒體、自媒體矩陣等平臺進行多維度的宣傳、面向全體民衆及黨員進行黨建、紅色精神宣傳,針對場館定位,面向媒體人羣體進行新聞理想、媒體人素養等方面的宣傳,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新聞救國精神。

2、開展“聆聽四點鐘”紅色初心課堂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利用所在社區優勢,與椿樹街道合作,進⼀步創新基層黨組織學習教育形式,以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中的“魏染書屋”爲載體,以邵飄萍烈士的英勇就義時間(1926年4月26日凌晨四點鐘)爲名,舉辦“聆聽四點鐘”紅色初心課堂,激勵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勇於責任擔當,傳承好紅⾊報業⽂化精神。

“聆聽四點鐘”課堂主要分爲“學、思、踐、悟”四個環節,每個環節設有不同的內容。“學”即參加一次“尋跡京報館”現場教育,通過故居參觀、現場講解開展“沉浸式”教學,讓黨員瞭解家門口的紅色歷史。“思”即思考如何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報業文化精神,並製作一枚信仰書籤。“踐”即親手體驗製作一份新時代報紙,感受傳統紙質宣傳媒介的獨特魅力。“悟”即開展“互動式”課堂討論,在交流中激發黨員幹部學習熱情,感悟如何牢記初心使命,提高責任擔當,立足本職工作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

3、組織紅色初心之旅

作爲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根據紅色報業博物館的核心主題,打造“紅色初心之旅”系列品牌活動,傳播紅色文化,發揚紅色革命精神。

2021年6月11日,西城區舉行“初心之旅”紅色地圖發佈儀式暨“騎尋紅色地標”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紅色地圖上標有李大釗故居、陶然亭慈悲庵、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等29處紅色點位。這29處紅色史蹟、革命遺址,組成5條紅色體驗線路,爲黨員幹部羣衆推薦“黨史課堂”。

2021年9月9日起,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開展“打卡紅色景區,尋訪紅色印記”集章打卡活動。沿着紅色足跡,探訪革命舊址,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2021年10月國慶節之際,人民文博攜手行走的課堂特別推出“璀璨百年 民國記憶”民國名人故居系列研學國慶專題,銘記黨的光輝歷史,弘揚紅色精神,厚植愛國愛黨的思政教育理念。

此外,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陸續推出“邵飄萍新聞媒體人紅色研學線路”“新時代媒體人責任與義務”系列論壇、小記者實訓基地等品牌活動,通過整合浙江邵飄萍故居及全國新聞傳播相關紅色教育基地資源,聯合浙報集團、記協等單位打造新聞工作者教育基地,深刻地領會革命年代新聞仁人志士的一腔熱血,以及新聞工作者在中國的早期實踐中求真求實、不畏權勢、一心爲真理爲正義爲人民的崇高職業素養,提升全體媒體人愛國主義精神及媒體素養。

作爲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自開館以來一直着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往心裏走、往深裏走、往實裏走,傳播紅色文化,發揚紅色革命精神。今後,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將繼續積極發揮自身的新聞文化資源優勢,不斷探索創新,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更加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展館信息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其中上午9:00-12:00開放,11:30停止入館;12:00-14:00閉館消毒;下午14:00-17:00開放,16:30停止入館。全年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實行全員實名制登記預約參觀(包括老人和兒童),全天分爲四個預約時段:上午9:00-10:30,10:30-12:00;下午14:00-15:30,15:30-17:00。每個時段限制參觀人數爲50人。

★支持個人預約和團體預約,個人預約最多可爲5位參觀者進行實名制登記預約。團體預約最多可爲50位參觀者進行實名制登記預約。

★參觀者可以提前7天,進入微信公衆號“京報館”進行預約。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衆號預約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魏染衚衕30號、32號。

★公共交通:公交車5路、105路到虎坊橋路口西站下車;地鐵4號線菜市口F口往東500米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