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公積金業務“無需任何證明”,是便民更是惠民

從審覈9天縮短至3天,從36個簽字減少到16個,從“窗口面籤”到自助機具辦理,從缺一不可到“容缺先行”……12月21日,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佈《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關於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服務的十條具體措施》。

據新京報報道,隨着進一步即將精簡取消的公積金貸款業務3項證明,“無需任何證明”的全業務辦理流程,將惠及所有公積金辦事民衆。北京公積金業務辦理將迎來“無證明”時代。

而這對於辦理公積金業務的民衆來說,“無證明”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減負,不用再爲各項“證明”跑斷腿、操碎心。這也表明,住房公積金系統從側重管理向智慧服務轉變,使服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相契合,實現真正的便民利民惠民。

此外,在北京公積金中心辦理全部業務時,均“無需任何費用”,也“無需任何代理”。“無費用”彰顯了公積金“公”字當頭的公益服務屬性,而“無代理”則意味着流程更簡單、省事,避免了中間商賺“差價”。

其實,辦事民衆提交的證明少了,甚至不用證明,並不意味着相關的材料無需進行審覈。民衆自助辦、網上辦,也意味着相關部門更要積極作爲。

住房公積金作爲一項惠民政策,實質是以這種形式給職工增加一部分住房工資,從而起到促進住房合理分配的目的。

回首我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30年,公積金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逐步擴大制度惠及面,爲“勞者有其屋”的權利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置於居民住房權益保障的維度,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推出的一系列便民利民舉措,意義重大。

近年來,伴隨着房地產市場的火熱,住房公積金貸款的低利率優勢也愈發凸顯。對於青年購房羣體來說,住房公積金髮揮着“現實可見”的“減壓”作用。但因公積金政策複雜多變、證明材料繁多,申請人往往要多次往返,業務辦理流程長排隊久,這些現實問題增加了公積金貸款的辦理難度,同時也考驗着管理機構的管理水平。

如今,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手段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怎樣藉助“互聯網+”新模式的東風,實現部門之間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對接,就成了轉變政府職能、全面落實簡政放權的具體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住房公積金的優勢,幫助剛需羣體實現安居夢,也就成爲管理機構的重要課題。

推進簡政放權,深化創新“互聯網+”新模式,公積金服務“+”的關鍵在於高效便利,也就是讓“讓羣衆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腿”。

據瞭解,在今年10月,北京住房公積金近八成服務事項已實現全程網辦。此次,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此基礎上,着眼公平和效率,通過優化“數據流”再造“業務流”。比如“刷臉”還貸款就省去了身份驗證環節,類似這樣優化貸款服務的具體措施都實現了落地。

這些實實在在便民辦事舉措,不僅優化了住房公積金內部管理體系與各個業務的具體管理方式,更讓公積金便民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讓辦事民衆真正享受到智慧政務帶來的方便。

“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這些年來經濟和樓市形勢在變,人們的住房需求也在變,公積金管理政策、服務當然也要因時而動、因勢而爲。而迎來“無證明”時代,背後起支撐作用的是政府內部各部門信息的共享和互通,要求政府運轉得更加順暢和高效。

不過,無論是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動管理服務轉型升級,還是將大數據和政務服務更好地結合,助力政務服務更好地發展,公積金服務管理改進調整的方向都是更加便民、利民、惠民,這不僅是爲了發揮其助民功能,更是源於其惠民利民的根本屬性。

新京報評論員 | 徐秋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