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並非終點。

文 | 趙小米

2021年結束,生鮮電商這一巨大賽道在過去一年間,從激進轉爲保守。

不僅新業態社區團購玩家紛紛撤城、裁員、收縮,上一個被資本青睞的業態生鮮即配平臺們,也不約而同,把短期目標從擴張變爲盈利、生存。

生鮮即配平臺一般被分爲兩種模式: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的前置倉型,與盒馬7鮮的店倉一體型。無論是哪類,生鮮即配都可以說是所有電商業態中投入最重的模式。

投入重主要體現在前置倉的開設,以及配送團隊搭建兩方面,這也使得生鮮即配平臺們的處境比社區團購更爲艱難。此前社區團購瘋狂燒錢用於拉新獲客,在告別補貼後,主要花錢的地方在於倉儲與運輸等後端供應鏈的完善等方面,單個區域很容易跑通盈利;但生鮮即配平臺則不然,前置倉的租金、騎手的工資,都是沒有任何縮減彈性的成本支出。

這意味着,生鮮即配模式本身比社區團購更加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流支撐,且後者燒錢意在擴張,而前者燒錢只爲生存。

2021年,生鮮即配賽道跑出兩個上市玩家,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但均蒸發過半的市值意味着,上市並非終點。

更透明的數據與反應更迅速的二級市場,讓前置倉玩家們在2022年,需要更有力地證明自己模式的的正確性,給目前略失信心的市場與投資人一個更確定的答案。

活到盈利

生鮮電商是一門回報週期極長的生意,這一點在前置倉模型中體現尤甚。

生鮮產品毛利低,報損率高,需要做到足夠大的規模與滲透率後,才能實現區域性盈利。各平臺也將自己的預計盈利時間設在數年後,如叮咚買菜曾在IPO時在招股書中預估2024年S4可實現正利潤。

風險資本對創業平臺的包容度更高。早在二者上市前,生鮮即配平臺的盈利能力就被質疑,這體現在叮咚買菜直到上市,始終未跑通以市爲單位的區域性盈利;而早入局並跑通單城整體盈利的每日優鮮,近兩年卻大幅收縮,砍掉了絕大多數前置倉。

但二級市場對營收、利潤等數字更爲敏感。上市後的第一年,財報顯示,二者依然持續虧損。2021年前三季度中,叮咚買菜虧損53.4億元,每日優鮮虧損30.1億元。盈利能力上的缺乏,使得二者股價跌跌不休。截止發稿日,叮咚買菜股價從23.5美元的發行價跌至11.9美元,每日優鮮則從13美元跌至4.68美元。

對此,在2021年S3季度財報中,叮咚買菜多次提出盈利指標的改善,稱盈利時間將比IPO預期更爲樂觀,且更是從戰略方面首次提出,從“規模優先,兼具效率”變爲“效率優先,兼顧規模”。

這與此前的激進擴張相比,叮咚買菜的新計劃可謂是180度扭轉。一方面在於,此前瘋狂拓城,意在拔高GMV、開城數、前置倉數等數據,從而衝擊更高的估值。

另一方面在於,在規模擴大後,實際的運營效果與理想中的規模效應可能並不完全一致。據財報顯示,在過去2年間,無論是激進擴張的叮咚買菜,還是保守收縮的每日優鮮,其履約費用率並沒有降低。

2020年,叮咚買菜的履約費用率爲35.6%,而2021年前三季度履約費用率反而略微增高,均超過了36%;每日優鮮更是從2020年的25.8%漲到了2021年S3的30%。

前置倉履約費用的大頭,在於人工費用,包括遠超標準的加工人員,以及自建的配送團隊。要想保證訂單半小時達的優質服務,高額的人工費用不能避免,這一部分成本難以縮減。

對此,一些背靠巨頭本地生活矩陣的平臺更有優勢一些,比如美團買菜和盒馬。目前來看,自建配送團隊對於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來說,都太過於昂貴了。

以另一賽道頭部玩家便利蜂舉例,起初便利蜂一直都是用店員或自有配送團隊,但近期,一些消費者發現,便利蜂也開始使用餓了麼等騎手衆包平臺配送。便利蜂這種門店密度與體量尚且不能完全自建配送團隊,更何況生鮮平臺。

另一個理想狀態下能跑出規模效應降低成本的,是對接源頭的集約採購。但目前,叮咚買菜的產地直採生鮮產品佔比已經達到79.1%,上海等成熟地區的直採佔比更是高達85%。這意味着,生鮮品類通過減少中間商賺差價,未來不會有太大的成本降低空間。

作爲生鮮即配平臺的頭部優秀玩家,在外界看來,無論是從商品力、供應鏈打造以及相關服務,都做到了行業領先的位置。但這就是前置倉模式的問題所在,做低毛利的生鮮生意,就算將各項能力優化到極致,實現盈利依然需要熬過漫長的時間。

所以,以叮咚買菜爲代表的生鮮即配前置倉玩家,短期目標從跑出規模效應,變成了活到盈利。它們需要充足的現金流,維持公司未來幾年預計難以停止的高額虧損。

與前期的風險資本相比,二級市場沒那麼寬容。對此,叮咚買菜還在計劃2022年12月19日前回購3000萬美元的股票,一方面在於穩大盤,另一方面也代表管理層的長期作戰信心。而每日優鮮則決定將股票和期權禁售期延長1年,公司管理團隊承諾期間不會出售或處置所持股票和期權,目的也在於穩定二級市場投資人。

進入二級市場的第一年,生鮮前置倉的頭號敵人變成了時間。

生鮮電商,不止生鮮

無論是回購股票,還是延長禁售期,都只是短期的維穩。生鮮即配平臺若想長期活下去,需要從模式上進行迭代。

生鮮毛利低,報損率高是生鮮電商所面對的最大問題。生鮮即配這一模式本身,只是將倉前置,從物流層面增加了用戶體驗,從供應鏈和履約模式上,並不比2011年的B2C寄快遞方法先進多少。與之相比,近兩年大火的社區團購模式反而更高效。

既然前置倉即時配送對生鮮並不友好,那麼在從大衆購買頻次最高的生鮮品類切入後,圍繞一日三餐擴大品類寬度,增加保質期更長,毛利率更高的商品,是否行得通?

單從品類方面看,盒馬也是這樣的做法,即圍繞關於“喫”的一切,滿足消費者用餐場景的一站式購物需求,這使得盒馬2019年客單價便可達到200元。

風險資本最近的動向也是如此。福建區域性生鮮即配前置倉平臺樸樸超市,在2021年12月獲得了IDG資本的戰略融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頭部資本依然看好即配平臺,但不能只是“生鮮”即配平臺。

而樸樸超市的一大特點,即爲其品類跨度極大。正如其名,樸樸超市更像一家超市,除了蔬菜水果,肉蛋水產以外,鍋碗瓢盆、日用品、文具、護膚品等商品均可以在這裏買到。當然,樸樸超市這種模式在低線城市更爲奏效。其大本營福州,盒馬曾經試圖進入,但最終退出。

叮咚買菜的轉型便是沿着這個思路,在品類上做高毛利專有商品的開發,如預製菜,以及與大品牌的定製商品。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12月初在媒體活動中表示,“原來,我們講性價比,今天,我們強調品質或商品更好,甚至我們希望商品不一樣、不同,更適合年輕人對新生活的追求。”

目前,叮咚買菜的SKU共有2500支,生鮮品項800支,不到1/3。從某種程度上,這代表單以生鮮品類爲核心的即配平臺,基本宣告失敗。擴品,是行業玩家的普遍做法。

此外,叮咚買菜還做線下早餐店等到店業態的嘗試,而每日優鮮也將數字化賦能B端作爲未來增長點。但目前,二者前置倉生意還是佔比98%與99%的營收主力,其餘在未來幾年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縱觀生鮮即配平臺這一生鮮電商分支的發展,能看到玩家們不斷摸索能夠生存下去的新模式。各公司業務形態也發生不少轉變,如最早入局生鮮前置倉的每日優鮮,相較上市前置倉已大規模收縮,數量減半;而早期堅持賣菜薄利多銷的叮咚買菜,如今也將未來壓在高客單價的鮮食、預製菜身上。

這一批生鮮前置倉玩家之間的戰爭,基本已經宣告結束。未來的戰火將在這場戰爭的倖存者,與其他生鮮電商模式的玩家之間展開。(36氪-未來消費)

相關文章