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2021年的資本市場還剩下不到15個交易日,盤點A股和H股全年的表現成爲各家機構年終的重要事項。

12月15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在上海率先發布了《中國內地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研》(下稱“報告”)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IPO活動是近20年來最活躍的一年,共2388家企業上市,籌資金額453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上升64%和67%。而A股IPO數量和籌資額則雙創歷史新高,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是我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我國香港前十大IPO中九成以上籌資額來自獨角獸企業及中概股迴歸,新經濟備受注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鞏固。

“中國內地和香港仍是全球IPO活動最活躍的地區,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全球的25%和28%。我們預計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IPO數量將分別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位。今年全球前十大IPO有6家爲中國企業,當中以科技、交通與物流行業佔據主導地位,能源與電力、生物科技與健康行業亦打入十大。內地改革證券法以及後續推出創業板註冊制、科創板制度局部改善、北交所成立、試點紅籌股迴歸和新三板精選層轉板等,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正開啓一個新的時代。”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費凡表示。

A股借制度改革東風提升IPO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證監會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還在排隊上市的A股IPO企業超過700家,但是在今年一年內A股實現首發上市的企業也接近500家,爲492家。報告統計顯示,今年全年A股IPO籌資金額達到5363億人民幣,IPO數量和籌資額同比分別增長25%和14%,雙創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小IPO佔比進一步升高,10億以下IPO數量佔77%,比去年多出4個百分點。

費凡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自去年10月國務院推行註冊制落地後,2021年A股超過七成的IPO以註冊制方式發行,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比75%和66%。創業板IPO數量稱首。2021年11月,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全年總數的2%和0.4%。

“2021年,多措並舉如推行實施新證券法、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壓實中介責任等,有助提升新股整體質量;IPO審覈延續從嚴態勢,主動撤回IPO企業數量大幅上升。全面推進註冊制是一個方向,從2018年、2019年開始,註冊制開始試點,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再到北交所,可以看到改革的紅利,今年有這麼多公司能夠實現上市就體現了這個制度的好處。從全面推進來看,也是值得等待,相應的頂層設計都已經完成,所以只是等待進一步的評估,怎麼樣能夠進一步優化整個市場。今年大家看到證券法的修改,包括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等等,都是爲全面推進註冊製做準備,所以相信這是符合目前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當天另一位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湯哲輝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在報告中,記者發現,按行業計A股2021年工業行業與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分列數量和籌資額首位,生物科技與健康IPO數量和籌資額雙雙進入前五。按地區的宗數計,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和北京分列前五名,佔IPO總宗數68%。按籌資額計,前五是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佔總籌資額的72%。

而今年9月北交所成立的意義和影響也成爲關注點,對此湯哲輝進一步指出,北交所實行公司制是中國內地交易所的新嘗試,對資本市場的制度改革起了積極作用,亦是註冊制的進一步試點,有助於提高新三板市場的活力。中小企業有了新增上市途徑,解決了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對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等一級市場投資者而言,增加了其退出渠道,爲北交所及新三板二級市場投資者提高參與投資分享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髮展的紅利機會。金融機構包括投行和中介業務從中得到新的契機,有利於整個生態圈蓬勃發展。

獨角獸與中概股迴歸將成大潮

與A股和港股2021年積極的市場表現相比,今年美股市場IPO的中國企業則明顯少了很多,頗顯冷清。安永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美股市場預計共有39家中國企業首發上市,共籌資140.39億美元,IPO宗數和籌資額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18%和15%。下半年中國內地企業赴美上市活動陷入低谷,僅有3家中國內地企業在美上市,IPO數量和籌資額佔全年總數的8%和3%;其中兩家內地企業腦再生和百達通7月在美上市。

“中美兩國監管日益嚴格令中資赴美IPO的熱度下降,赴國外或香港上市的企業以及已在國外或香港上市企業應及時行動,定期開展數據安全合規審計和風險自評工作;未雨綢繆,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和監管機構保持密切順暢的溝通。”對此,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劉國華指出。

而反觀港股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市場共有94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額達到3237億港元。其中, 前十大IPO中有3家獨角獸企業,5家來自中概股迴歸,籌資總額佔前十大比例超過九成。生物科技與健康行業表現出色,IPO數量躍居首位。科技、傳媒與電信行業列籌資額首位,佔總籌資額的38%。2018年港交所新規後上市的IPO活動上升,2021年籌資額佔同期總量的60%,共有19家非盈利生物科技健康企業和8家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企業。7家中概股成功迴歸香港市場,籌資額佔全年總量的32%;除第二上市外,2021年兩家造車新勢力中概股還以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在香港上市。

“從國內情況來看,隨着中國移動迴歸A股的確定,未來中概股迴歸必然成爲趨勢,國內的政策環境一定會做好相應的準備;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它所面對的投資者是以這些美元爲背景的一些國際化的投資者,還是投資者的組成比例當中會出現大量的以中資爲背景的或者海外人民幣的投資人,這些可能會成爲企業在選擇到底是回到港股或者A股的一個重要因素。剛剛上市的百濟神州作爲在三地同時上市的生物醫藥行業,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企業,它的IPO爲後面很多企業帶來一個可以借鑑和參考的方向。”對於中概股回顧的趨勢和影響,劉國華向記者分析表示。

對於2022年的市場展望,費凡指出,儘管疫情不確定情況仍會影響股市盈利增長,但多方面利好因素將影響IPO活動。中國仍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2022年上半年較2021年下半年寬鬆彈性或將更大;中國經濟持續復甦走向常態化,金融市場開放引入更多外資。北交所成立將推動中小企IPO活動,“雙碳”頂層設計出爐,相關政策有望逐步落地帶來碳中和相關的IPO活動受益。

“隨着疫苗接種數量不斷提升,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快。內地行業監管舉措密集出臺的階段可能已經結束,利空影響逐漸消失。明年中國內地貨幣政策大概率比今年寬鬆,南向資金有望維持進入,對香港股市形成一定支撐。香港本地經濟穩定和發展方向明確,復甦動力顯現。中概股迴歸勢頭延續,部分原計劃赴美上市公司可能轉向香港市場。科技、生物醫療類企業上市方興未艾。香港市場估值優勢吸引全球投資者,IPO排隊企業數量亦會維持高位。香港IPO市場活動前景較爲樂觀,隨着符合條件的同股不同權中概股企業迴歸,預計明年新經濟公司,如科技、傳媒和電訊,及生物科技與健康企業等,將是香港IPO籌資的主要行業及成爲増長引擎。”對於兩地資本市場未來的互動劉國華如是分析。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