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儘管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中國企業股票融資總額逾3103億美元,繼2020年2815億美元后再創歷史新高。其中,A股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融資達1737億美元,同比上漲23%,佔中國企業全球股票融資總量的56%。

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資業務的聯席主管王亞軍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2022年中概股迴歸將持續活躍,但中美資本市場互相開放、融合的大方向不會改變,期待中美兩方監管部門能在審計底稿等技術問題的分歧上達成解決方案。”

在他看來,未來赴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會越來越多,TMT和醫療將持續領跑中國企業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美股、港股上市的百濟神州近期在A股科創板IPO,這也是今年全球規模最大的醫療企業IPO,高盛爲其保薦人。王亞軍認爲,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將會認真考慮科創板。

中概股迴歸將持續活躍

在王亞軍看來,未來2-3年,會有更多企業選擇赴港進行“二次上市”。

他對記者表示,“我們最早開始做在美中概股赴港上市是2018年的百濟神州(2016年,百濟神州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成爲首家在該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赴港上市,2021年登陸科創板,成爲首家三地上市企業),然後是2019年的阿里巴巴。當時中概股去香港上市是完全是出於資本市場的技術角度考慮,比如增加公司品牌力、離母國市場更近、增加額外融資渠道。但從2020年開始,很多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其實是出於更長遠的戰略性考量,即做一個戰略備份。”高盛研究部估計,目前全球機構投資者持有中國企業A股、港股及美國存託憑證(ADR)的總規模約爲2萬億美元。

“但這並不表明這些企業放棄了美國市場,各界期待中美兩方監管部門能在審計底稿等技術問題的分歧上達成解決方案。”王亞軍表示。

展望2022年,港股、A股都將是重要的融資市場,IPO數量和金額有望維持高位。王亞軍稱:“過去一般平均每年中概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數量約100宗,美國約20-30宗,預計明年中概股上市可能大部分都會集中在香港,整體約爲120宗左右,再加上約20宗在美中概股迴歸,所以明年中概股的IPO總量應在是140家上下,高於今年。除了上述境外的部分,A股發行明年將保持在400家左右。“

A股將發揮更重要作用

未來,高盛認爲A股市場將發揮更重要的融資作用。

2021年,A股市場的發展成果卓著。北交所的建立進一步完善和多元化國內交易所市場佈局;擴大紅籌企業上市試點和新三板精選層轉板讓國內股市結構更爲靈活豐富;註冊制改革持續推進;新股發行定價規則和定價效率持續優化。今年以來,A股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融資達1737億美元,佔中國企業全球股票及股票掛鉤融資總量的56%。

高盛2021年部分境內股票發行項目包括:百濟神州35億美元A股科創板公開發行(高盛作爲保薦人並跟投),順豐控股31億美元A股定增。其中,首家三地上市企業百濟神州在科創板募資200億元。

王亞軍認爲,科創板的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入,發行量創下新高,今年已超2000億元人民幣。“百濟神州對科創板的意義在於,一家真正國際化的公司來到了中國新培育出來的市場化土壤中,它給A股帶來了一種全新理念,也促進A股市場化改革往前更走一步。未來將會有更多國際化的中國企業認真考慮到科創板融資。

2022年,各界都尤爲看好新能源、半導體等景氣賽道,它們既有政策支持,亦有高速增長的市場體量。王亞軍認爲,從投行角度來說,這將會帶來很多融資和再融資的機會,目前也在關注這兩個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但這兩個行業仍在起步階段,企業有各自的一些情況需要解決,才能走向資本市場。這也需要時間和中介機構的輔導培育。

鑑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前景,國際投行紛紛加碼業務佈局。早在今年10月18日,高盛就宣佈,中國證監會已對高盛成爲高盛高華證券唯一股東的事項准予備案,這意味着高盛獲得高盛高華100%股權的交易(此前爲51%),已走完了最主要的監管流程。“無論A股、港股,還是美股,高盛致力於發揮我們在全球股票市場的業務能力,全力支持中國企業擴大的融資需求。” 高盛投資銀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國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蔡衛表示,“我們將繼續發揮集團專業能力服務中資客戶,協助全球客戶參與佈局中國市場,支持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破發是成熟市場正常現象

一邊是發行盛況,一邊A股的“破發潮”也引發關注。截至12月10日,今年滬深A股上市首日破發新股增至11只,打新“包賺不賠”的神話不再。

早在今年9月,滬深交易所都發布了發行新規,報價從此前的需剔除“不低於10%”的高價調整爲“不超過3%。剔除10%高價的規則,是爲了遏制高發行價而制定,在打新的賺錢效應凸顯,網下打新吸引各路資金積極湧入,IPO報價逐漸出現“抱團”爭議。新股發行定價規則的完善有利於企業融資,但破發現象開始引發投資人擔憂。

“定價機制的微調是沿着市場化的方向更進一步。”王亞軍對記者表示,在一個健康的市場中,破發是正常現象,如果一個市場中的某種金融產品只賺不賠,也會造成價格扭曲。

“在香港市場上,今年下半年超過50%的IPO首日破發,在今年上半年市場風險情緒尚佳時,也有三成項目首日破發。”他提及,如果將來有些項目因定價問題而導致發行更困難,屆時市場這個無形的手會調節,因此無需過度擔心。

在王亞軍看來,一個成熟的市場需要非常成熟的體制和投資人,中介(投行、審計等)起的作用則是保證信息的透明度,最終價格實際上是投資者給出的。“未來,中介要繼續和監管密切溝通,推動發行機制更加市場化,並不斷教育投資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