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從海南的特色水果種植,到四川盆地的竹林基地,從內陸中原的“樓房豬”,到華北平原的現代乳品加工廠……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的金融支持下,一大批和鄉村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正依託地域和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壯大。隨着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移到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爲鄉村地區撬動社會資本、盤活優質資源的作用愈加凸顯。

產業發展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通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以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爲代表的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正在以顯著的社會效益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自我循環和滾動發展,成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據澎湃新聞了解,截至目前,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投創益)已管理8只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投資規模達到了58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超2800億元,累計帶動就業120萬人次,爲就業人口提供收入580億元,爲地方政府貢獻稅收310億元。12月23日,國投創益正式設立鄉村振興研究院。

與財政資金及公益捐贈投入不同的是,產業基金投入鄉村振興的突出特點是資金到期後必須退出,退出時追求收益,這決定了其對投資標的的選擇必須經過完整的投資考察和盡調流程,對標的的選擇也更偏重高成長性新興行業。

“產業基金的特點決定了其有助於不斷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爲鄉村全面振興尋找新的着力點。”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有助於提高金融服務鄉村產業的質量效益。”正是因爲市場化機制而非不考慮回報的直接投入,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才能夠在投入時選擇更精準,在投資後運作更高效,在退出時尋求多方共贏,更有利於新興產業成長,避免鄉村產業投入“砸不出水花”的窘境。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所涉及的數萬億元資金投入,業內專家認爲,除了國家和地方財政優先保障和金融機構重點傾斜外,更需要通過規模大、層次高的市場化運作鄉村振興基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直接融資格局。“通過國家鄉村振興基金的引導,可以撬動3-5倍的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多種方式促進鄉村振興相關產業發展。”原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秀忠認爲,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帶來資源和人才,讓產業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在獲得產業基金投資後,企業紛紛加大了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四川青神縣等地的竹產業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了近3萬畝竹林基地的小竹海,給周邊羣衆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君樂寶在河北威縣投資建設了現代乳品加工廠,5800多戶建檔立卡戶直接獲得就業崗位,周邊2300多戶羣衆通過土地流轉、資產分紅等形式,可持續從該項目中增收。類似的企業還有牧原發展、國臺農發、壹號食品等,接受投資後以各自擅長的方式以工補農,結合當地資源稟賦促進產業發展,爲地方產業帶來內生動力。

對於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的運作而言,市場化運作則意味着不能設置過多限制。“從我們自身經驗出發,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投資必須要在更廣範圍內通盤考慮。”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維東表示,“鄉村振興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很多行業如清潔能源、新能源材料、醫療健康等等都投入其中,深耕一個行業,才能發掘其中最有發展潛力、最有鄉村振興帶動能力的企業。”

農業因其週期長、見效慢、風險高,傳統上在資本市場並不受捧。但近年來,隨着政策層面對種業振興等領域的高度重視,有研發實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如隆平高科、隆平生物、大北農生物等,均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以政策引導爲投資方向,資本市場往往也能給予良好回報。據悉,規模達314.5億元的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目前已投資項目161個,金額達441.43億元,實現良性循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