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創投Plus

作者:shu

自動駕駛迎來“里程碑拐點”。

11月25日,北京市經開區正式開放國內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配套政策同步出臺,百度Apollo和小馬智行成爲首批獲許開展商業化試點服務的企業。試點開放當天,百度的自動駕駛服務平臺“蘿蔔快跑”便獲得了第一筆付費訂單,業內振臂高呼:自動駕駛乘用車終於正式邁入商業化模式探索新階段。

風口之下,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再次獲得資本的青睞。繼今年5月完成3.1億美元C輪融資後,廣汽集團向其注資3000萬美元,攜手推進自動駕駛乘用車前裝量產車型的研發製造,計劃在粵港澳大灣區成立一支萬輛規模的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

誰爲夢想“買單”

人類自動駕駛的夢想已孕育了一個世紀之久,但真正實現技術和政策突破卻不過寥寥十年。

2011年美國內達華州率先啓動自動駕駛汽車立法,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進行道路測試。次年5月,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首次獲得該州的合法車牌,自動駕駛技術重回公衆視野。不久Cruise,ZOOX等後來名聲大噪的頭部玩家也紛紛收穫資金支持,加入戰局。

風從硅谷吹向中國。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國內共有13家自動駕駛領域企業註冊成立,同比增長160%,其中有7家企業獲得股權融資,同比增長133%。資本對自動駕駛的追捧於2016-2017年達到頂峯,約7成新註冊的自動駕駛企業同年能成功獲得一級市場“輸血”。

湧向賽道的熱錢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場暫時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自動駕駛技術難度大、迭代時間長,監管政策尚不明朗,商業模式仍在摸索,加上無法完全防範的安全事故,一級市場機構“陪跑”的時間註定較長,收益幾何也難以衡量。

自2018年起,自動駕駛領域新增企業和獲融資企業數量連續4年增長率均爲負數。背靠谷歌的先行者Waymo估值從2018年的1750億美元斷崖式“縮水”爲300億美元;國內首家自動駕駛乘用車企業星行科技RoadStar資金鍊斷裂,被迫清盤止損;頂着百度系和谷歌系光環出道的小馬智行,折戟美股上市之路,團隊核心人才流失,只能無奈拆分自動駕駛卡車和造車業務。12月13日,受測試事故影響,小馬智行主動暫停了在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無人化測試。

一盆盆冷水,澆滅了自動駕駛的“虛火”。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將目光轉向產業鏈上下游,尋找資金和資源更爲雄厚也更有耐心的“金主”。

智加科技D輪融資引進了整車廠上汽集團、汽車零部件生產商萬向集團、電腦製造商廣達電腦以及貨運物流企業滿幫集團。嬴徹科技最新一輪融資則攜手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快遞物流企業德邦快遞、京東物流和新能源汽車蔚來汽車旗下的蔚來資本。小馬智行更是直接拿下海外知名LP,公共養老金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和國家主權財富基金文萊投資局。

下半場究竟怎麼打

融資環境趨冷,文遠知行能一年內接連完成3輪融資,總金額超4.5億美元,實屬不易。細究其9輪融資歷程,投資方矩陣中不僅有創新工場、啓明創投、CMC資本、雲九資本和曾支持過小馬智行的IDG資本等明星機構,國資背景的國開金融和國調基金也赫然在列。能贏得衆多機構“芳心”,除了有過硬的技術,其先人一步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探索功不可沒。

公開報道顯示,早在2019年文遠知行便在廣州市黃埔區和開發區投入40輛自動駕駛乘用車運營,隨後和白雲出租車及廣州科學城投資集團合資設立“文遠粵行”車隊,目前車隊規模已超百輛。截至2020年11月,文遠知行共安全完成近15萬次出行,服務超6萬用戶,無任何主動責任事故。

2020年,文遠知行在商用車企業宇通集團的助力下,率先推出了自動駕駛小巴,適用於各種工業、旅遊和商業園區和城際客運物流。今年7月,文遠知行全資收購自動駕駛貨運公司牧月科技,一舉成爲業內同時嘗試自動駕駛乘用車(Robotaxi或Robobus)、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和封閉及半封閉園區自動駕駛車3種商業模式的企業。此次與廣汽集團合作,志在實現前裝量產,進一步擴大車隊規模。

事實上,自動駕駛車企們夢寐以求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最終能成功落地的關鍵因素有二:成本和公衆認知。

從成本端來看,目前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平均改裝成本在100萬元以上。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10公里的預估價格約爲18元,這意味着一輛車至少要行駛55萬公里才能收回成本,而一輛普通的轎車的行駛極限約爲30-60萬公里。如果包含目前自動駕駛車輛必備的安全員人工、運營、維修、損耗以及研發成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行駛到報廢還沒有實現回本,想要盈利更是天方夜譚。

那麼如何有效降低成本?一方面可以減少昂貴的核心零部件,但此舉可能增加安全風險,後果難以控制。另一方面則是坐等技術迭代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預測,自動駕駛核心零件中成本最高的激光雷達有望於2025年降低近8成。

從公衆認知來看,短期內大衆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歸責邊界仍然存疑。人工駕駛經歷了長期的立法修正和血淚事故纔有現在相對成熟完善的機制,而自動駕駛仍處於收集大量行駛數據和極端情況以實現算法優化的階段,人類還是更願意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而非把生命安全交給黑箱算法。

雖然公開數據顯示,自動駕駛車輛的事故率比人爲事故率低超60%,但Waymo的自動駕駛測試數據也指出,自動駕駛汽車每行駛8950千公里就需要進行一次人工干預,若不進行人工干預可能會發生事故,而人類平均駕駛25萬公里纔會出一次事故。

此外,自動駕駛車輛走出規定的測試區域,嘗試行人和人工駕駛車輛混雜的道路環境,發生主動安全事故時責任並沒有明確界定。如果歸咎於自動駕駛研發或生產企業,無疑爲本就成本高昂的業務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沒有廣泛且正面的公衆認知,消費者自然也沒有強烈的付費意願。據公開報道,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出租車8.4公里的收費爲54.9元,而百度Apollo行駛2分鐘花費就高達30元,試乘者都表示價格過高。

自動駕駛的下半場,成本隨着軟硬件升級而降低是大勢所趨,但如果無法真正地做到無人和絕對安全,出行價格即使低於人工駕駛出租車的價格,恐怕大衆也不會選擇冒着生命危險花錢去做“小白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